茶叶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茶叶种植

兰香子 种植(桐柏“女茶王”张海清)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2-07|点击次数:
桐柏“女茶王”张海清

在桐柏县有一位声名远播的“”女茶王”,她从17岁进入桐柏县国营种茶场,历经种茶、制茶、售茶40载,半生与茶为伍,以茶为生,靠自强不息和钻研学习的精神,致富后又带领广大茶农走上了富裕之路,她就是桐柏县海清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张海清。

40载茶香人生,致富经润泽乡亲

桐柏“女茶王”张海清

1962年,张海青出生在桐柏县固县镇的一个贫困家庭,6岁时,她就到离家不远的茶园采茶以补贴家用。

在张海青住处的桌子上,摆着3种自制茶,分别为“桐柏玉叶”“桐柏红”“白桑茶”。说起茶叶,这位出身农家的国家高级评茶师打开了话匣子:“桐柏山美,桐柏水甜,桐柏茶香。一芽一叶的‘桐柏红’是最高等级的,一芽二叶不出展的次之……你闻闻这个白桑茶,是不是有股子糯米香?”

张海青从事种茶40年,经历了从种茶自用,到为市场种茶;从昔日提篮卖茶,到如今产业化种植生产;从凭经验种茶,到如今的科学化管理;从粗放管理,到有机种植。桐柏茶产业的“蛋糕”,在她的带领下已越做越大。

“希望好山好水孕育出的桐柏茶,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张海青称,从小接触茶叶,17岁那年,她离开校园到桐柏县茶场学习制茶,那时起早贪黑地忙,种茶、采茶、炒茶、包装,各个工序都抢着做,不懂的地方就向前辈求教……技术能手终被锤炼出来。1993年,张海青开始承包茶园。

2010年10月,张海青筹资注册成立了桐柏县海青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茶户+贫困户”的茶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吸纳了社员106户,引进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建成茶叶炒制生产线,并推出“桐柏玉叶”“桐柏红”等为代表的红、绿茶品。

因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实现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效益远超单打独斗,很快合作社就成了茶农眼中的“香饽饽”。

“一个人日子过好那不行,还有那么多父老乡亲呢!得带着乡亲们走共同富裕之路。”张海青说,截至2018年底,参加合作社的30多个贫困户已全部摘掉了“穷帽子”。

产业兴要人才兴,心系茶乡拓市场

桐柏“女茶王”张海清

张海青是省人大代表,她表示,作为人大代表,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她在人大会议上的提案,更多的是与茶叶有关,与“三农”有关的建议。

“河南是茶叶大省,目前,我省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茶叶企业多,生产技术弱,品牌意识弱等,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张海青说,如何规范引导茶叶行业,让茶走进寻常百姓家,推动茶叶扶贫,这都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应该引导茶叶企业盯紧中低端消费人群,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另外,主打电商,重视超市和创新渠道。”张海青表示,在市场调查中她发现,中低端消费群体不喜欢纯绿茶、纯红茶等单一风味,好多年轻人更青睐花果风味。“在香港的店里,能看到货架上的茶叶居然有几十种口味,那是加了各种配料的,什么黑醋栗、玉蜀漆、兰香子……真是闻所未闻。”张海青说,这些茶的口味虽多,但冲泡形式只有一种——袋泡茶,“销量却出乎意料的好,好多年轻人买”。

说起茶叶扶贫,张海青拿起自己所带的“白桑茶”,表示这款茶是以桑叶为原料制成,“桐柏的野桑树有很多,家中贫困的农户完全可以采摘野桑叶来制茶”。

此外,张海青十分关注合作社整体的发展状况,她发现有些合作社的农民没接受过系统的农业知识培训,所掌握的技术都来自于种植经验,且大多习惯了以前单一的种植方式,十分保守,对新的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难以接受。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张海青说,“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首先要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把课堂和产业紧密结合,农民种啥,老师就教啥。要进专业村、开专业班、培养专业农民,精准对接农民需求。”

经过多年打拼的张海青,事业红火,越做越顺。她在管理好茶园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引进茶叶生产加工机械20台套,建成3条茶叶炒制生产线,推出“桐柏玉叶”“清淮绿梭”“桐柏毛尖”“桐柏红”等品牌的红、绿茶品,实现年加工成品茶3000公斤,产值100余万元,利税70万元。高峰时期能为她所在的魏岗村提供120余个就业岗位,农民月工资收入达到3000余元,在这里就业的许多贫困户也因此逐步走上致富路,摘掉了穷帽子。

“海青是一个大好人,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富裕生活!”说起桐柏“”女茶王”张海青,乡亲们纷纷伸出大拇指,由衷地称赞!

标签: 茶叶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