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瓜果种植

优质柑橘种植应抓好的7项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优质柑橘种植应抓好的7项技术

柑橘生产的优质果指标主要包括8个,分别是果实大小适中、果形端正、果皮细腻、着色良好、果皮薄、糖度高、汁多和化渣。要生产出符合以上指标的优质柑橘,必须抓好以下7项生产技术措施。

1. 每年必须重施1次有机肥

在每年的4次正常施肥(春芽肥、稳果肥、壮果肥、采果肥)中,必须重施1次有机肥,这是生产优质果品的首要技术措施。重施有机肥一般在壮果肥中进行(我国南方在6月底前),要求株施菜籽饼肥3.5~4千克,或腐熟桐饼肥8~10千克,或腐熟猪粪20千克,或腐熟猪、鸡、鸭粪等10千克。

2. 注重果实负载量的调整与限制

作为优质果的柑橘果实要求达到一定的个头。然而,从我国近几年的总体生产情况看,往往小果占据比例太大,即一等果占据比例太小(约30%),二等以下果占据比例太大(约60%,其他的在10%左右)。这样的优质果比例是无法达到高效益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限制每株树上的果实负载量,合理疏果,以集中营养促进大果产生。

果实负载量的指标要求:芦柑平均株产应控制在45~50千克(300~340个/株,亩产2000~2500千克),雪柑应在50~55千克(290~300个/株,亩产2500~2700千克),脐橙应在45千克(240~250个/株,亩产2250千克),蜜橘应在40千克(300~330个/株,亩产2000千克)。如此控制下的果实个头,一般会有60%~65%能达到一级果的要求。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亩产在2000千克以内。据(日)花泽、高桥研究指出,一定范围内的控果能提高果实的糖度,如蜜柑叶果比在11~17∶1时,果实可溶性固性物为11.9%~12.2%,在25∶1时为12.9%,在30∶1时为13.1%。

3. 科学使用生长素,谨防偏施氮肥

为了减少“厚皮果”、“粗皮果”、“贪青果”的产生,在保花保果及平常的抗逆性技术措施中,对生长素类的使用必须做到“双限制”:一是限制使用次数,即在花期或幼果期(4~6月)的保花保果中仅使用1次,其他时期不再使用。二是限制使用浓度,即花谢2/3时,赤霉素使用浓度为20~30毫克/千克(每克药加水50~33千克),2,4-D钠盐使用浓度为10毫克/千克(每克药加水50千克);二次落果前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赤霉素使用浓度为40~50毫克/千克(每克药加水25~20千克),2,4-D钠盐使用浓度为10毫克/千克。据笔者多年观察和调查,过多或高浓度使用生长素,不仅会导致“厚皮果”、“粗皮果”、“贪青果”的产生,还会导致芦柑果实畸形生长,成为“梨形果”(即刺激了果蒂组织的畸形生长)而影响商品性。

在果实生长发育的中后期、秋季或冬季雨季来临早的年份,切不可单用过多的氮肥,以防果皮“贪青”,影响果实着色。

4. 实行开心形修剪,注重树冠光照强度

要提高果实的着色度,必须改善树冠光照强度。即严禁树体产生“实心”冠、“盖顶”冠,须去除中心干,使阳光能照射到树体中下部。一般要求正午时分树冠下地面上均匀分布的阳光透射率在5%以上。

5. 注重硼肥和钼肥的施用

①注重硼肥的施用,防止果实“粒化”现象的产生。柑橘园土壤缺硼问题在我国南方普遍存在,原因在于南方既是多雨气候区又是红壤地带,硼元素极易淋溶而下渗流失。1995~1997年福建省农业厅对我县柑橘园土壤营养诊断结果发现,90%以上的柑橘园土壤缺硼或严重缺硼,土壤硼含量仅为0.12~0.48毫克/千克,2006年营养诊断含量为0.051~0.211毫克/千克,而正常含量应为0.5~1毫克/千克。

据笔者多年实验研究发现,缺硼是造成柑橘果实“粒化”(即木栓化或者说渣多汁少)的直接生理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硼的不足还会引起花朵的授粉受精不良,导致严重落花落果,产生“石头果”(小果)。生产上施用量为每株100~150克,分2次施入,即花蕾前和6月下旬各施1次。施肥前将树盘草锄净后撒施,随后进行浅翻土(让硼肥进入表土层)。

②注重钼肥的施用,提高果实甜度。柑橘园土壤缺钼在我国南方(多雨、红壤、高酸)地区也普遍存在。土壤pH值为7时,钼在土壤中的溶解度为100%,随着酸度提高,溶解度逐渐降低。而我市广大红壤果园土壤pH值在4.8~5.5之间,因此导致土壤严重缺钼,必然就影响了果实的糖分含量。

钼肥的施用能提高果实全糖含量,提高Vc含量,促进着色成熟,且能提高坐果率,增大果实。施用方法:一是通过根外追肥,即叶面喷布0.01%~0.1%的钼酸铵溶液(每50千克水加药5~50克)。为了防止新梢受害,应在新梢即将老化时喷布。二是土施钼酸铵,用量为20~35克/亩(最好与过磷酸钙混合使用)。

6. 实行果实的完熟采摘

树上90%以上的果实充分转色成熟后,可进行采果,此时果实表皮的蜡质层已充分形成,色泽亮丽,风味浓郁。过早采摘则会使果实采后不久产生果面皱缩,失去光泽,且无风味。完熟采摘是提高果实商品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我地而言,芦柑采摘时期应在11月下旬以后,雪柑、脐橙在12月上旬以后,中晚熟蜜柑在10月下旬以后。

7. 注重采果前水分管理与采果后果面处理

采果前的7~10天,若果园土壤太湿,会大大影响果实的甜度。据观察,采果期灌水或降雨过多,会使果实可溶性固形物降低1%~2%,且不耐储运而出现烂果增多。因此,采果前10天应控制土壤灌水量,降雨期和降雨后的7天内都不宜进行采果。若是成熟期逼近时降雨,必须对地面进行地膜覆盖处理。

由于柑橘果实长期挂在树上,灰尘、药斑等给果面的光泽度带来一定影响,所以采后的商品果须经分选机清洗,这一做法能使果面光亮度大大提高(一般都能达到100%)。

标签: 瓜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