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瓜果种植

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苹果蠹蛾试验初报【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苹果蠹蛾试验初报

摘要 苹果蠹蛾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近年来在我国扩散蔓延迅速。我们从苹果蠹蛾疫情的铲除角度出发,开展了以信息素迷向技术为主的苹果蠹蛾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苹果蠹蛾的防治技术奠定了基础。关键词 苹果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 防治苹果蠹蛾(LaspeyresiapomonellaL)是危害苹果、梨、桃、杏等果树的一种毁灭性害虫。1957年传入我国新疆后,随着我国果品贸易及交通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苹果蠹蛾在我国迅速扩散传播,已在我国多个省份发现或发生,对我国的果品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我国在苹果蠹蛾的防治上主要采用化学防治,虽然通过这些措施在苹果蠹蛾严重发生时可以减轻苹果蠹蛾的危害,但费工费时。自Roelofs1971年首次报道并合成了苹果蠹蛾性信息素(E,E-8,10-十二碳二烯-1-醇)以来,性信息素除作为一项有效的监测技术外,已被国外广泛应用于苹果蠹蛾的防治中。我国目前仅将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用于疫情动态的监测之中,还未将其作为一种主要防治手段应用于苹果蠹蛾的防治工作。为明确性信息素对苹果蠹蛾的控制效果,2009年我们利用澳大利亚生产的苹果蠹蛾信息素迷向丝进行了利用性信息素干扰苹果蠹蛾交配技术防治苹果蠹蛾试验,现将试验初步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园概况试验地设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果园面积约10hm2,其中试验区8hm2,对照区1.33hm2。两园相距1.2km左右,中间没有其他果园;果园苹果、桃及梨混种,但以苹果为主,苹果品种主要为元帅和金冠。试验期间试验园和对照园用药情况基本一致,为防治叶螨、蚜虫等害虫,于生长期各喷施1次30%桃小灵乳油、2.5%敌杀死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40%毒死蜱乳油;没有采取刮树皮、涂白、捆扎草绳等其他措施;2008年苹果蠹蛾发生情况基本一致,蛀果率在1.5%左右。1.2试验设置试验区于苹果蠹蛾越冬成虫羽化前的4月11日悬挂澳宝丽苹果蠹蛾信息素迷向丝(含有效成分0.16g/条,澳大利亚Bioglobal公司生产),每公顷990根,每根胶条均放置于距离树顶0.5m的位置,田间均匀分布,在整个生长期不再更换;对照区不悬挂迷向丝。1.3调查方法试验区与对照区各放置三角胶粘式诱捕器5个,监测用诱芯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含量1mg,每月更换1次诱芯。从4月11日开始每隔7天左右调查1次,每次在记载诱蛾量的同时,清除诱捕器里诱集的害虫及杂物,保持粘虫板的清洁。在果实成熟期调查蛀果率,调查时各区随机选取5~15株苹果树,每株树按东、南、西、北4个方位随机调查树体中上部果实25个,对有蛀果症状的果实进行剖。果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苹果蠹蛾为害。2 结果与分析2.1诱捕器诱蛾量调查结果对照区在4月22日首次诱捕到苹果蠹蛾越冬代雄虫1头,至6月上旬共诱捕到越冬代成虫5头。6月17日首次诱捕到第1代成虫4头,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7月15日诱蛾量达到18头,7月底进入发生末期;8月初陆续开始出现第2代成虫,至8月下旬达到高峰期,9月中旬进入发生末期。对照区从4月22日至9月30日累计诱捕到苹果蠹蛾高达100头。试验区只有2次诱捕到苹果蠹蛾成虫:5月13日和7月15日,7月15日所诱到第1代成虫的诱捕器挂在试验区最边缘,估计为从外传人。从诱蛾量看,采用信息素干扰交配技术对苹果蠹蛾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对照区越冬代成虫虽然仅诱捕到5头,但因其交配产卵未受影响,其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到第1代时诱蛾量达到60头,第2代因其滞育蛾量有所下降但仍达到35头。而试验区虽然也诱捕到越冬代成虫,但由于信息素的干扰,成虫不能正常交配产卵,因而未能建立起种群,因此在后期未诱捕到苹果蠹蛾成虫。2.2果实成熟期蛀果率调查结果2009年8月27日与9月16日分别调查了苹果蠹蛾的田间蛀果情况(表1),2次调查及试验期间的随机抽查,试验区均未见到苹果蠹蛾蛀果;而对照区2次的蛀果率基本一致,分别为1.98%和1.87%。同时在8月27日的剖果检查中发现80%的蛀果中有苹果蠹蛾幼虫,大部分为高龄幼虫,3龄以下幼虫较少。另外2009年8月27日我们调查了试验区与对照区不同苹果品种间的蛀果率。试验区共调查了元帅、富士、金冠及青香蕉4个品种苹果蠹蛾的蛀果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试验区中心还是边缘均没有发现蛀果。而对照区元帅品种的蛀果率最高,达到2.72%;金冠的蛀果率较低,为0.33%(表2)。3 讨论苹果蠹蛾侵入我国后,由于其为钻蛀性危害,药剂不易直接接触,加之苹果蠹蛾羽化周.期长,因而防治难度较大。我国目前在苹果蠹蛾的防治上主要采用早春刮除翘皮涂白消灭越冬幼虫、秋季于老熟脱果之前在树干捆绑草绳诱捕越冬幼虫及在各代成虫羽化期连续用药等措施进行防治,通过上述措施虽然有效控制了苹果蠹蛾的危害,降低了蛀果率,但费工、费时,而且化学药剂的使用不利于有机果品的生产。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苹果蠹蛾具有操作简便、无残留、无抗性、对天敌安全的特点,因此国外已将信息素作为主要的防治措施广泛用于苹果蠹蛾的防治中。Trona等利用一种新的信息素诱捕带(EcoTapeFTF)进行了信息素干扰苹果蠹蛾交尾试验,通过2004-2007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应用EcoTape诱捕带可在整个生长季节有效控制苹果蠹蛾的危害。Gut等报道在低密度种群时,每公顷使用1000枚或625枚性诱剂,能使苹果蠹蛾的危害损失率控制在0.1%以下;在损失较大且单一化学农药不能控制的果园,每公顷使用1625枚或2000枚性诱剂,可以使苹果蠹蛾的危害损失率控制在0.5%以下。我国新疆曾在20世纪末开展了性信息素防治苹果蠹蛾技术研究,采用塑料杯式、瓶水式诱捕器(每公顷45~75个)进行了防治试验,苹果蠹蛾的蛀果率由使用前的5%下降至0.12%,且化学防治次数减少,但由于该项技术中采用的塑料杯式、瓶水式诱捕器需要每天加水,管理难度大,加大了人工成本,因此在生产上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本次试验虽然仅为1年的研究结果,但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可有效控制苹果蠹蛾的危害,如对照区的累计诱蛾量高达100头,而试验区仅诱捕到2头;从蛀果率来看,在几次调查中对照区均见蛀果,而试验区无论是在中心区域还是在其边缘均未见蛀果。因此作者认为应加强以信息素干扰交配技术为主的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包括进一步探明迷向丝的最佳经济使用量、信息素的田间释放技术及国内外不同苹果蠹蛾性信息素产品间的防治效果等;同时为有效控制苹果蠹蛾的进一步扩散蔓延,应在新传人区尽快推广使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并配合其他防治措施,以控制苹果蠹蛾的危害。

标签: 瓜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