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瓜果种植

面瓜的种植技术(淇县志 每日更新127)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7|点击次数:

二、玉米

玉米淇县叫玉茭、玉黍。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传入淇县。1949年之后,种植面积达13.9万亩。与小麦、棉花同为淇县农业三大优势作物。1958年以前,当地品种有小黄糙、牛角尖、大红袍、小红袍等,产量不高。1958年至1963年,引进洛阳85、安东黄、大马牙、金皇后、鲇鱼嘴、扁头黄、牛角黄等良种,取代原品种。单产由100斤升到200斤。1964年至1975年,先后8次采取良种南育措施,在海南岛培育杂交良种“新双1号”。此品种优点是出籽率高,籽粒质好,幼苗健壮,杆叶可作青贮饲料。1967年至1970年,全县主要种植“新双1号”、“维尔42”、“维尔156”等双交种。其中1969年种了一年“哈得409”、“哈得311”等外国良种。1970年,种子公司从新乡地区农科所引进单交种“新单1号”,配制过程比“新双1号”简单,先年到广东省大面积种植,次年在全县大面积种植,单产提高到300斤,有的达600斤。1971年,从西北农学院引进“武单早”、“武顶1号”。1973年,农业局从山东省烟台地区农科所引进“烟台1号”。因发现黄矮病,1974年改种“郑单1号”、“郑单2号”、“白单4号”等抗病品种。到1978年,全县种植过39个玉米品种。主要有“郑单2号”、“武单早”、“烟台1号”、“浚单3.号”、“新单3号”、“新单4号”、“新单7号”、“郑单1号”、“安单21号”、“安单19”、“丰单1号”、“津夏1号”、“豫农104”等。1980年引进“烟单14号”、“林赵1号”。1986年引进“商单3号”、“丹育13”、“郑单8号”、“郑单7号”。全县玉米,现以“烟单14"、“没单5号”为主体,配植“掖单2号”为辅助品种。由于不断更新品种,1989年播种18.5万亩,平均单产275公斤。1993年进行8万亩玉米高产开发,单产达589.6公斤。主要品种是:“掖单12”、“掖单13”。1994年全县推广的玉米品种除“掖单12”、“掖单13”外,还有“掖单19”、“掖单20”。

三、谷子

谷子古称粟。1949年前,主要品种是“乌鸡嘴”、“刀把齐”、“大红谷”、“小黄谷”等,产量均低。1949年后才大力推广优良谷种。1963年引进“柳条青”、“铁头碰”、“一车翁”、“新农761”、“豫谷1号”等良种,单产由原来不到100斤提高到200斤以上。1989年,全县种谷1.52万亩,获单产126公斤,比1949年的38.45 公斤提高⒉28倍,总产1914吨。

四、黍子

(又叫糜子)原产黄河流域,商周时淇县已有种植。清明至五月中旬播种,耐碱地,百天可收,穗散状,粒糯性,可制粘饼,也可酿酒。穗毛可制笤帚,但产量很低,种植渐少,现极难见。

五、稷子

稷子棵似谷,穗似黍,籽粒硬。原产黄河流域。商周时淇县已有种植,耐碱地,产量不高,但稷米面蒸馍适口性好,有甜味。1949年后,淇县种植渐少,现已不见。

六、高粱

1949年前,淇县高粱种植面积较大。各地高粱均是传统品种“黄罗伞”、“黑壳高粱”等。1958年后,引进多穗高粱,也叫九头鸟高粱、甜高粱。1985年种植面积减少到974亩。1964年,县种子站引进“鹿邑歪脖”、“熊岳253”等良种。1966年,安阳地区种子公司曾调给淇县杂交良种“遗杂7号”、“郑杂3号”。1969年,农业局翟同权、卢成森在海南岛从山西育种田引进“晋杂5号”。1974年,从汤阴引进“原杂10号”、“原杂12号”。从此,“晋杂5号”、“原杂10号”、“原杂12号”种植至今,单产可达800斤,但种植面积很少。

七、豆类

淇县豆类繁多,有大豆、绿豆、红豆、胡豆、罗汉豆、佛豆、四季豆等10余种。与玉米混作或单种,单产均低。1949年后,引进“勤俭6号”、“跃进5号”等黄豆良种,均为抗病早熟良种,适合夏播,引进后单产有很大提高。1989年,全县种黄豆2.41万亩,亩产119公斤,较1949年增产1.9倍﹔种绿豆4600亩,亩产52公斤,比1949年增产30%。豌豆古名胡豆、戎菽、回鹘豆、毕豆,淇县历来种植不多,今已绝种。1994年,县农技站,引进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科丰34”,种植面积达1500亩。

八、稻谷

在我国有五千年的栽培历史,淇县以稻庄种植历史最久。稻庄大米色白质细,属北方粳米类型、有粘性。1958年曾在全县大量推广达10万亩以上,后停种。1979年后,因水位下降,折胫河断流,稻庄原稻田也改种其他作物。1969年,县农业技术员翟同权从辉县引进湿润种稻技术,并引进高光稻,竹杆青等良种。1974年淇县始有旱稻种植。1976年,引进良种“新稻6811”、“新稻641”、“黎优57”和“优57”、“光明1000号”。1984年,大力推广麦茬水稻旱种,主要品种是“郑州旱粳”,次为“秋杂”、“黎优57”、“A7927”、“秦爱”等.1985年种旱稻530亩,平均单产130公斤。1989年种旱稻100亩,单产219公斤,比1985年增产19.47%。由于水位下降,产量不高,旱稻在淇县没有发展起来。

九、红薯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传入淇县。时为紫皮小红薯,产量不高。1949年后,日本良种“胜利百号”传入淇县,此后退化,产量降低。农业部门又从徐州引进“徐薯18”等良种,产高。优质,抗根腐病。1989年,淇县种植红薯1.24万亩,单产2190公斤,比1949年单产提高7倍多。黄洞乡有7户农民种的红薯亩产高达2.75吨。到1994年全县种植红薯1.08万亩,总产量8006吨。

十、棉花

淇县古时不种棉花,仅种苎麻纺织为衣。元初,木棉由四川传入淇县。民国8年(1919年),始种美国棉,面积小,产量低,种植少。新中国建立初,淇县有棕色棉花,俗称“紫花棉”,现已绝种。1952年引进良种“大斯字棉”,代替了原来的“美棉”和“中棉”,单产提高40%。1953年引进良种“斯字4号”,比“大斯字棉”株型紧凑、高产。1954年起,引进“斯字213”比“斯字4号”品质好,产量高。1955年起引进良种“岱字棉”、“鄂光棉”、“岱字15号”、“徐州209号”、“中棉3号”、“百泉418”等品种。1965年发现30%的棉田有“枯萎病”和“黄萎病”,1971年蔓延全县。对此,农业局技术干部乔延武、翟同权等人,大量引进抗病品种。1972年,从陕西引进“陕棉401”、“陕棉4号”等21个抗病品种。1977年从新乡引进“861”良种。经连续4年种植,确认此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结铃性好、衣分高、绒长等优点,亩产皮棉可达160斤。1978年从中国农科院棉科所引进的“中棉10号”良种,具有晚播早熟的特点,适合麦棉两熟。1984年,又引种“381”良种。1986 年,“861”、“中棉10号”已成为全县棉田当家品种。1989年,全县种棉3.95万亩,获单产皮棉41公斤。1992年县农技站引进“豫棉4号”、“中268号”,全县种植春播棉2500亩,麦棉套种20万亩。1994 年全县种棉花5.76万亩,平均亩产皮棉60.8公斤。

十一、花生

在淇县种植史不详。1984年后,种“油果”、“白沙”等良种。1990年扩大到1.8万余亩。此后,引进了“豫花1号”、“豫花2号”、“海花1号”等良种,亩产达165公斤,遂在淇河沿岸和西南部丘陵区大量种植。1994年扩大到5.1万亩。总产量达到19102吨。

十二、油菜

油菜淇人称小菜,原产南方。淇县1949年种462亩,历年面积不断扩大,1989年达到9700亩,亩产50公斤。1994年油菜种植3885亩,总产为409吨。

十三、芝麻

淇县芝麻有白、黑、黄三种。以黄芝麻出油率最高。1949年,种芝麻160.3亩,亩产23.8公斤。1990年,种芝麻1988亩,亩产比1989年提高15%。1994年全县种芝麻660亩,总产20吨。

十四、麻类

1949年前,淇县种植青麻、线麻。1949年引进良种。1966年推广黄麻,产量、质量均有提高。后基本不种。

十五、瓜类

西瓜在唐朝传入淇县。1949年前,淇县仅有甜瓜、西瓜、面瓜、酥瓜、菜瓜、香瓜'等,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八十年代中期,各种新品种在淇县出现。1985年后,推广“中育6号”、“无籽西瓜”等开封良种西瓜。特点是个小个匀,籽少,瓢甜。西袁庄种植最多,人称“西瓜村”。1989年,全县种西瓜等瓜类1500亩,亩产979公斤。以后时多时少。1994年全县种西瓜等瓜类315亩,总产量为640吨。

十六、蔬菜

淇县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菠菜、韭菜、葱、黄瓜、芫萎、西红柿等。1949年前,主要种有窘怯、南瓜、蔓菁、茄子、胡萝卜等。1949年后,推广良种蔬菜。1980年后,种植北京简白菜、玻璃脆、小河芹菜等良种。1985年至1986年,乔延武和聂士敏带人去扶沟、开封参观后,在南关、东街、皇王庙、新乡屯等地,建成10个示范塑料大棚,使黄瓜、西红柿提早2个月上市,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到1994年全县蔬菜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仅城郊蔬菜面积就达3万亩。县农技站在本年帮助农民建温室大棚350个,日光温室发展到150个。

标签: 瓜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