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瓜果种植

杨梅种植技术视频(【紫牛头条】杨梅大棚科幻造型引来建筑师纷纷打卡,果农:很实用,增收了好几倍)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3|点击次数:

视频加载中...

近日,浙江临安葱坑村的一片杨梅大棚在社交平台走红,甚至引发不少建筑设计师排队到现场打卡。在山坡上修建的杨梅大棚像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冰山充满了现代感和科技感,这些由白色半透明的钢架薄膜组成的大棚高低错落,形成了壮观的景色。“乍一看还以为是某位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网友赞叹,“实用的大棚竟有着如此出人意料的美感!”

5月5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承包这些杨梅大棚的85后果农林灵,他笑着说,“这些杨梅大棚并没有特意设计,我们搭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好不好看,最关键的是实用,做农业不易,搭建大棚是为了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说法。”林灵告诉记者,大棚没走红前就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样面积的杨梅林,以前年收入也就二三十万,但今年我们全部用上大棚后,预计年收入为140万左右。”

杨梅大棚被赞充满艺术感

吸引建筑师们前来打卡

“五一”期间,浙江网友分享了自己亲戚家村里的杨梅大棚照片,该网友配文:“以为造了个美术馆!”照片走红后,吸引来了一批建筑设计师留言,“看了好一会儿觉得是神作,正准备看是哪位大师的作品,结果发现是大棚,太牛了!”“预定一个普利兹克奖(建筑领域国际最高奖)吧!”不少网友对大棚呈现的美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有人甚至引用建筑界的名言“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来盛赞。

【紫牛头条】杨梅大棚科幻造型引来建筑师纷纷打卡,果农:很实用,增收了好几倍

杨梅大棚吸引了很多设计师来打卡

从严格意义上,农业大棚不算是建筑而是搭建物,但当建筑设计师们陆续来到临安杨梅大棚现场打卡后,依然被这来自劳动人民“无心设计”的景象所触动。“这是我见过的最自然的建筑,真正意义上的依山而建,没有设计,超越了设计。”曾在国内知名建筑事务所就职,现木棠建筑主持建筑设计师周一凡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自己认为大棚能在建筑设计圈走红的原因来自于它那种“自然的违和感”。

“山水是没有意识的,有意识的是人,建筑也一样。这个大棚在那里和周围的景观并没有刻意融合,而是存在无意识的反差感。”周一凡介绍,作为专业的建筑师,他们会考虑更多的因素,例如流线、空间、结构、材料、环保、消防、美观等。

“如果综合所有的因素设计这个大棚,结果会不会比这种纯粹的因地制宜和实用主义架构更纯粹,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种自然的违和感正是我在设计中希望尝试的一种方式。”周一凡认为,如果大棚这个作品是设计师做出的,那肯定会有另一种相反的评价,但恰恰因为它是源自实用的民间作品才有了别样的价值。

【紫牛头条】杨梅大棚科幻造型引来建筑师纷纷打卡,果农:很实用,增收了好几倍

杨梅大棚建造得别具匠心

引发围观的大棚投资近600万

“85后”果农带头搞创新

这些收获赞誉的杨梅大棚,出自“85后”果农林灵之手。大学毕业后,林灵回到家乡接了果农父亲的班,成为一名新农人。林灵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于2017年首次试搭杨梅大棚,2022年底才全部搭建完成,“我们以前大小年现象很严重,天气好年产杨梅5万斤,天气坏年产才3000斤。”熟悉杨梅生长规律的林灵很看好大棚技术,觉得大棚既防蚊虫,又防梅雨,有了大棚的助力,果农可以不再靠天吃饭,还可以提升杨梅品质。

起初,他在一块3000平方米的杨梅林上搭建大棚,花费30多万元。“主要是工人工资和钢管费。钢管那个时候一根要70多元,后来涨到98元,我们大棚6米高,考虑到安全耐用花了不少钱。薄膜需要每年一换,一年也需要花费几万元。”林灵说自己做了不少思想工作,才成功说服了作为老果农的父亲。

2020年,杨梅采摘时段里梅雨季恰好来临,持续一周的降雨给林灵家露天的杨梅林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此时大棚里的杨梅实现了丰收。林灵介绍,杨梅遭到雨水侵袭后极易腐坏,不少待摘的杨梅被雨水打落在地,“那个时候大棚搭建的面积和室外露天的面积差不多,大棚里创造了四五十万的收入,露天的杨梅林只创造了5万左右的收入。”

这一事件后,林灵更加坚定了铺开杨梅大棚的决心,决定以此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这些年来,都是搭一点,赚了钱之后再搭一点,最终实现全面覆盖。到现在总投资约600万,给六十亩左右的杨梅林都搭上了棚。算上人工后的搭建成本,一亩地要十多万元。”林灵介绍,大棚的投入成本很高,他没有那么多资金。在政府有一定大棚费用补贴的情况下,他这些年来赚一点钱又投入一点,还向银行借贷三百多万元,“这当中还要感谢农商银行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解决了贷款的问题。”

少时记忆成为如今动力

做带头人希望改变家乡

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回乡创业?林灵向紫牛新闻记者回忆起一段童年往事。在林灵十二岁的暑假,他和父亲一起拉着装在竹筐里的杨梅进城售卖。那时交通不便,他们只好搭乘拖拉机赶路。“因为在路上的时间长,路又颠簸,当时带去的杨梅全都发白腐坏,卖不了了,父亲觉得拉回村里太难看,就直接倒掉了。”这件事给林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家乡的杨梅品质非常好,却因为交通不便没有卖到太远的地方,父辈们付出很多艰辛但收获并不成正比。

回到家乡成为新农人后,林灵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加入到村里的党支部,为推动村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时候我们去兰溪考察过杨梅大棚,去黄岩考察过杨梅罗曼帐篷。回来之后我们赶紧尝试,总结经验,搭建了适合我们自己的大棚。”林灵介绍,当时他和村里的干部想把这些新的技术进行推广,但果农们不敢贸然投资,他选择拿自己家的果园来尝试,成功后再进行推广。

【紫牛头条】杨梅大棚科幻造型引来建筑师纷纷打卡,果农:很实用,增收了好几倍

林灵手捧自家种植的杨梅

“这些钱砸下去的时候我心里是没有底的,投资下去不知道几年才能有回报。”林灵回忆,后来真金白银投进去后,他和妻子以及父母做了很多工作,终于让大棚逐渐产生了效益,并且铺满了果园。林灵介绍,引入大棚后最明显的就是避开了不利天气的影响,杨梅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自从有了大棚的搭建,现在采收期从以前7—10天延长至30天左右,成熟期提早15天左右,采摘期的延长也缓减了销售的压力。”林灵告诉记者,如今他希望家乡的杨梅能顺利销往浙江以外的地方,走向全国。

【紫牛头条】杨梅大棚科幻造型引来建筑师纷纷打卡,果农:很实用,增收了好几倍

杨梅大棚种植出的杨梅品相很好

杨梅大棚取得成功后,林灵和父亲将这些经验了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对希望搭建大棚的农户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的同时,他们也将国家相关的补贴政策告诉农户。如今已被推选为葱坑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的林灵告诉记者:“这次五一,大棚突然在网络上走红,我们很欣喜,希望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把临安的杨梅品牌传播出去,把这些好的经验分享出去。”

林灵的父亲老林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最近也接待了一些前来参观的建筑师,但他最喜欢介绍的还是如今杨梅大棚内逐渐提升的智能化设备。“我们大棚内做了肥水一体化,铺设了管道。控温和通风现在也都实现了智能化,比如我在外地旅游,拿起手机也能进行实时控制。”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陈燃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标签: 瓜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