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瓜果种植

山上适合种植什么果树(浅谈三农)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1|点击次数:

浅谈三农问题

以下为本人观点,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粮食安全为切入点,将作物和如何选择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一、农村土地安全现状

当前虽说18亿亩耕地的“红线”得以保全,但耕地用于种植粮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粮田非粮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无论身处深山沟壑,还是江河沿岸,人们都需要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这需要大量的制度成本。

是否存在讨论的余地?当粮食安全被视为国家安全时,似乎没有讨论的余地,只能按此执行。为了达到粮食数量安全的目标,必须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被突破。导致现有土地与粮食“有土地数量没高质量”。

现在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大量土地被占用。因此,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就越会从平原地区向山区转移。此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允许省内平衡,因此平原地区的土地价值更高。这些因素导致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分配,土地资源转化为资本和收益的过程也受到影响。这种做法如何保障?因此,大量土地被划分到山坡上、荒坡泄洪沟渠,甚至是15度以上的坡地。为了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农村地区的建设用地可以直接上市。然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量农民被集中在一起居住,导致这些划定的基本农田也远离了生产地。

因此,山上的基本农田被大面积弃耕,但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仍然得到了保障。因此,粮田非粮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山上适合种植茶果树木。同时又为了达到数量性指标,很多地方政府又会毁了山上种植的植物和草。虽然文件中没有规定,但下达了硬性指标,要求恢复粮田复垦,并采用单一土地数量性指标作为法律依据。此外,还将追究责任,导致过去农民自主经营、特别是家庭经营所体现的粮食安全基础几乎被各种西方政策所摧毁。

粮食安全

国内大田粮食作物以水稻(南方地区、东北)、小麦(北方地区、南方的高地)、大豆(东北)、高粱和谷子(黄土高原)、玉米(东北地区)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五大商品棉基地)、蚕丝(三大蚕丝基地)、亚麻(东北)、苎麻(西北);甘蔗(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甜菜(北方的黑、吉、蒙、新);油菜(长江流域,以湘、赣、鄂、皖、川为最,目前有南迁北移之势)、花生(华北平原的低山丘陵,以山东为最)、芝麻(华北平原,以河南为最)、;热带经济作物(海南、琼州半岛)

良田由前期农户碎片化种植,正在向集中整合公司托管和种粮大户发展,大面积连片种植,改进了机械化操作方式,提升种植效率,但种植质量不一,像今年千亩种植户,以小麦亩均产从700斤-1200斤不等,种植面临一个技术有效提升和指导。土地数量保住了18亿亩,但有没有计算产量,加上今年因为极端旱灾加上河南阴雨天气受灾,如何确保的“大丰收”?

种子安全:种子安全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从儿时种田种菜自留种,到现在“必须买种”,不管是从为了丰产也好、抗病虫性提高也好,目的是为了提高质量,但也不得不面对种源安全问题,从登记到地头,必须有适合自身国情的“自有种”。

产量安全:当然近两年兴起的玉米和大豆间作,也是为了提升作物增产,但同时也暴露几个弊端,一是科属不同,灭草防治需要用心作业,药物选择也务必选择针对性强的药物进行防治管理。否则可能有灭顶之灾。二是收获时间不同,大型机械无法进行操作,虽说政府有对应补贴,但对于大型基地农田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收获成本。与当初奔向现代化农业相比,有点开倒车的意思。不能为了缓解粮食产量需求压力,而把问题抛给种植户。产量提升方案已经制定,同时有也要一举两得的机械技术指导方案。提升产量的标准是建立在可以在大面积可机械化的前提下运行。

农民收益与补贴:不管大到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小到从老百姓来说,既是为了提升产量,又是提升个人总体收益。保障种植户的收益才是根本问题,同时,有财政方面的领导干部批评这种做法,认为生产需要得到补贴,包括种子、化肥和农机等方面。同时,国家需要保护价收购,库存需要得到补贴,消化库存时也需要补贴。这种做法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农资金,花费数十亿甚至上千亿元。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单一的粮食安全政策,是否真的如此绝对正确?

农作物选择

首先是基本农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有的地方政策要求至少保留一季粮食作物,来保障粮食安全。下一个轮作作物可以选为蔬菜类或其他经济作物,在保障粮食产量安全的同时,提高土地带来的经济价值。

其次,丘陵地区可以发展经济果蔬,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地形无法大规模机械化进行田间作业,因地制宜,目前还是有许多地区良田种绿化苗木、果树等,虽说近几年国家政策在进行退林还耕,但土地是不是能达到基本农田的指标,确实有待考证。因为现代化高标准果园投入大,便于机械化操作解放大量劳动力为初始,这也是未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四、作物选择与经济提高性

当一部分土地性质只能局限种植户选择某些茶果树林草,当地推广部门也只能进行有限的推广,老百姓选择上也只能从不会到慢慢学到“学会”这么一个阶段进行摸索式种植,以致好多土专家的技术经过几年的探索比某些老师教授更实用一些。当然这段路上会出来3批人:第一批是根据种植经验,继续踏踏实实包地的。第二批学会了“市场行为”,嫁接扦插造肥,只要市场有需求,什么都会干。慢慢向推广物资种苗方向发展。因好多没有强大的技术背景支持,于是市场出现了口碑极差的公司。第三批是跨行业企业家受到专家老师的熏陶,大规模果园转型搞种养结合,搞生态种植、有机种植。有销售实力的确实可以翻身,这部分有市场,销售不行,关系不行,光有理想可不行。导致投入周期长,有可能中间资金就会断裂,无法继续经营,撂荒的农场企业比比皆是。

五、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市场“饱和”。其实不是市场饱和,而是好多跟风种植,技术品种更新太快,旧的还没打开市场,另一个又进入市场了。今年价格好,明年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产量突然暴涨,价格持续走低。于是出现第二批人和第三批人跨行(或者说现有农场升级为了后期更好的经营)想转型。

周期长,投入大。尤其像果树类,3年的时间树也长大了,市场品种换了好几波了,品种选对了,就挣钱了,若选错了,投入付之东流。

设施农业。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收益也高。没有集体组织运营很难成功。集体组织需要有完善的技术人才支持,充足的流动资金保障,强大的销售能力团队。单兵作战,坚持几年,价格不稳定,产量不稳定,链接市场不稳定。慢慢就放弃撂荒搁置,“要想穷,种大棚”,归根到底还是技术底子和市场需求稳定关系的问题。

理想化。把农业看的太简单,认为种出来就是钱,第三批人转型后,当然也有成功地(比如褚橙),看见这个模式挣钱,那个有机挣钱,千万资产进来,退场时一地烂树设施。甚至赔钱跑路。放眼看有几个褚时健的背景关系?太理想化。

六、如何选择作物?几个指标供参考:

品类:能种粮食不种果蔬。(鲜果蔬菜应季节性强,运输保存难,损耗率偏高,有些蔬菜相比粮食价格也高一些)

鲜货和干货:能选择干货不选鲜货。(鲜货价格高,但也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价格持续走低,干货能储存一段时间,可以关注市场行情逢高卖出)

设施农业和露天农业:能露天种植不建大棚。(虽说露天投入相比设施低,同时收益比大棚低很多,设施农业建议前期以租为主,国家相关补贴最高50%。先建后补。)

资金:能做精致小园或组织化运营模式,不做简单设施凑活运转的大面积园区。(在资金允许范围内运作,保留一部分充足的、保障正常生产的储备资金。)

5、轮作:能保证不赔钱或有利润,坚决不冒险轮作。(想方设法不让土地闲着,冒风险种植价格低廉的蔬菜,减去所有支出到最后很难挣到钱)

6、土地:能有好地就选择好地,不选择利用率不高的山坡丘陵地(建设特色小园区除外)。

7、田间作业:能机械化不用人工。(机械化作业、科学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大量劳动力费用支出。)

8、管理:科学化管理,优化方法结构,降低支出,提高产量为主。

以上观点仅为本人根据当前农业现状市场分析。当然不排除有很多的挣钱的,话说回来,跨行不懂的,想捞农业补贴红利的,没有人给指点,真不建议选择。

标签: 瓜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