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花卉种植

花园植物大锅饭,谁吃肉谁喝汤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5-26|点击次数:
花园植物大锅饭,谁吃肉谁喝汤-库百科养殖网 花园植物大锅饭,谁吃肉谁喝汤

“花园植物”并非学术分类,而是一个渐渐成长的市场领域,长期以来,该领域在市场夹缝中生存,难以跻身行业主战场。园林景观行业消费升级,把园艺植物的花园用途激发出来,花园植物市场不再软绵绵,从混沌到有型。花园植物带来的惊喜不仅是行业性的,更有社会性的,网红花草、网红花园、网红园艺达人的增量,表明观赏园艺植物的消费升级,已经升到了普罗大众的钱袋子与脑瓜里,从业者喜闻乐见。可即便是大锅饭,也是有人吃肉,有人喝汤,有人找剩渣。市场有时就是会让人捉摸不透,到底是哪出了问题?花园植物市场也逃不过这样的规律。表象似乎很火红,但流量太散、利润率太低、周转率不高……大家生怕市场在虚晃一枪。本文以长三角地区花园植物市场为样本,着重看该领域正在经历什么,未来可能经历什么,到底谁在吃肉,谁能喝汤。花园植物大锅饭,谁吃肉谁喝汤.jpg▲彩叶草等花园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1.花园植物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国内产销旺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部分大城市,总体表现为南强北弱,东盛西衰,长三角地区在花园植物市场产销两旺,十分具有代表性。该区域有五大重点地区:常州夏溪、南通如皋、嘉兴海宁、杭州萧山及金华地区。他们都是品种资源地、产品集散地、信息集中地、能人聚集地,除此以外,各具特色。常州夏溪花木市场是花木交易的翘楚,大体量交易有效带动了周边产业兴旺,市场的交易影响力辐射到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地。关键在于2015年,该市场大举进军家庭园艺领域,花园植物是其中重要一项,如今当地从主要的花园植物集散地,往生产地转型,特别在今年“园艺村”建村以后。如皋主要是盆景,特点鲜明,而盆景植物是花园植物的重要一项。在如皋花木大世界的流通影响下,当地的盆景产业化势头强,跳出了艺术收藏的圈子,朝各层级的消费市场进发。海宁坐拥虹越、森禾等老牌企业,裙带效应明显,众多园艺从业者从周边成长,推升海宁成为国内最热的花园植物生产地之一。不少新生代网红园艺人在海宁设点,让这里名声大噪。萧山是国内走得快、走得早的花木集散地,可惜美人迟暮,这里花园植物市场成长性明显不如其他地区。归根结底,城镇化开发让萧山已不太适宜园艺植物种植与流通。去年,随着市场拆迁,从业者四下流散了一波。金华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主产小杯苗、果苗,不过当地近年的转型斩钉截铁。在行业变化的同时,承接萧山外溢资源,紧抓机会,撕开造型苗、精品大树、观赏花草的口子,花园植物迭代速度很快。夏溪花木市场庭院植物采购点4.jpg▲夏溪花木市场庭院植物采购点2.如何看待花园植物市场的“区域性”?区域性虽然是集约化在推动,但一些平台的出现,让行业出现“暗流”、分流。不禁让人思考:花园植物市场需要生产集约化,还是流通集约化?在传统花木市场形成过程中,最初大多是由生产集约化催生了流通集约化,但中后期,一般是流通集约化推动生产集约化,夏溪花木市场就是例子。所以现阶段,重点来看流通。因为花园植物订单通常用量较小,所以大多时候能通过快递发送,避开了部分检验检疫的麻烦,也不一定需要大型车辆配载,因此降低了对流通场地、物流能力的依赖。《中国花卉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地区依托渠道平台直采,跳过了业内的传统流通场地,直达终端,流通体量悄悄成长壮大,还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交易版图。一家杭州的团购园艺电商,主攻市场是华中,采购范围则是全国;常州的知名园艺电商“懒人园艺”,流量与销量的入口不仅仅是就地取材;而虹越的全球集采、电商化运营,也在试图跳开区域性。《中国花卉报》记者曾咨询过几位园艺达人,发现花园植物的进货渠道甚广,大多不需要通过传统流通场地中转,推广方式也更为社会化。也就是说,无论是物流还是信息流,都没有经过传统媒介。这种现象叫“脱媒”。中间渠道若隐若现,或者直接消失,而产品与消费者的区域范围也在铺开,生产与流通的集约化双双削弱,如此,改变了园艺植物市场“货——场——人”的流通路径。货在哪?场在哪?人在哪?“脱媒”容易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真实的市场状况,可能与表象相差甚远,因为许多订单被消化得“无影无踪”,信息流与资金流都没通过传统渠道,这些数据多在电商自己手里,其所依附的平台如淘宝、微店等更是直接的数据所有者,留在传统“区域”与流通平台的有效数据递减,形成恶性循环。面对“脱媒”,传统花木产销地就只能嚎啕?不是的,上述说的是现状,并不一定是未来。花园植物大锅饭,谁吃肉谁喝汤2.jpg▲花园植物采购点门庭若市3.造成市场如此的原因并非都来自互联网,产品也是因素之一。花园植物,表象是一种产品形式,但更是一种市场形式,产品若太散,市场形式也就越散,流通就得跟着散,所以要聚的先是产品,品牌产品。花园植物采购就像抓中药,很多人觉得,花园植物种植户最好应有尽有,产品单子能列四五页A4纸。想法没问题,问题在于企业利润率如何。一个花园植物苗圃的SKU(库存量单位)轻松能到200,每个SKU对应不同技术规程、市场需求形态、生产周期、物流形式……花园植物市场波动性大、产品爆发周期短,每个SKU不可能平均量产,期间需要投入不少精力与技术人员去优化消费预测,一着不慎市场推导错误,换盆还是销毁?企业解决产品问题无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强管理体系,增加管理人员,加大市场调研,加大销售能力;另一种是深挖单品,不断优化,一个一个地优化。前者走的是管理路线,后者是走技术路线。一般选择后者的较多,发达国家虽然大多数为复合型花园植物产品,但是已经经历过单品开发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几十年到上百年。夏溪“园艺村”很懂产品是硬实力的道理。园艺村的村民房骐鸣去年尝试的是连栋大棚,把许多产品放在一个棚,结果发现无效管理太多,所以今年改用了单棚,每个棚1亩地,放少数几个产品,专业化生产。村民张星华打算深度挖掘垂吊植物,他的看法是,要把单品做出品牌感来才算成功,就像“绿航绿萝”。流通平台一步步深挖产品,形成体系,这是“园艺村”建造的初衷之一。对于流通平台,掌握优质资源的产品资源就是修了流量池,无论是电商还是花木市场,都希望能坐拥这些资源,做到集约化流通。园艺电商与流通集约化其实不矛盾,因为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更能掌控信息流、资金流、品牌度,否则也容易被市场“脱媒”。因此不少园艺电商设置了仓储、二级仓储,或者以店面承担部分仓储功能。如此线上联动线下布局是否似曾相识?阿里巴巴、京东、小米等都在做这样的生态,不断抢占流量池,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显然,传统流通平台若能做到产品优化,互联网平台便可与之互为配套。夏溪花木市场庭院植物采购点3.jpg▲花卉绿植批零中心的花园植物4.流通集约化能推动生产集约化,可生产集约化有个边际效应:过密的集中生产,会导致区域地租、用工成本升高,让面粉价格高于面包。所以花园植物的供应体系,极大可能是多级分层模式,一级一级地流通,并不一定需要紧挨着一级流通地。在发达国家,花园中心是花园植物流通集约化的最终体现,有人认为是互联网来得比较晚的缘故,所以需要场地,其实并不只如此。要解剖花园中心,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完善供应体系。一个花园中心的动态SKU一般在3000至5000左右,全年SKU过万。植物产品占三分之一至一半,但季节性强,爆点周期短,管理强度抵过上百个小型花店。它们化解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是专业分工,专业分工不仅是技术推动,更是市场驱动。分工细一点,可分为“种苗—小苗—中苗—成品—渠道”,越靠近后段,越需要集约化,距离流通产地也更近。若往前推,则对集约化需求就逐级递减。所以不难发现,发达国家花园植物的成品供应商,大多是平台商,由平台商对接花园中心供货。日前《中国花卉报》记者在夏溪花木市场周边调查发现,当地的花园植物生产群体正在不断扩散、下沉。具有针对性的、规模化的花园植物容器苗基地已逼近3000亩。再加上散户以及传统苗圃的重叠部分,规模逼近万亩,辐射范围在扩大。

夏溪花木市场庭院植物采购点5.jpg

▲房骐鸣的花园植物生产基地,距离夏溪40分钟车程万亩花园植物产能与大田绿化苗木产能不一样,品种多、物流杂、周转快,所以面对产能的上升,就需要逐级分解。如今周边不少小型集货商成长很快,他们的工作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为市场一家或多家配一次货,当然也有电商,运距通常在100公里之内。而市场内的经销商,大多砍掉了仓储及生产功能。某种意义上,经销商就是市场的二级流通平台,而集货商是市场的三级流通平台,作为最大的流通平台的花木市场是一级流通平台,其承载的功能不只是流通场地这么简单。流量需要有一个出入口,这个出入口不仅是产品,更需要有品牌与行业意识形态,就是“园艺村”的软性内容。上篇《老花市演化的一种可能性》中有详解。一言以蔽之,园艺植物市场的形成,不只是园艺生产的事,配套产品、配套形式的导入都关乎其成长。谁吃肉,谁喝汤?流通平台的导向性至关重要,无论是园艺电商还是花木市场。

来源:夏溪花木市场 杨开源

标签: 花卉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