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花卉种植

兰菊种植(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来源:咸宁日报

全媒体记者 李嘉 袁灿 见博

掌上咸宁报道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建设中国桂花城,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保护桂花资源、挖掘桂花文化、讲好桂花故事,是推进中国桂花城建设的题中之义。9月24日至26日,中国桂花文化论坛在我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以桂花文化溯源为核心,深入挖掘桂花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风俗,探讨桂花文化的发展沿革、现实价值及转化路径,为中国桂花城建设插上文化的翅膀。本报记者整理了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把桂花打造成咸宁地方标志性文化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苑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方会长

提到咸宁就想到桂花,提到桂花就想到咸宁,就是要把桂花打造成咸宁地方标志性文化。打个比方,一部电影的镜头里,有山有水有船有人,但是你却很难通过这个单一的镜头知道这是哪里,但是一旦沂蒙小调出来了,你知道这是山东;龙船调出来了,你知道是湖北恩施;信天游飞出来了,你知道这是陕西……这就是地域标志性文化。

地域标志性文化不是我们当代打造出来的,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一个地方的发展,一定要寻找到一个地域标志性文化。因为一个地方的发展,不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往哪发展都可以,它会有传统,发展的规律是沿着传统的延长性向前发展,所以这个时候你找到传统,找到延长性就会变得非常重要。而我们咸宁的传统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民间传统习俗,第二个就是桂花。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此次演讲中的“农业遗产”,主要是指那些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传统农业生产知识与生产技能。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价值且又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包括各种传统农耕技术、农耕制度、农耕信仰以及传统农业品种、传统农业生产设施在内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

随着大机械化生产以及转基因、杂交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当代农业的亩产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保障各国人民温饱为基本目标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会在成立66年之后提出农业遗产保护问题?保护农业遗产的意义何在?

保护农业遗产,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个具有近万年农业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祖先通过使用农家肥、青肥,通过使用轮种、套种技术,通过使用桑基养鱼、稻田养鱼技术等等,使我们的农田即使栽种万年,都可以做到可持续利用。但是,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闯入,特别是随着化肥、农药等西方农业生产方式的闯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50多年中,就已经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我们并不是说要排斥工业文明,但工业文明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种种后果必须给以必要的反省。

保护农业遗产,是保护粮食品种多样性的需要。优秀农作物品种是人类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农业生产精华,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农业这个大系统中的“芯片”。人类的农业文明能否代代相传,能否保留下最优秀的农业品种是问题的关键。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等的普及,农作物品种已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倾向。从好的方面来说,高产品种的普及,客观上确实提高了农业单产。但从不好的方面看,无论是转基因还是杂交稻,都严重地破坏了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桂花,是咸宁天赐的宝贝。因为它长期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所以它的品种在咸宁变得特别好。可就是因为无独有偶的条件,使得人们保护意识不强,桂花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足重视和充分体现,甚至还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将桂花纳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让保护桂花变成助推咸宁高质量发展、让咸宁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以桂花为主力军 打造核心城市形象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王贤荣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国际木樨属(桂花属)品种登录中心副主任

在我国,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根据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古树分为三级,树龄500年以上,为一级古树;300-499年为二级古树;100-299年为三级古树。

我国古桂主要分布在湖北咸宁,占44%,其次为广西、福建、浙江。品种以金桂最多,占53%;银桂占30%;丹桂占13%;四季桂仅4%。从年龄分布来看,100-200年占60%;300-400年占24%;500年以上占16%,其中1000年以上仅占2%不到。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我国古桂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四季桂和秋桂分布区有差异。四季桂古桂主要分布于华南和东南沿海;秋桂古桂则分布范围更广,在秦岭以南多省都有分布。咸宁有古桂树1975株,主要包括波叶银桂、银星、江南丽人等品种。

古桂群的稀缺性——凸显城市特色。《晋书·陆机陆云传论》记载:“兰植中涂,必无经时之翠;桂生幽壑,终保弥年之舟。非兰怨桂亲,岂涂害而壑利?”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兰花与桂花生长在不同的环境,它们的生命周期各有不同。从水、热、氧、土壤、根际菌群等生态因子来综合研究,咸宁的生态环境适合古桂生长。

古桂群生境的优越生态因子,强化城市康养功能。从环境因子对古树的影响来看,主要体现在物种多样性与平均年雨量显著正相关,散生树木密度与平均年雨量显著正相关,聚集树木密度与人口密度不显著负相关,最大古树年龄与城市年龄显著正相关。咸宁古桂群生长和降雨量、人口密度、城市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古桂的长寿基因——彰显城市健康生活方式。咸宁古桂何以长寿?“彭祖,号七百岁,常食芝、桂。”“范蠡好食桂,人间世世见之。”可见常食用桂花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除了研究桂花的长寿基因,还可以从桂花古村落、传统习俗、传统饮食、芳香疗法等方面彰显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桂花和温泉是咸宁的两大特色和亮点,值得深度挖掘和运用。如:具有咸宁城市桂花清香的温泉、吸收了泉水温度的桂花、沐浴茶香竹雨的古桂、渲染了吴风楚韵的古桂……由此形成一座融合自然生境和人文历史的“活”的博物馆,提升到一个世代传承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古桂的图腾象征意义——打造城市核心形象。桂与“贵”同音,寓意高贵。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古桂还具有花好月圆、盛世花开等美好的文化寓意。归纳起来,古桂就是一个祥瑞的图腾象征。桂花不仅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且群众基础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以桂花为主力军,来打造核心城市形象。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古桂群的地标与非遗的申请——传承城市民族精神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创造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生态、文化、生产等多种功能综合效益。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于2013年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于2014年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议把咸宁古桂群生境中的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以及城市历史文化打包起来,申请农业文化遗产,使得咸宁城市民族精神文化得以传承。

在古典诗词中汲取桂花文化营养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陈顺智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楚学研究所所长

在古代诗文中,“桂”共有十个类别,分别为肉桂、桂花、月桂、桂皮树、桂竹、桂籍、传说月中桂、昂贵的薪柴、唐州名和姓氏。

在咸宁,毋庸置疑属桂花最为出名,而桂竹与传说也有所涉猎。在诗词中,描写桂花的可谓数不胜数,而专门描写咸宁的桂花也不在少数。可以说,桂花的品格和文人精神分不开,“桂”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极高,“桂”字出现之多,是因为古人对桂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共识。

打个比方,诗词中有“桂”者,《楚辞》19篇、先唐115篇、《全唐诗》669例、《全宋词》1533篇……如此多的篇数,再一次证明“桂”在古人心中的分量之重。

唐朝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曾经在江南的杭州、苏州当过刺史,写过一组三篇非常知名的《忆江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一个尽职的地方官应该是什么样子?就应该竭尽全力做这个地方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白居易这个“代言人”,当得相当卖力、十分称职。

让我们再回到过去,可以知晓楚国人更加偏爱桂树,因为桂树多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带,本来就是南方的产物。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桂舟”、“桂酒”等词,这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

桂花终年翠绿、淳朴淡雅,从不以媚态示人。小花总是隐在枝叶后,具有不图名利的崇高风格;每当秋色的降临,桂花的花蕾将自己质朴的香气撒向人间。桂花树坚强不屈,不为困苦所屈服,在旷野的山头、庭院的一角、甚至连简陋的小盆添上点土便可立命安身。

以上这些特点,充分显示了桂花芬香、常绿的优势,由此引申出两个意象:一是常绿,故常与松等常绿植物并用;二是芳香,故常与兰花等芳香类植物并用。在古典诗词中,常常具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性效果和美化效果。另外由于桂花的芳香和常绿,在诗词也常常具有高洁脱俗之独立人格、凌风傲寒之伟岸精神的象征意义。

咸宁是中国桂花之乡,也是中国嫦娥文化之乡,其中的神话传说与桂花又有极强的关联性。关于桂花的典故、传说颇多,如“吴刚伐桂”“蟾宫折桂”“桂花仙子”“月桂落子”“文桂之舟”和“楚霸王与桂树”等。其中“蟾宫折桂”“月桂落子”的传说影响较大。《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曰: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在各种神话传说中,桂花树被视为一株天上长生不老的仙树而受到崇拜。花中四君子“竹梅兰菊”又与桂花不同,前者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而“桂”表达的含义似乎更多,一提到“桂”,人们联想到清新、淡香,又可联想到胜利、状元,还可以联想到美丽、神秘.……就是因为“桂”为中国之独有,地位极高,其蕴涵之丰富给世人想象力插上了翅膀。桂花本是物象,经过一代代文人骚客的艺术创作变成了意象。

古典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桂花文化意象,为我们研究桂花文化的沿革提供了多种视角和丰富载体。对今天的桂花文化研究而言,古典诗词无疑是一座宝库,要从中汲取营养、并将其传承光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桂花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定光平 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持人,咸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桂花文化,是自然界桂花与人类社会相关族群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包括桂花物质文化和桂花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

具体而言,桂花文化包括相关族群在上述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桂花的历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艺术表达、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桂花文化研究,包括在溯源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历史现实,尊重科学,要有更强的包容系统。

桂花文化的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共同探讨桂花文化的起源。

从点与面的角度,时间与空间的分析来看,咸宁桂花的核心区域是咸安区(原咸宁县),重点区域是现在的咸宁市(不包括嘉鱼县),辐射区域是鄂东南(长江以南、幕阜山以北)、鄂东北(长江以北、大别山以南),比对区域是湖南、广西等地。

历史上,咸宁植桂蓬勃发展时期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当时咸宁知县何廷韬大力倡导植桂,把“官桂”推向民间。他不仅号召全县乡民植桂于庭院、宅前屋后、山坡河岸,而且自己还在县府内建筑“桂花堂”,堂院中植桂,并作《桂花堂赋》张挂于堂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桂乡人民爱桂花、种桂花、赏桂花、食桂花,桂花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民间信仰方面,有守月华、大屋雷中秋祭月、杠桂花神等。植桂风尚方面,宋代以后,民间植桂之风大兴,如宋代崇阳定林院、岩头寺等。据咸安区桂花镇万寿桥村《王氏家谱》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村人就开始引种桂花。清康熙年间,在咸宁知县何廷韬的大力倡导下,当地植桂蔚然成风。

在咸宁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将桂花树种在大门口两侧。此外桂花树的桂字和“贵”字同音,在门口种植桂花树有喜迎贵人的寓意。中国古代流行嫦娥奔月、月宫桂树、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受古老神话的启示,在桂乡咸宁这块民间文艺沃土中,产生、流传大量与桂花有关的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以及民间叙事长诗。

咸宁与桂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乃至以桂花之名装点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咸宁市在进行行政区划、命名城市道路、桥梁、广场和小区时,多以“桂”为名。在给人取名时,多选用“桂”字。商家给门店和厅室取名,也喜欢取用“桂”字。此外,桂乡人在记事时习惯称八月为“桂月”,凡八月置办的物件,如水桶、脚盆等,置办时间多写“桂月”而不直书八月。

在现代文艺创作中也大量运用了桂花元素。如桂花邮票,印有银桂、金桂、丹桂、四季桂等不同品种的桂花,传播到世界各地。由王原平作曲、黄金辉作词,创作了《江南桂花香》,唱遍大江南北。歌舞剧《梦寻咸宁》《千桥流水桂花香》,提取了打桂花、筛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元素。

咸宁市立足桂花和温泉这两大旅游资源,自2009年以来,每年在桂花盛开的时节,举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目前,全市以桂花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有潜山森林公园桂花馆、咸安区桂花镇桂花源景区、咸安区桂花镇鸣水泉景区等。

中国桂花城建设如何插上文化的翅膀?专家们这样说

同时,咸宁在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期间推出桂花香糟鸡、清蒸桂花鱼、桂花酸梅圣女果等特色菜品100余种,并在菜品的造型、色觉、味道、餐具和餐厅氛围方面进行改进,推出主题“桂花宴”。咸安区组织文创产品创业大赛,推出了《桂花精油礼盒·桂礼》等文创产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桂花产业发展,咸宁人民把握机遇,掀起了四次发展桂花产业的小高潮,桂花生产不断实现量的激增、质的飞跃,桂花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咸宁颇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责编:张欢

编审:向东宁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签: 花卉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