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花卉种植

济南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对话济南“新农人”:玩出种田“新花样”)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30|点击次数:

  在济南市广阔农村,忙碌着这样一群“新农人”,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他们通过自己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作为,从“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本期《非常对话》,记者近距离接触到济阳区张斌、莱芜区张希伟、钢城区刘炜昊、平阴县苏树盛,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解读乡村振兴里的青春密码。

对话济南“新农人”:玩出种田“新花样”

  “瓜棚里的艺术家”

  用知识和技术引领农业创新发展济阳区张斌

  “曾经有个特别漂亮的网纹瓜,卖出了480块钱的高价,说出去别人都不信!”种出这个“极品瓜”的,是济阳区垛石街道西宋屯村的返乡创业“85后”青年张斌,大家都称他是“瓜棚里的艺术家”。

对话济南“新农人”:玩出种田“新花样”

  张斌大棚内种植的网纹瓜。

  张斌是“85后”,受父亲张庆海的影响,他致力于研究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和技术推广,引领着身边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2018年,张斌偶然从一家高档水果店见到了网纹瓜,惊叹于它的精美,更惊异于它的价格——一个售价高达600元!于是他开始疯狂搜索关于网纹瓜的信息,得知这个享誉世界的品种在国内几乎没有种植者,高端料理店、精品超市才有销售。

  张斌越研究越激动,坚定了种网纹瓜的决心。在进行了系统学习、做了充足准备的情况下,2018年4月,张斌开始了第一茬粗网网纹瓜的种植,一共种了四个大棚,大约1万棵。

  “第一茬瓜成熟了,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把第一车瓜发到了澳门。没想到,人家的收购标准非常高,很多指标不符合标准,不过我也用钱买到了实实在在的经验。接下来种的第二茬、第三茬,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都出来了,把我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我请了种植专家前来指导种瓜,并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经过一系列学习,我的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经验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张斌说。

  “网纹瓜表面的纹路越漂亮、甜度越高,价格越喜人。”张斌告诉记者,自己确实是把种植这种饱满浑圆、摆件一般的果子当成艺术来研究。

  这种高端瓜种渐渐受到国内一些高端连锁超市的关注和青睐,也与百果园、新发地,以及南方的一些市场有了深入合作。

  近几年网络直播平台大火,张斌也把目光放在了这上面,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的推广和宣传,吸引了一大批高端日料店的客户,这给网纹瓜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销售渠道,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

  钢城区刘炜昊

  海归硕士变身农田“创客”“文旅+农业”融入现代生活

  在钢城区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26岁的刘炜昊一大早就走进大棚里指导工人们进行田间管理。谁能想到,这位帅气小伙身上,除了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项目负责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这些闪亮标签外,还有一段投身现代特色农业的创业故事。

对话济南“新农人”:玩出种田“新花样”

  钢城区棋山温泉小镇。

  “我是土生土长的钢城人,在英国读书时,无数次梦到过小时候在老家玩闹的场景,梦到过辛苦劳作的乡邻伯伯,那时我就在想,这是我的家乡在呼唤我。”刘炜昊深知自己内心对家乡发展的关心与关注,也深知这片哺育他的土地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学业完成的他抛却大城市、大企业投来的橄榄枝,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乡创业路。

  “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对农业不了解,但我学习能力很强,我觉得只要愿意去学,愿意踏实去做,就一定能干成。”刘炜昊说。

  有机农业对科技水平的要求非常高,科技人才就成了刘炜昊的种植基地所急需的。刘炜昊多方联系,并到寿光聘请技术专家,通过驻地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的模式,打造了依托创新种植技术的现代农业产业田。

  种植技术解决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可是产品要怎么卖出去呢?面对拓宽销售渠道的问题,刘炜昊一趟又一趟地带着工作人员跑市场,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水灵灵的菜走出了钢城、流向了各大市场、商超。

  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大好形势,面对越来越多人对食材的更高要求,刘炜昊抓住时机,利用流转的21亩土地,打造荷兰文洛式玻璃智慧温室大棚,向着更新的技术、更高的产品质量发起挑战。

  了解市场、了解商业管理的刘炜昊没有仅仅局限于种植有机果蔬,而是进一步扩展产业链,打造了以艾草产业发展为基础,集艾草加工、销售、体验于一体的艾草生产集散地,让艾草种植真正地成为乡村致富经、农业增收聚宝盆。

  “一人富不算富,乡亲们富了才是真的富。相比原先外地商贩收购压价的情况,当地村民直接到工厂售卖的价格要更高一些,而且省却了第三方参与转手的流程,既方便了村民了解市场价格,也能让村民们多一些收入。”刘炜昊告诉记者。

  “如何利用现有的创新创业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增收新模式,实现农业旅游一体化?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并且不断实践探索的问题。”刘炜昊表示。

  有了新目标,刘炜昊带着团队不断研究产业特色、相关政策、当地具体环境,最终确定了依托棋山温泉小镇,把农业种植、乡村旅游与康养深度融合,打造“农业+文旅+研学+康养”为一体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型农旅产业的新规划。

  谈起未来发展,刘炜昊信心满满:“下一步,我计划进一步融入旅游、体育、餐饮等多种元素,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从而带动棋山艾草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莱芜区张希伟“新农人”玩转“新农具”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张希伟是一名“80后”,年纪轻轻就成为济南市帮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为提高农户种植作物的积极性,提高产收能力,2014年3月,张希伟成立济南市帮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0万元,吸纳农机户16户,社员102人。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经营,为群众提供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对话济南“新农人”:玩出种田“新花样”

  张希伟在田间观察玉米长势。

  “我出身于农村,心向着农业发展,边做边学,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自身知识。我自费订阅了一些农机报刊杂志,购买了一系列农机维修保养方面的书籍,白天干活,晚上则认真研读,现在,我已熟练掌握了大多数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知识,自己的机械基本上不用找人修理了,周围一些村的农机出现故障,我也会去帮他们修理。”张希伟说。除此之外,张希伟还定期组织社员进行培训,使社员接受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提高作业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在发展过程中,张希伟不断加强合作社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健全各项制度,实行“五统一”,做到“五保证”:统一作业标准和收费标准,保证用户满意;统一机具维修保养和管理,保证机具完好和作业能力;统一技术培训,保证队伍素质;统一调配机械,保证服务到位和作业效率;统一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目前,合作社完成作业面积1万余亩,实现农机作业收入180多万元。

  2023年,合作社已发展粮食种植710亩,带动周边农户50多户、100人参与生产,户均增收1万元,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也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阴县苏树盛

  返巢逐梦让“小香菇”飞向全国大市场

  透过玻璃,和煦的阳光照射进大棚里,一朵朵饱满的香菇长势喜人,工人师傅们正在棚内忙碌着,采摘、分拣、装箱。32岁的苏树盛是这些香菇的主人,也是村里唯一 一个90后“农民”。当同龄人都选择到大城市发展时,2022年,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却从城市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带领着家乡的香菇产业一步步走向省内外市场。

  苏树盛的香菇种植基地位于平阴县东阿镇衙前村,这里有5个大棚,种植的是“七彩香菇”,香菇的成熟速度极快,大约每隔一个月,大棚里的香菇就成熟一茬。

对话济南“新农人”:玩出种田“新花样”

  平阴县东阿镇衙前村香菇种植基地。

  说起香菇的种植门道,苏树盛打开了话匣子:“长得太密,品质就差点儿,太密了养分就不充分了,达不到‘白面’香菇的产出标准。”说着,他便拿起一根长势密集的菌棒,把上面品质稍差的香菇剥落,再放回原处。

  苏树盛的另外几个大棚里,有已经成熟的品质极好的“白面”香菇,如今正经历着上市前的采摘环节。苏树盛介绍,“白面”香菇的伞裙颜色与普通的黑色香菇相比偏淡,大棚里还能种出一种红菇,收购价格在每斤六元左右,与“白面”香菇持平。

  同样的菌棒却能种出几种不同颜色的香菇,答案就藏在温度里。阳面与阴面温度略有差别,种出的香菇不论从颜色还是营养成分上都略有差别。而看似两个相同的香菇,只因为采摘时间差了半个小时,单价就差出一块钱。

  谈到成为农民一年以来的感受,苏树盛说:“做农业一定要勤快,香菇这种对温度、湿度极其敏感的作物,有时候很早或者很晚才适合采摘。”作息时间紊乱于苏树盛来说是常态,气温骤变时,他要提前准备好降温或升温设备,根据棚外天气和棚内的温湿度来调节,要全天候坚守在岗位上。

  这一年来,苏树盛不断进行技术进修,从菌丝发育到成熟收获,对于中间八九个环节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他都了然于胸。如今,大棚的年产值达到40多万元。

  今年开始,苏树盛购置了几台“香菇去腿机器”,对香菇进行初加工。赶上预制菜的风口,苏树盛想把香菇产业做成附加值更大的成品菜,让香菇产业走向全国大市场。 (济南日报记者:张群 刘娜济阳融媒呼瑞锋 钢城融媒张莉 莱芜融媒 平阴融媒赵梦笛)

标签: 花卉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