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花卉种植

种植杨梅效益(了解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的前景,把握市场商机)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2-15|点击次数:

了解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的前景,把握市场商机

基金项目: 浙 江 省 重 点 研 发 项 目 ( 2021C02066-2); 金 华 市 重 点 科 技 项 目 ( 2021-2-003); 浙 江 省 “领 雁” 研 发 攻 关 计 划(2023C02031)

_张启等

杨梅 (Myrica rubra) 是我国特色果树,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省栽培面积超 866. 667 hm 2 ,年产量逾 60 万 t,总产值近 50 亿元,位居浙江省水果产业之首,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是重要富民产业。兰溪是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杨梅优质生产示范县,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县市之一。现有种植面积近 46. 67 hm 2 ,产量约4 万 t,综合产值超 10 亿元,形成了以 S314 省道为主的五十里杨梅长廊,在浙江省杨梅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杨梅生产极易受气候影响,传统栽培方式花期遇 “倒春寒”常导致开花结果不良,果实成熟又恰逢 “梅雨”季节,多雨寡照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商品果率,致使丰产不丰收 。为解决杨梅成熟期集中和受梅雨影响大等问题,主产区都积极探索杨梅设施栽培技术。果树设施促成栽培是利用温室、塑料大棚或其他设施,改变果树生长发育过程中光照、温度、水分、氧气及 CO 2 等环境条件,实现果树生长的促早及改善果实品质等特殊的栽培技术 。兰溪市自 1999 年开始摸索杨梅设施栽培技术,目前全市大棚面积达到 1. 4 hm 2 ,占全市杨梅种植面积的 3%,占浙江省大棚促早栽培面积的60%左右,其设施规模和栽培水平居国内领先。本文通过回顾杨梅设施发展历程,并以兰溪杨梅为例,总结分析大棚促成栽培成效和技术要点,为进一步打造 “精品果业”,推进杨梅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设施杨梅发展情况

1. 1 兰溪杨梅设施发展历程

兰溪地形 “六山一水三分田”,85%的杨梅果园位于山地丘陵,海拔高度 50 ~ 400 m。20 a 间,先后经历了探索、发展、迭代升级 3 个阶段。

探索阶段 (1999—2010 年): 1999 年,在柏社乡下蒋坞村搭建了第 1 个毛竹大棚; 2000 年马涧镇马四村赵树华利用脚手架搭建了第 1 个钢架大棚,面积 200 m 2 ; 到 2010 年底全市大棚杨梅面积约 6 666. 67 m 2 ,以平地和缓坡地为主。

发展阶段 (2011—2018 年): 2011 年浙江省开启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两区”建设浪潮,兰溪市以此为契机,出台了农业设施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果农新建杨梅大棚设施。2013 年,马涧镇前于村倪晓明搭建了第 1 个平地连栋大棚2 000 m 2 ; 2016 年,兰溪市马涧新农夫果蔬合作社选送的东魁和荸荠种均夺得了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杨梅擂 台 赛 一 等 奖,东 魁 以 可 溶 性 固 形 物 含 量15. 5%创造了浙江省最甜杨梅纪录,马涧镇下杜村陶奉源开始探索山地连栋大棚搭建技术,也掀起了兰溪杨梅设施栽培的第一个高潮,到 2018 年,全市杨梅设施栽培面积达到 34. 3 hm 2 。

迭代升级 (2019 年至今): 经历了 2018 年强对流天气的洗礼,山地设施的搭建更注重防风防雪等安全性,简体大棚逐渐淘汰,以山地连栋大棚为主,2021 年 3 月,由兰溪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起草制定的金华市地方标准 《杨梅设施生产技术规范》 (DB 3307/T 118—2021) 正式发布,规定了杨梅设施生产的园地、品种选择、设施搭建、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采收及采后处理贮运、生产档案管理、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体系建立、废弃物处理等 11 项标准。同时借助实施数字化改革和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兰溪大棚杨梅迎来新的高潮,每年以 0. 2 ~0. 33 hm 2 的速度增长,2022 年 10 月全市杨梅设施面积达到 140 hm 2 (图 1),兰溪市汤友贵家庭农场成为浙江省第一批数字农业工厂,开启了“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三化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了解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的前景,把握市场商机

图 1 兰溪大棚杨梅发展情况

1. 2 杨梅设施的主要模式

在杨梅设施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应用了简易竹棚、单体棚、单株网室、平地连栋、山地连栋和智能化大棚等模式 (表 1),最终根据兰溪杨梅地形和生产优势,确立了以山地连栋大棚为主的促成栽培模式 。

表 1 兰溪杨梅设施主要模式

了解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的前景,把握市场商机

2 大棚杨梅效应分析

2. 1 大棚杨梅物候期分析

数据来源于兰溪市汤友贵家庭农场 5 号棚上口处传感器和附近同高度的户外气象站,5 号棚于2021 年 11 月 28 日完成覆膜,2022 年 6 月杨梅采摘结束后揭膜。自动采集 2022 年 1—5 月份温度数据,并观察相关物候期。

从表 2 可以看出,在覆膜栽培期间,棚内温度明显提高; 2021 年 12 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气温高1. 9 ℃; 2022 年 1 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气温高3. 9 ℃,2 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温度高 4. 6 ℃,3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温度高 4. 0 ℃,4 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温度高 3. 9 ℃,5 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温度高3. 1 ℃; 2021 年12 月—2022 年5 月棚内最高气温上升至 42. 1 ℃,最低气温下降至 -0. 9 ℃,而棚外最高温度为 34. 8 ℃,最低温度为 -1. 8 ℃。从图 2可以看出,棚内温度上升比棚外快,而降温则比棚外慢,最大温差在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期间,降低了 “倒春寒”对杨梅花期的影响,保障了丰产稳产。

表 2 2021 年 12 月—2022 年 5 月份大棚内外温度比较 单位:℃

了解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的前景,把握市场商机


了解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的前景,把握市场商机

图 2 2021 年 12 月—2022 年 5 月日均温度变化情况

温度的变化对杨梅物候期有着明显的影响,从调查情况来看,大棚杨梅物候期明显提前,成熟期提早 15 d 左右,有效延长了杨梅采摘期。大棚荸荠种初花期 2 月 25 日,比露地提早 25 d; 初果期4 月 6 日,比露地提早 16 d; 成熟期 5 月 20 日,比露地提早 15 d。大棚东魁初花期 2 月 20 日,比露地提早 27 d; 初果期 4 月 8 日,比露地提早18 d; 成熟期 6 月 2 日,比露地提早 13 d (表 3)。

表 3 2022 年杨梅物候期对照

了解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的前景,把握市场商机

2. 2 大棚杨梅产量和品质分析

大棚杨梅产量相对稳定,商品果率提高 30%以上,品质有明显提高,可溶性固形物比露地提高了 1. 2%。2022 年露地杨梅因 3 月花期低温和连续雨水影响,比 2021 年减产 50%左右。另据对 8 年生杨梅的相关调查 ,大棚与露地产量基本相当,东魁株产平均 24 kg,荸荠种株产平均 16. 5 kg,但大棚平均商品率达到 89%,比对照组提高 32%。以每 667 m 2 栽 25 株计算,可增商品果 132 ~192 kg。

2. 3 大棚杨梅效益分析

通过对 2019—2022 年大棚杨梅销售情况的调查,大棚杨梅价格稳中有升 ,荸荠种平均价 80元·kg-1以上,价格区间维持在 60~160 元·kg-1;东魁平均价 140 元·kg-1以上,价格区间维持在120~240 元·kg-1(表 4)。每 667 m 2 平均综合效益 4. 2 万元左右,是露地效益的 8 倍左右,最高综合效益可达到 9 万元左右。

表 4 兰溪大棚杨梅日均价格调查表单位: 元·kg-1

了解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的前景,把握市场商机

随着杨梅设施栽培技术的提升,兰溪大棚杨梅知名度不断提升,大棚杨梅外销比例逐年增加,荸荠种在本地及周边市场的销售量从 2019 年的48. 5%下降到 2022 年的 25%左右,尤其是宁波市场的份额逐年增加,目前已占 66%; 东魁在本地及周边市场的销售量从 2019 年 75%下降到 2022 年的 40%,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2022 年,全市大棚杨梅产值约 6 750 万元,占全市杨梅总产值的 20%以上。

2. 4 大棚杨梅数字化应用成效

以兰溪市汤友贵家庭农场为例,该农场于2021 年开展探索 “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三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已有大棚面积 0. 053 hm 2 ,配备无人机、爬山虎等设备 20 多台 (套),安装智能控制柜 13 台、各类传感器探头 215 个,卷膜电机等可控设备 345 组以及执行自动化运行设备86 组,实现了环境信息数据采集、视图监控、温湿度智能控制、产品溯源等一屏管控。

数字化建设前该农场常年累计雇工约 5 000 人次,支付工资 140 余万元。通过宜机化道路改造和爬山虎等运输机械的应用,将工人从施肥、喷药等繁重的工种中脱离,从事疏果、包装、采摘等相对轻简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据测算,仅有机肥运输用工量从原来的 350 多工下降到 120 工,累计节约人工 65. 7%,年节省开支6. 9 万元; 通过无人机飞防,节约用水 80%左右,每 667 m 2 节约人工成本 270 元,节省开支 2. 2 万元; 大棚温湿度管理 (每日开膜、闭膜) 一项,年节约人工成本约 14. 4 万元; 同时优质果率提高10%左右,每 667 m 2 增效 7 800 元左右,年直接经济效益增加 62. 4 万元,通过节约人工成本,该农场年经济效益增加 85. 9 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 结果与建议

果树避雨设施栽培技术是浙江省种植业五项主推技术之一,杨梅设施栽培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杨梅产量和品质受梅雨季影响以及采摘期过于集中等问题,成熟期提前 15 d 左右,商品果率达到80%以上,每 667 m 2 综合效益 4 万元以上,成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尤其是山地大棚的搭建技术为山地丘陵果园的设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现阶段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加强品质意识。高品质才有高效益,杨梅设施栽培基本实现了丰产稳定,但有些果农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为了提前采收或提高产量,利用大部分时间封棚提高温度以促早,或不适疏果,导致出现果形小、着色不均匀、果品品质下降等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品质意识,实现优质优价,确保大棚杨梅健康发展。

加强安全意识。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进一步加强,随着大棚杨梅效益的不断提高,高收入带来高风险,有些果农和销售商受利益驱动,使用一些不明成分的增黑、增亮等营养液,既增加了安全风险,又降低了杨梅品质,成为影响杨梅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二是设施搭建安全意识要进一步加强,有些果农为了节省成本,往往采用一些不符合标准的钢材和扣件,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另外要注意加固大棚,增加防风防雪设施,提高安全能力。

加强技术研究。杨梅设施栽培形式多样,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设施结构、新型设施材料,以及抗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大棚杨梅高温高湿引起的落果和病害问题。尤其是在非粮化和农业从业者减少并老化的形势下,加强 “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三化融合的研究,采集和补全杨梅生产中的基础数据,集成一套山地丘陵果园全产业链轻简化、省力化、高效化栽培的综合配套技术规范,推进杨梅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打通共同富裕之路,助力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标签: 花卉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