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花卉种植

20种植物检索表(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3|点击次数: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最早见到细叶益母草是1999年,是在参加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时,在蝴蝶馆中看到的。2013年去蓟县旅游时,又在盘山见到。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2018年去张北旅游时,在野狐岭和草原天路第三次见到。野狐岭见到的花开得非常好。细叶益母草基本不分枝,叶子变换角度地对生在一根主茎上,花则轮伞状地生于叶子腋部。小花很多,一层层排列,像花的塔。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草原天路上的细叶益母草,有的已结籽。叶腋上多个包裹种子的带尖硬壳聚在一起,像小小的刺球。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 L.,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中国本土植物。产于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及陕西北部。俄罗斯、蒙古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西伯利亚。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1918年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收载了Leonurus sibiricus L.,中文名称为“茺蔚”:“茺蔚Leonurus sibiricus L.(日文名,略),唇形科,茺蔚属。自生于路傍。二年生。草本。茎高四五尺。根生叶,略呈圆形,茎叶则分裂为三片至数片,稍类羽状,与艾叶相似。自夏徂秋,其对生之叶腋间,轮生唇形花,花淡红色,微似风轮菜。名见《本草经》。李时珍曰,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又有‘益母草’、‘益明’、‘贞蔚’、‘野天麻’、‘猪麻’、‘火杴’、‘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等名。”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茺蔚时,名称为“茺蔚子”,大概因药用重在果实,故这样称呼。书中说:“茺蔚子,味辛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泽。”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本植物在此前早已被记载。春秋中期成书的《诗经》中有“中谷有蓷”之句(见《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蓷”就是茺蔚。《尔雅注疏》说:“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在节间,又名益母,《广雅》云。”

1937年初版的《中国植物图鉴》(贾祖璋著)收载Leonurus sibiricus L.时,中文正名为“茺蔚”,别名为“益母草”。

1952年出版的《广州常见经济植物》、1953年出版的《华北经济植物志要》、1958年出版的《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检索表》在收载Leonurus sibiricus L.时,中文正名为“益母草”,别名“充蔚”。《广州常见经济植物》还提到本植物在广州还被称为“红花艾”。

1974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三册收载Leonurus sibiricus L.时,中文正名为“细叶益母草”,别名为“四美草”、“风葫芦草”。

197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二分册收载Leonurus sibiricus L.时,中文正名也为“细叶益母草”,还提到别名有四美草、风葫芦草(内蒙古),龙串彩、红龙串彩、石麻、益母草(陕西),风车草(山西)。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Leonurus sibiricus L.的中文名称为什么会出现从“茺蔚”到“益母草”,再到“细叶益母草“的这种变化?未能查到相关资料,只能做主观分析。

《神农本草经》在收载“茺蔚子”时就提到它的别名有“益母”、“益明”。李时珍在“释名”时说:“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而“益母草”这个名字较之“茺蔚”更通俗,更能体现其“治女人诸病也”的功效特征,所以“益母草”逐渐由别名变为正名。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而后来又定名“细节益母草”,应该与现代植物学要求分类精细准确相关。中国古代植物分类都是粗线条的,大体相似就为一类,用同一个名字,造成一名多物;而对不熟悉的植物就随意起个名字称之,又造成一物多名。所以在过去“细叶益母草”与“益母草”可能被视为一物,统称“益母草”。但现代植物学分类更细,要精确到种、变种,而模式标本采自西伯利亚、只分布于我国的北部部分地区的Leonurus sibiricus L,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的“益母草”并不完全一样,所以须要单独列为一个种。大概因其叶子较“益母草”更细,故定名“细叶益母草”。

二者从形态上比较容易混淆,不过二者花序上的顶部叶有明显差别,益母草花序上的顶部叶不分裂,而细叶益母草花序上的顶部叶有3深裂。

根据这个特征差异来看1956年出版的《广州植物志》中的Leonurus sibiricus Linn.的插图,明显的就是“益母草”。另外,在1959年出版的《东北植物检索表》中,出现了拉丁学名为“L. manshuricus Yabe.”(Leonurus sibiricus L.的异名)的“狭叶益母草”,而“益母草”的拉丁学名仍为“L. sibiricus L.”。由此分析,Leonurus sibiricus L.成为“细叶益母草”的学名,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事。

Leonurus sibiricus L.成了“细叶益母草”的学名,那“益母草”的拉丁学名是什么呢?经查,在《中国植物志》中为“Leonurus artemisia (Laur.) S. Y. Hu”,在《中国药典》1977年版中为“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为“Leonurus japonicus Houtt”。这些名字之间应该是互为异名的关系。由于《中国植物志》和《中国药典》都比较权威,不知使用哪个作为正名更为合适。

在《中国药典》中,中药益母草为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而在《中华本草》中,中药益母草的原植物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全草”。看来民间仍把细叶益母草当作益母草使用。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细叶益母草的拉丁学名Leonurus sibiricus L中,属名Leonurus由希腊语leon(狮子)与oura(尾)组合而成。种名sibiricus意为“西伯利亚的”,猜测这个种名来自其模式标本。

标签: 花卉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