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蛋鸡养殖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6|点击次数:

蛋鸡养殖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与防治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鸡,尤其是产蛋高峰期的笼养蛋鸡,对浙江省开化县产蛋高峰期的蛋鸡产蛋性能影响较大,是制约蛋鸡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农户养殖蛋鸡的经济效益,促进蛋鸡养殖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就开化县蛋鸡养殖中出现的蛋鸡脂肪肝综合征进行探析,从营养、遗传、管理、应激、环境、毒物、激素等各个方面分析了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致病因素,并着重从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方面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一、前言蛋鸡脂肪肝综合征(Fatty liver syndrome,FLS)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是蛋鸡养殖业中最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产蛋鸡,尤其是产蛋高峰期的笼养蛋鸡,7~9月份炎热夏季多发,其主要特征是肝脏发生脂肪变性。该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通常发病率和死亡率为5%左右,当肝脏出血和脂肪肝同时发生时,此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30%,将给蛋鸡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二、临床病例1.发病情况1.1华埠蛋鸡养殖场发病情况2012年8月21日,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的一蛋鸡养殖场饲养0.6万羽海蓝褐壳蛋鸡突然发病,产蛋率由82%下降到70%,平均每天死亡80余羽。鸡群发病前无不良症状,发病日龄为287日龄。1.2桐村蛋鸡养殖场发病情况2013年8月3日,浙江省开化县桐村镇某存栏1.6万羽的蛋鸡养殖场,蛋鸡每天出现零星死亡。该养殖场饲养的1.6万羽蛋鸡海蓝褐壳蛋鸡和京红蛋鸡各占一半,海蓝蛋鸡每天平均死亡60余羽,产蛋率下降了11%,京红蛋鸡每天死亡5只左右,产蛋率下降了4%,发病日龄为262日龄。2.临床症状两个鸡场养殖的蛋鸡发病前体况良好,均无明显异常,仅个别鸡突然死亡。发病后检查发现,鸡群中有许多鸡过度肥胖,体重与饲养参考标准相比高出18%,经统计产蛋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病鸡喜卧,腹大柔软且下垂,鸡冠和肉髯苍白,鸡冠齿状部位发绀,常伴有体温升高至41.5-42.8℃,进而鸡冠、肉髯和脚变凉,发病后1-2天死亡。3.治疗过程因浙江省开化县华埠蛋鸡养殖场和浙江省开化县桐村蛋鸡养殖场的发病情况基本相似,在发病后第2天,立即调整饲料结构,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3.1将饲料中玉米用量的10%改用麦麸等粗纤维饲料代替,以降低能量水平和增加日粮中组纤维的含量,并且每天减少10%的喂料量。3.2因两场发病均在夏天,在做好通风降温的同时,还补喂了抗应激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了0.3%的碳酸氢钠;在饮水中添加了0.2~0.3%的维生素C,以缓解热应激。3.3调整饲养管理,适当限制饲料喂量,将日饲喂总量降低了1/4~1/5,并在日常饲料中添加了足够的胆碱、蛋氨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素。这些因子可参与脂蛋白的合成,对治疗脂肪肝综合征起到辅助作用。3.4对发病鸡群采用每吨饲料加入氯化胆碱1000g、维生素E1000万UI,B1212克和肌醇900g,连续饲喂4周;饮水中添加恩诺沙星(10mg/kg体重),连续用药5天。4.治疗结果浙江省开化县华埠蛋鸡养殖场和浙江省开化县桐村蛋鸡养殖场采用了同样的治疗过程。1周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鸡群采食量增加,体重恢复正常水平,鸡的精神状态良好,腹部不再下垂,鸡冠和肉髯呈血红色,体温正常,病死鸡也不再出现,15天后鸡群的产蛋率提高了10%。三、分析与讨论1.发病原因1.1营养因素发病鸡场产蛋高峰期使用的饲料配方(%):从饲料配方中可以看出,两个蛋鸡养殖场使用的饲料配方均为蛋鸡日粮配方,但配方均存在一定缺陷,营养不够全面均衡,是引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华埠镇蛋鸡养殖场养殖的蛋鸡处于产蛋高峰期,饲料配方却没有及时调整,日粮配方是开产期的配方,日粮中能量饲料比例过多,蛋白饲料含量低,缺乏动物性蛋白饲料,能量蛋白比明显偏高;桐村镇蛋鸡养殖场虽然日粮中能量蛋白比适宜,但场主为降低饲养成本,用部分粗劣蛋白饲料(棉粕、菜粕)代替了优质蛋白饲料(豆粕),日粮蛋白来源发生了改变,间接影响了饲料质量。1.2遗传因素从我县桐村蛋鸡养殖场发病死亡率看,也有力的证明了遗传因素对该病的影响。在大面积发生FLHS的蛋鸡养殖场,发病多见于某个品种的鸡(如海兰鸡)[6]。FLHS高度易感蛋鸡(UCD-3品系)进一步肯定了遗传因素对FLHS的影响,尽管其遗传学基础还不清楚[7]。1.3环境因素鸡场发病时间分别是8月21日和8月3日,是一年中气温最的季节,发病期间是持续的高温天气,当时气温高达37.8℃。高温环境会加重发病,主要是蛋鸡在高温环境下,除加重应激外,对能量需求减少,脂肪分解减少,甲状腺机能下降,利于脂肪酸合成,最终高温与高的肝脏脂肪沉积呈正相关。1.4应激因素当鸡只受到应激时,使机体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下降,并且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造成葡萄糖异生和脂肪的合成增加,同时鸡只生长停滞,转化率下降,也造成鸡体内脂肪沉积加快,从而发生蛋鸡脂肪肝综合征[3]。据分析我县鸡场发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高温环境造成的热应激。1.5激素因素肝脏脂肪变性的产蛋鸡,其血清中雌二醇的浓度升高,这表明激素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诱发鸡的FLHS[5]。雌激素产生过多可引起脂质生成增加,而机体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最终发病。

1.6毒性物质损害四环素是极易导致脂肪肝的药物之一,因为四环素是一种抗合成代谢药物,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达到抑菌作用,但同时也干扰肝脏本身的载脂蛋白合成[www.613935.com],使肝脏释放VLDL发生缺陷,造成肝内TG堆积,其它药物或毒物如环己烷、蓖麻碱、砷、铅、银、汞等,均可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脂肪肝。饲料因保存不当,各种霉菌及其毒素,特别是黄曲霉素最易使肝脏受损而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脂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肝代谢障碍和脂肪沉积,严重时引起肝出血。2.诊断2.1剖检变化:先后通过剖检20余羽病死鸡发现,病鸡肝脏变化最为明显,均呈现肿大(个别达正常肝脏的2-4倍),边缘钝圆,油腻,质脆易碎,颜色呈土黄色,肝脏破裂,肝周围有大量血凝块;病鸡皮下、腹下、肠管表面、网膜、心脏和肌胃周围均有大量黄色脂肪沉积;部分鸡输卵管萎缩无卵子,亦有少数卵子掉入腹腔,呈现卵黄性腹膜炎症状。2.2实验室检测:病死鸡的心血涂片与肝脏涂片镜检未见细菌。将心脏、肝脏分别采样细菌培养结果呈阴性。将病死鸡的肝组织接种11日龄鸡胚,未见异常。依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等综合分析,认为本病为蛋鸡脂肪肝综合征。3.防治措施3.1预防措施①选择适宜品种 针对近年来鸡场的发病情况,我们在引进苗鸡时要根据养殖场实际生产条件,合理安排,选择发病率低、新培育的优良品种(品系),尽量避免因遗传因素引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②转变饲养方式 蛋鸡传统的集约化饲养方式,是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蛋鸡在育雏与育成阶段多采用笼养和网上平养饲养方式,产蛋阶段均采用笼养方式,这就大大限制了鸡只的自由活动,降低了鸡只的疾病抵抗能力,使鸡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充分利用我县的生态资源优势,在选择场址时,尽可能选择在果园、茶园等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在蛋鸡育雏结束后即采用园下放养模式饲养,养殖当代禽业专家提出的“快乐鸡”,确保蛋鸡育成阶段体质强健、抗逆性强,为产蛋期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可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在整个饲养周期全部放养。采用此种生态模式饲养,不仅可降低发病,还可促进我县“生态立县”战略发展,实现畜禽养殖和环境保护和谐一致。③加强饲养管理 降低饲养密度,加强运动,保持体质强健;饲喂要定时定量,更换饲料时要有过渡期,严防突然转换,同时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加强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清新,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保持环境安静,温度适宜,光照、饮水充足,防止应激,减少发病率。④均衡营养物质 在天气炎热季节和产蛋高峰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生物素、胆碱、维生素B、蛋氨酸、亚硒酸钠等可以预防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开产前一个月饲喂含钙稍高的日粮,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此外一些微量元素如锌、钼和硼等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鸡体脂的沉积[。3.2治疗措施针对浙江省开化县华埠蛋鸡养殖场和浙江省开化县桐村蛋鸡养殖场的蛋鸡发病情况,采取了以下几点治疗措施。①及时调整日粮 降低日粮中能量饲料玉米含量,使含量下降到50%;改变能量饲料来源,用大麦、小麦、麸皮代替部分能量饲料玉米;日粮中氯化胆碱从0.5%升高到2%,持续一周;适当补加蛋白质饲料,改善蛋白品质。②补充“抗脂肪肝因子” 主要是针对病情轻和即将发病的鸡群。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加氯化胆碱1000毫克,维生素E10000国际单位,维生素B12?12毫克和肌醇900毫克,连续饲喂3~4周,或每只病鸡喂服氯化胆碱0.1~0.2毫克,连喂10天。③对症治疗 鸡群发病严重时,用护肝清、肝肿康、三征肝泰等保肝护肝药物对症治疗,连用10天,并同时补充电解多维、氯化胆碱等。④中药治疗 我们可在日粮中添加首乌、山楂、泽泻、姜黄和茵陈或龙胆草、泽泻、柴胡、当归、生地、苍术、白芍和甘草等中草药,对蛋鸡脂肪肝综合征进行治疗。四、小结近年来,在蛋鸡养殖业追求高效生产的条件下,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比例加大,该病的发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引发蛋鸡FLS的因素很多,与许多营养代谢综合征一样,诱因复杂。因此,生产实践中,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以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的同时,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