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诱因及其防治对策【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6|点击次数: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诱因及其防治对策

杨海坤1,袁琼芳2,王建松3

(1.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玉屏镇畜牧兽医站,云南屏边661299;2.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屏边661299;3.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白河镇畜牧兽医站,云南屏边661203)

目前,根据大肠杆菌的相关资料和相关的报道可以知道,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属于条件性的致病菌,甚至在动物的肠道中也能够分离出大肠杆菌,如果所处的环境中存在诱发因素,就会引发畜禽大肠杆菌病的并发或继发感染。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我国的鸡只饲养场都趋于集约化的饲养模式发展,导致鸡群大肠杆菌病不断的蔓延.严重时就会导致感染鸡群死亡。所以,对于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是目前集约化养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原因分析

临床生产中的某些疾病都会对鸡体正常的免疫功能造成破坏,导致大肠杆菌病的感染与流行。另外,霉菌毒素的存在,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都会对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大肠杆菌的感染更加严重。

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应激刺激,会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例如,在临床生产的过程中,如果接种疫苗时导致鸡群产生应激反应,或者鸡群设计的免疫程序并不合理,这样都能够降低鸡群的抵抗力,进而引起大肠杆菌病的感染。如果鸡场创建的免疫程序不适合本场,会导致鸡群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同样也会引发大肠杆菌病的继发感染。

养殖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环境因素,同样能够引起鸡群发生大肠杆菌感染。除此之外,鸡群的饲养密度太大、环境气候变化大、鸡舍的通风状况差等,都能够诱发大肠杆菌病的继发感染。

饲养场鸡群的营养状况,包括日粮营养水平和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状况等,都是大肠杆菌病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营养是否充足,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所决定的。通常机体摄入蛋白质的量太少会抑制T细胞增殖,影响机体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数量。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呼吸道黏膜发生鳞状化的变性,未成熟的细胞会取代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为大肠杆菌的入侵提供条件;饲料中维生素E被氧化性酸败产物自由基所破坏,同样对免疫应答产生抑制效果。

鸡群如果饮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之后,一般会导致鸡群发生全身性感染,而且发生的程度比较高。

2.防治策略

实际生产中饲养鸡群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鸡只接触发病诱因,平时的预防性工作应该经常进行,减少并且尽可能阻止诱因,保持鸡群始终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强化鸡群的饲养管理,保证鸡舍的环境卫生,降低舍内细菌的数量。

大肠杆菌可以通过种蛋带菌而在鸡只之间进行扩散,所以种鸡群大肠杆菌病的净化工作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程序。鸡场中如果出现患病鸡只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淘汰,坚决不可以继续勉强而留作种用。种蛋自身通常不带菌,但是如果在鸡群的饲养过程中,没有及时的捡拾鸡蛋或者产蛋箱的卫生状况比较差,遇到这种情况会导致种蛋接触到粪便,导致病菌污染了种蛋,所以在种蛋入孵之前必须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正确的消毒。生产中如果条件允许,种蛋产出后2h之内采取药物进行带鸡喷雾消毒,主要通过熏蒸消毒或者采用0.3%的过氧乙酸溶液消毒,以确保种蛋的孵化率和健雏率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预防鸡群感染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措施是全群采取全进全出,有效避免不同日龄及批次的鸡群间交叉感染。饲养者应该坚持对鸡群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能够减少或者杜绝鸡群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大肠杆菌的污染物,对于该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饲料的采购、贮存和加工等环节的工作,避免饲料发生霉变或者质量变差,避免大肠杆菌对饲料造成污染。经常清理水井、水塔和水箱等储水设施,并且选择合适的时间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工作中要除去设施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如果采取饮水的方式给鸡群添加水溶性维生素,在操作的过程中要细心谨慎。处于一定的温度环境中,如果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维生素,不仅浪费而且饮水已经被大肠杆菌污染,如果再往饮水中加入维生素,反而会促进大肠杆菌的繁殖,特别容易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大范围暴发。因此,实际生产中要对维生素的供给进行适当的调节,避免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的感染。

鸡场已经被污染的,可以采用本场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制作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接种,可见较好的免疫效果。及时进行隔离并给予及时的治疗方式。临床生产中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是缺点就是易产生抗药性,所以治疗之前进行药敏实验是非常必要的,采取几种敏感药物交替使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