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鸡呼肠孤病毒病的流行与诊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鸡呼肠孤病毒病的流行与诊治

黄春苗1,孙义杰1,胡志松2

(1.山东省荣成市夏庄畜牧兽医站,山东荣成264300;2.山东省荣成市成山畜牧兽医站,山东荣成264300)

作者简介:黄春苗(1984 -),女,本科,山东荣成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临床研究工作。

鸡呼肠孤病毒病在家禽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疫病,可见患病鸡只表现关节炎、肠道疾病、消化吸收差、生长缓慢以及免疫抑制等多种患病表现。鸡体内的许多组织中都有呼肠孤病毒的存在。鸡群感染呼肠孤病毒会有很多的致病因素,如病毒的致病力、鸡群日龄、饲养管理情况以及其他疫病的感染状况等,都会对鸡呼肠孤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影响。

1 流行情况

在鸡群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着鸡呼肠孤病毒,该病毒对热具有耐受性,60℃环境中可以存活8~lOh。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并且生存能力很强。对2%来苏儿、氯仿、双氧水及3%福尔马林等的抵抗力非常强,70%乙醇和0. 5%有机碘可以将呼肠孤病毒灭活。该病毒共有11种血清型,而且不同血清型之间都具有一定交叉保护力。

鸡和火鸡是呼肠孤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如果1日龄鸡群体内不存在母源抗体,就非常容易复制本病,如果大日龄的鸡只感染本病毒,虽然症状不严重但是会有一段长时间的潜伏期。幼龄鸡只感染本病,病毒会在盲肠扁桃体和踝关节长时间的存在,表明带毒鸡是感染的可能来源。呼肠孤病毒可以进行垂直传播,但是通过蛋的传播率大约只有1. 7%。

鸡呼肠孤病毒病的发生季节性并不明显,全年任何季节都可发病,所有日龄的鸡只都具有易感性,其中幼雏的易感性最强。病毒致病性根据毒株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能够引发许多疾病,病毒不仅能够进行水平传播,同样可以进行垂直传播。疾病发生的最初阶段,主要呈现垂直传播的形式,鸡群感染并且发病非常急,垂直传播的潜伏期也比较长,生长期的鸡群也能感染呼肠孤病毒病。水平传播方式的媒介主要是粪便,鸡群饲养密度高的饲养场发病比较常见。

2 临床及病理变化

鸡群感染呼肠孤病毒病之后的临床表现会因为病毒的致病力、鸡群健康状况及饲养管理等许多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且差异比较显著。

2.1 隐性感染

临床生产中并没有发病症状表现,但是会导致接种其他疫苗时发生免疫失败的情况;隐性感染总会和禽流感、新城疫、大肠杆菌、支原体发生混合性感染的情况。生产中可见患鸡生长受阻,蹲伏于跗关节,不愿走动。

2.2 传染性腺胃炎

患病鸡只体型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外观看似不同日龄组成的,爪苍白、冠萎缩、生长缓慢、粪便稀黄、有未消化完全的饲料;采食很少量的饲料、肉料比高、发病率高、死淘率高;有的腺胃肿大如乒乓球,有的萎缩、乳头糜烂,形成溃疡;卡他性肠炎、黏膜增厚。

2.3 免疫抑制

鸡群接种疫苗之后可见明显的反应,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但是经过的时间很短,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鸡只的免疫能力降低,不产生抗体。接受过疫苗免疫的鸡群仍然会发生该病。雏鸡群中,多有瘫鸡,羽毛发育差,生长不一致。鸡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高,条件致病菌发病率高,症状严重易复发,久治不愈。死亡率淘汰率高。剖检后常见免疫器官有不同程度萎缩,发育不良,出血,坏死。

2.4 病毒性关节炎

通常会有9~13天的潜伏期,病鸡喜卧,蹲伏、贫血、严重瘫痪,后肢关节肿大,呈枯草色,带有血色的脓性分泌物。发病率能够达到100%,但死亡率一般仅为1%~2%。肌腱断裂是该病特征性的剖检病变,是鉴别细菌感染和滑液囊支原体感染主要区别特点。但是临床生产中有时是发生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3 防治措施

鸡群感染呼肠孤病毒会发生吸收不良综合征,这在临床生产中是很难进行诊断的,如果要确诊疾病,通常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病毒分离和鉴定。

由于呼肠孤病毒具有特别强的抵抗力,会导致鸡群普遍感染,鸡群饲养密度大,养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就会对此病的净化造成困难,加大净化难度。所以,鸡群进行疫苗免疫是最有效的防治对策。种鸡接受疫苗免疫可以保护种鸡群不发病并且能够避免病毒发生垂直传播,防止下一代鸡群发病,并且给其提供高而均匀的母源抗体,可以保护并且抵抗鸡群发生早期感染的情况,这项措施在养鸡生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鸡群发生本病之后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主要而且比较有效的方式是给种鸡进行免疫接种,加强免疫灭活疫苗很重要。一般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给肉鸡进行2次疫苗免疫,如果要保证苗鸡体内的母源抗体均匀,可以在蛋鸡的产蛋中期加强一次呼肠孤病毒疫苗的免疫,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