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王树文(1964-),男,黑龙江德都人,大专,兽医师,研究方向:家畜的疾病治疗和疫病预防。

王树文

(黑龙江省九三管理局七星泡农场畜牧科,黑龙江 黑河 16143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养鸡产业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冠状病毒具有特殊的转录机制,导致新的变异株和血清型数量较多,造成该病的防治十分困难。目前,该病在临床治疗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对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的意义。

1、流行特点

由于该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导致其有多种血清型,目前已分离出30多个血清型。IBV的血清型多,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感染危害大,死亡率高。本病毒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普通消毒药敏感,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本病对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均易感,其中以5周龄内的雏鸡和幼鸡最易感,其中雏鸡的死亡率可达60%以上,幼鸡死亡率在25%左右。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发病率最高。当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发生强烈应激时易诱发此病。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病愈康复的鸡支气管与泄殖腔的分泌物均可带毒,但不超过3天。病毒可经空气感染健康鸡,也可经被污染的器具、饲料、饮水及其他物品进行传播。

2、临床及病理变化

呼吸型:该型表现为呼吸系统病变,多数无前驱症状。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凌乱,食欲下降,饮水量增加,鼻窦肿胀,流黏性鼻液,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喷嚏等症状。雏鸡死亡率高的可达40%以上 ,5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明显下降。蛋鸡发病后产蛋性数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剖检可见雏鸡鼻腔、喉头、气管、支气管内有浆液性、黏液性和干酪样物质,有时可见轻微出血或充血,气囊膜增厚,囊内可见黄色干酪样渗出物,肺脏出血,肾脏肿大。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变形、破裂,甚至发生卵黄性腹膜炎。

肾型:该型多发生于20~40日龄的雏鸡,肉鸡比蛋鸡多发易感,感染24~48 h后有呼吸道症状(咳嗽、喷嚏、啰音),症状较轻,1~4d后,如有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则呼吸道症状加重,鼻腔会有分泌物[3]。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排白色米汤样稀粪,粪便内含有大量尿酸盐,机体严重脱水,鸡爪干瘪无光泽,死亡率可达30%以上,通常情况下大约3周后,死亡率有所下降,部分鸡耐过后逐渐康复。种鸡、蛋鸡耐过康复后,由于输卵管、卵巢受到损伤,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失去饲养价值。病理剖检可见肾脏肿大,输卵管和肾小管扩张,输尿管变粗,内有大量白色尿酸盐沉积,严重病例其他脏器表面也会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腺胃型:该型病症主要表现为患鸡生长停滞、渐进性消瘦和持续腹泻,最终衰竭死亡。剖检表现为腺胃肿胀出血,乳头水肿、充血、出血和溃疡,肌胃变小,十二指肠内充满稀薄液体,肝淤血肿大,脾略微肿大,并发细菌感染的鸡脾脏严重肿大,肾脏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

3、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做出诊断,确诊还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做出最终诊断,实验室诊断可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用已知抗传染性支气管炎血清与新分离的被检毒株在9~11日龄的鸡胚上进行中和试验,若出现中和反应即可确诊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4、防控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严禁无关人员、车辆等进入场区,需进场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注意控制鸡舍内温度、湿度,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废料等,防止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刺激呼吸道;合理调配日粮,供给营养丰富均衡、蛋白质含量适宜、适口性较好、易于消化的全价饲料,并在日粮中适当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建立健全鸡场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鸡场、鸡舍、鸡笼、器具等进行消毒。适时接种疫苗,免疫接种前应制定详细的免疫计划,养殖场进行免疫时通常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与鸡新城疫疫苗联合使用。在种鸡和蛋鸡开产前,接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可以使整个产蛋期都获得抗体保护,同时在产蛋期每间隔8~10周,接种弱毒疫苗进行局部加强免疫,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 尤永君.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现状与控制策略[J].北方牧业,2014(10):22.

[2] 张富刚, 孙书刚, 李建伟,等.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及其防控措施[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3): 31-32

[3] 刘兴利.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检测技术综述[J].家禽科学,2011(10):45-48.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