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与免疫【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与免疫

李文华 耿敬志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畜牧科 黑龙江北安 164035)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鸡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其特点是在鸡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出现淋巴样细胞、单核细胞的浸润和增生及肿瘤的形成。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归属于疱疹病毒科。MDV在流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变异毒株,其共同特点是毒力比一般毒株强,有极强的肿瘤性,用HVT免疫的鸡不能阻止其致瘤性。MDV分3个型,Ⅰ型为致病性强毒株及其致弱毒株,Ⅱ型为无致病性的自然弱毒株,Ⅲ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此型病毒本非MDV,但因与鸡马立克氏病关系密切,故将其划分在马立克氏病毒型内。

1 流行特点

鸡是主要的易感动物,年龄越小易感性越强,鸡性成熟以后一般不再感染发病,故称有年龄抵抗力。不同的品种在发病上差异较大。母鸡较公鸡更易感,火鸡、野鸡、鸭、鹌鹑、天鹅、鹧鸪等禽类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鸡只一旦感染后,不管发病与否,常为长期持续性带毒。经疫苗免疫的鸡也可再感染强毒,并可长期带毒。病毒主要经脱落的羽毛囊上皮排于外界,主要经呼吸道感染。本病的传染性很强,病毒一旦传入鸡场,如不采取严格措施,鸡群在性成熟之前,几乎全部被感染,但发病率的变化幅度很大,随流行病毒的毒力,鸡的品种、年龄等因素而定,有时几乎无发病鸡只,有时发病率可多达50%或更高。如不考虑饲养年限,本病的致死率基本是100%。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的潜伏期难以确定,人工感染3~4星期后出现症状,自然感染难以确定,鸡群多在10~20周龄时发病。根据受侵组织器官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皮肤型和眼型4种病型。

神经型。鸡外周神经受侵,以坐骨神经丛、臂神经纵、腹腔神经丛、前腔系膜神经丛、内脏大神经丛和头颈部神经多见,随受侵神经的不同症状各异。常见的症状有鸡肢翅麻痹下垂,头下垂或头颈歪斜,腿麻痹,常出现一腿平直向前而另一腿平直向后的劈叉姿势,嗉囊麻痹扩张,鸣叫失声,呼吸困难,下痢。病理变化为上述神经纤维肿胀,灰白或灰白黄色,横纹消失,对称神经常受侵程度不一。内脏型。鸡经常受侵的组织器官有卵巢、肾、脾、肝、心、肺、胰、胃肠、肌肉等。器官组织中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块,呈灰白色油脂状。有时呈弥漫性细胞增生或浸润,致使整个器官肿大,色泽变淡,质地发脆。法氏囊一般萎缩、增生或浸润的细胞为小、中、大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MD细胞和原始网状细胞。临床症状随受侵器官和组织的不同而不同,有的病鸡急性死亡,多数逐渐消瘦、衰弱而死。皮肤型。鸡羽毛囊肿起,呈灰白色结节状,严重者结节可融合在一起。眼型。鸡虹膜失去正常色泽,变为灰白色,或出现灰白色斑或环,瞳孔边缘不整并逐渐变小,病鸡视力下降或失明。每只病鸡可能只表现1种病型,也可能具有2种以上病型。我国流行的MD以内脏型和神经型为主。

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肉眼病变可以初步诊断或怀疑,借助于组织学病理检查可以确诊。本病应注意与鸡淋巴白血病的鉴别。病毒分离的上选病料是肿瘤组织,但应保证病料中是细胞存活的,否则不能分离出病毒。此外,也可采取羽毛囊上皮作为分离材料。分离到病毒说明鸡感染了MDV,不能肯定是否患了MD。血清学检查方法主要是琼脂扩散试验,可以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样品中的MD抗体,亦可用已知抗体检查羽髓中的MD抗原。

4 免疫接种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有3种,即由致弱毒株制备的Ⅰ型疫苗,由自然弱毒株制备的Ⅱ型疫苗和由HVT制备的Ⅲ型疫苗。Ⅰ型疫苗和Ⅱ型疫苗属同源疫苗,免疫效果较好,但属细胞结合型疫苗,需要在液氮中保存和运输,故使用极不方便。Ⅲ型疫苗属异源疫苗,已制成冻干制剂,保存运输方便,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在有变异MDV流行的地区,Ⅲ型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极差,需要使用由Ⅱ型、Ⅲ型组成的二价疫苗或由Ⅰ型、Ⅱ型、Ⅲ型组成的三价疫苗。

MD的免疫程序很简单,鸡在1日龄时肌肉注射1次即可,但应特别注意2个问题,一是疫苗在稀释后应尽快使用完。二是免疫后2星期内隔离饲养,绝对避免强毒感染,如在疫苗免疫力建立之前感染了强毒,免疫效果大大降低,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