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肉鸡啄癖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肉鸡啄癖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环境因素:鸡群饲养密度过大,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舍内温度过高,没有安装必要的降温设备,舍内光照强度过大或者分布不均匀,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通风透气较差而导致舍内蓄积过多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等),没有足够的饮水器和食槽,以上因素都容易导致鸡群发生啄癖。另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或者受到外界惊扰也往往会导致啄癖。由于雏鸡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好奇,转群到新的饲养环境,也往往会引起自啄、互啄现象,尤其是鸡群从密闭式鸡舍转变成开放式鸡舍饲养,非常容易发生啄癖。

日粮因素:在肉鸡饲养过程中,没有合理搭配日粮,特别是部分养鸡场没有根据肉鸡品种和不同饲养阶段及时对饲料配方进行适当调整.导致机体摄取的影响无法满足其在该阶段所需的营养,饲料中的氨基酸比例不平衡,尤其是缺少足够的硫氨基酸,粗纤维水平过低,含有较少的维生素、矿物质元素或者比例失调,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都能够引起啄癖。此外,鸡只采取饥饿法进行强制换羽过程中,也往往会以自啄的方式解痒或者由于饥饿而彼此啄斗。

疾病因素:当鸡只体表寄生有大量的寄生虫时,会使其狂躁不安,从而会自啄羽毛解痒,也会引起其他鸡只一起啄咬;当鸡只体内存在寄生虫时,会使其出现啄肛。另外,鸡只感染某些细菌而引起腹膜炎、子宫炎症等疾病,导致输卵管收缩能力减弱,引起脱肛、啄肛现象,导致鸡群发生啄癖。

生理因素:鸡群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以及饲养方式的改变,都能够使其发生啄癖,通常是刚出壳不久的雏鸡、笼养、换羽期的初期、刚开产的种鸡和产蛋期种鸡容易由于生理阶段发生改变而出现啄癖。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少数病鸡会主动啄食其他鸡只背部、翅膀或者尾部羽毛,而被啄鸡会由于非常痛苦而发出大声的呜叫,整个鸡群往往会受到惊吓而随处乱跑;发病后期,整个鸡群可能会出现彼此追赶、啄斗的现象,导致鸡群不安,减少采食。症状较轻时,会导致翅膀、尾基被啄伤,引起流血,造成伤残,体表多处羽毛被啄落,皮肤发生出血、溃烂,且肛门被啄伤,严重影响机体生长发育;症状严重时,可能有鸡只的腹腔被啄穿,流出内脏而发生死亡。

3防治措施

适时断喙:预防鸡群发生啄癖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是适时进行断喙。大多数情况下,鸡群选择在7日龄左右进行第一次断喙,在10周龄左右再进行一次修喙。鸡群采取断喙过程要尤其加强止血,且控制烧烙时间,通常只需要2min即可,且鸡群断喙前2天开始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K,持续到断喙当天。断喙时,还要注意将强弱鸡只分开进行,断喙后也要分群饲喂。

加强饲养管理:配制全价且品质优良的日粮,确保机体在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都能够被满足,尤其要注意供给足够的胱氨酸、蛋氨酸、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如果气候过于干燥,可在舍内地面上喷洒适量的凉水,如果条件允许还可放置大电扇,或者安装空调,增加散热,形成对流空气,防止形成高温环境而导致鸡群燥热不安。工作人员要定期清扫鸡舍,确保舍内整齐、干净,产生的垃圾和粪便要及时进行清理,注意及时隔离病残鸡只,如有需要还要采取掩埋或者屠杀处理,防止可能感染的病毒、细菌蔓延而导致大面积被传染。尤其是气候炎热的夏季,鸡群饲养密度可适当降低,供给充足的饲料和饮水,食槽和水槽的数量适当增加,确保鸡群既处于良好的环境中,也能够获取足够的新鲜饲料和饮水,且舍内要保持安静,禁止其他人员随意进入,确保鸡群能够得到充足的时间休息。在容易发生啄癖的季节或者日龄,或者发生较强应激时,可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缓解应激的药物。鸡群尽可能选择在晚上进行转群、防疫,且抓鸡时确保轻抓轻放,饲养人员穿着颜色固定的工作服,禁止鸟类、野鼠等侵入鸡舍。同时,鸡群要加强日常观察,只要发现存在发生啄癖的趋势,则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避免蔓延至全群。

对症治疗:由于营养性因素而引发生啄癖,要立即对日粮结构进行调整,如育成鸡发生啄癖后要减少能量饲料的喂量,增加蛋白质添加量;如果缺乏粗纤维,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青绿饲料或者麸皮的添加量,确保粗纤维水平达到5%左右;如果缺乏矿物质,则要选择添加相应的物质进行补充,如骨粉、硫酸亚铁、磷酸氢钙、硫酸锰、贝壳、亚硒酸钠、石粉、硫酸锌或硫酸铜等,确保比例平衡;如果是由于缺盐而导致啄癖,可在日粮中添加1.5%~2%的食盐,连续使用3~4天;如果缺乏硫,则可在饲料中添加1%硫酸钠,连续使用4天,有所改善后则改成O.1%的常规添加量。如果病鸡是由于患有体表性寄生虫病而引起啄癖,可用在饲料中添加1%~2%的硫磺或者1%的敌敌畏进行虫体清除,并定期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白痢、球虫病,减少发生病害。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