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影响鸡种蛋孵化率的几个因素【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影响鸡种蛋孵化率的几个因素

禽蛋营养丰富,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品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量和质上对禽蛋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我国蛋禽养殖水平不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蛋禽产蛋性能上,主要表现为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产蛋率低、产蛋量少等。通常产蛋率的高低是衡量蛋鸡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准,而蛋鸡的产蛋量又因非常错综复杂的因素所导致,所以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措施成了养殖户最关注的焦点。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影响鸡种蛋孵化率的几个因素。

1、营养

营养是决定家禽长期产蛋记录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产蛋禽群对不同营养的需要,特别是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和类型,已证明有遗传上的差异。产蛋禽类需要显著的高于维持需要以上的饲料能量才能持久产蛋。禽类对平均商品型日粮的代谢能的使用效率假定为75%,则体重为1.8kg、正在产蛋的白色来航鸡每天热能的需要量达到320kcal(l kcal约为4.186kJ)。家禽日粮的改善反映人们对产蛋母鸡能量收支间这一基本关系的日益重视,以及对母鸡生理上必要营养物质的需要的进一步了解。

2、光照时间

光照不仅作为导向性活动一系列生理过程的兴奋物,而且是一天之中生物学节律的调节者,如配子形成和排出的周期性等。各种家禽对光都有反应,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饲养的。家禽生长期中,光照时间和黑暗时间的比例以及这些比例的变化速率都会影响到后来产蛋的开始及其维持。在一天中,光照和黑暗两个阶段的分布决定了产蛋的时间,通常禽类只在光照阶段产蛋。

光照的真正持续时间并不是决定产蛋率的关键凶素,重要的是这种刺激的时间分布。凶此在24h内,定时用强光照射20min以上,其效果接近于连续8h的光照制度。在可见光谱中,光的波长居于次要地位,虽然较短的波长作用不及较长的波长。这是凶为短波对于组织穿透性较低。

火鸡比鸡对光照的效应更为敏感,火鸡和鹅必须得到充分的光照(无论是人T饲养的或是天然放养的)才能开始产蛋,这是蛋禽产蛋的先决条件。鸡、鸭和鹌鹑虽然能在黑暗中开始产蛋,但不能维持长久。通常母鸡在5~6个月、火鸡在7~8个月时性成熟。而养在几乎完全黑暗中的鸡,相比对照组的鸡晚开产6~8周。

光照时期对性成熟的作用直接与昼长变化比率有关,在北半球,12月或1月孵出的雏鸡,由于其在大部分或全部生长期的自然光照时数不断增加而发生光照过多的危险,为避免这种危险,在母鸡16周龄前分几步把光照减少至每天8h,以后每天光照增加到16~18h。这个增加可分阶段或一次性完成。

家禽与其他家畜一样,光通过视神经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复合体。禽类在体质上易于感受光刺激的,这种刺激的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释放体液物质。这一物质经垂体门脉系统抵达垂体前叶而导致卵泡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卵泡刺激素刺激卵巢的活动,从而先导致排卵,继而约在25 h后冉引起产蛋。排卵是由周期性地增强或释放黄体生成素而引起的。在其他激素中,由催产素和加压素所组成的垂体后叶激素与产蛋有关。

3、环境温度

在相当宽的范围内,环境温度并不是影响家禽产蛋率的主要凶素。只要鸡能维持其体温在/10.5~43℃的正常范围内,则环境温度对于蛋的生产根本不易显示其作用。虽然产蛋鸡的等热区范围是15~25℃,但鸡能够主要通过生理上的方法适应这个范围以上或以下的温度。在25~30℃之间,鸡为了维持其体内的热稳定,会减少身体的活动量和进食量,而对产蛋并无任何有害作用。鸡的低温耐受范围是很宽的,在15~1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时间不长,如1~2天,则增加能量摄取和身体活动,有助于克服其不利影响。当体温的物理调节发生困难时,则必须经过借助于增加基础代谢率进行化学调节,到这个程度,产蛋率会下降。另外,鸡对极端温度适应能力的遗传差别是明显的。

4、年龄和换羽

所有种类的家禽在其生命的第一年产蛋量最多,也就是在他们第一次年度换羽完成以前。鸡普遍的体羽更换通常发生在孵出后16个月,在产蛋持续10~11个月之后。如果母鸡超过这个时期还能继续被保留,则其产蛋量每年下降约20%。蛋的生产时期,最后因普遍换羽而终止,故称这段时期为“生物学年度”。生物学年度的长短可以测量一只母鸡产蛋的持久性,并受遗传型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所控制。其他禽类的换羽较少引人注意,凶为产蛋期较鸡短。火鸡、鹅甚至鸭,通常在秋季普遍换羽开始前就停止产蛋。

生物学年度的长短本身还不能保证一个满意的产蛋记录。在这个时期产蛋的强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变数。所有禽类连产的长度不同。所谓“连产”是指连续若干天的产蛋总数,平均连产率越大,则在一定时期内产蛋量也越多。连产数可以看作是一种遗传强度的表现。家禽中产蛋强度和持久性遗传变异是低的,这表明环境在决定其表现上的重要性。

1、种禽自身因素

1.1 遗传因素家禽孵化率的性状受遗传控制,遗传力约为0.10% ~0.15%。种禽的遗传结构与孵化率有关, 不同家禽种类、 品种或品系, 其孵化率不同。据王茂增等报道, 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结果表明, 白壳蛋种鸡、 褐壳蛋种鸡、 粉壳蛋种鸡种蛋的孵化率有一定的差异。并且, 近亲繁殖会使种蛋孵化率降低和雏禽品质下降, 杂交时孵化率和雏禽品质都可提高。据文献报道, 近亲繁殖系数每增加 10%, 其孵化率降低 4.4%。

1.2 年龄因素

种禽年龄对孵化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母禽刚开产时孵化率较低。蛋种鸡在产蛋高峰期 8~13 月龄时所产的种蛋孵化率最高,之后随着种禽年龄增长, 其孵化率又开始逐渐下降。另外据报道, 种鸡在不同时间段所产的蛋孵化率也有一定的差异,在8∶00~14∶00 时间段所产的种蛋, 其孵化率较高。

1.3 种禽健康状况

种禽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种蛋的孵化率。种鸡感染一些疾病如蛔虫病、 球虫病、 鸡白痢、 副伤寒、大肠杆菌病、 传染性喉气管炎、 马立克病、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禽脑脊髓炎、 鸡霉形体病等均会影响种蛋孵化率。有些传染病还可以由种蛋垂直传播, 如白痢、 霉形体病等, 鸡患有此类传染病所产的种蛋不宜留作种蛋用。潘贵毅等[3]孵化试验表明, 鸡白痢阳性鸡的种蛋的孵化率下降了 14.6%。

2、饲料营养因素

种禽的日粮营养水平蛋白质、 能量、 维生素、 矿物质等缺乏或比例不当直接影响种禽的产蛋量、 产蛋质量及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对种蛋孵化率的影响尤为敏感。生产中应饲喂营养水平均衡的饲料, 以提高种蛋孵化率。

3、种蛋方面

3.1 种蛋质量

主要包括种蛋来源、 蛋重、 蛋形、 蛋壳结构外观及厚薄、 蛋壳清洁度、 蛋壳颜色、 蛋的内部等方面的影响。

3.1.1 种蛋来源。 种蛋品质的优劣主要由基因遗传和日常饲养管理两方面因素决定。种蛋应来自遗传性状稳定、 生产性能高且稳定、 孵化率高、 没有经蛋垂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日粮营养供应全面以及饲养管理完善的种禽群。种蛋最好通过自繁自养获取,不宜外购种蛋。

3.1.2 蛋重。蛋重是影响种蛋孵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种蛋时,一般要求肉用鸡种蛋蛋重为 52~68g, 蛋用鸡种蛋蛋重为 50~65g。种蛋蛋重应符合各自品种的要求, 种鸡的最佳蛋重范围因品种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过大过小都会影响种蛋孵化率和雏鸡质量。蛋重过大, 孵化率会降低; 蛋重过小, 孵出的雏鸡小, 影响生产性能。珍珠鸡的种蛋蛋重为34.2~46.0g 时其孵化率较高。三黄鸡种蛋的适宜蛋重为 50.1~60.0g。康相涛等[7]报道, 豫州褐壳种蛋蛋重为 53~56g 时, 其孵化率最高, 为 86.7%。

3.1.3 蛋形。 种蛋的形状要求正常, 以卵圆形为最好。应及时剔除破壳蛋及畸形蛋, 过圆、 过长、 腰凸、 两头尖等形状均会影响孵化率,不宜留作种蛋使用。蛋形指数 (长径/短径 ) 因种禽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选择蛋形指数应符合本品种的标准。形状标准的种鸡蛋的蛋形指数为 1.35 左右,小于 1.30 的蛋形较圆, 大于 1.39 者蛋形细长。杨俊奎等认为山鸡种蛋蛋形指数为 1.20~1.30 时的孵化率最高。

3.1.4 蛋壳。 种蛋蛋壳应致密均匀, 结构正常, 蛋壳表面正常, 厚薄适中。蛋壳厚度在 0.32~0.4mm 为佳。蛋壳过厚、 过硬影响啄壳, 孵化时受热缓慢, 水分不易蒸发, 气体交换能力差, 常导致胚雏闷死在壳内;蛋壳过薄, 易破损, 孵化时受热快, 水分易蒸发, 微生物易侵入胚雏, 影响孵化率。厚壳蛋、 薄壳蛋、 裂缝蛋、 沙壳蛋、 破蛋、 软蛋、 过大及过小蛋均会影响种蛋的孵化率, 不宜留作种蛋用。 另据李广新等报道,用浆糊或胶水修补蛋清未流出的破损种蛋, 可继续用于孵化,其孵化效果与完好种蛋差不多, 孵化率稍低于完好种蛋, 且差异不显著。

3.1.5 清洁度。种蛋蛋壳表面应洁净、 无粪便及泥土等污物痕迹, 蛋壳粘有少许污物的可经清洗消毒后尽快入孵, 受粪便等污染物污染的种蛋容易堵塞气孔, 影响气体交换, 孵化时易导致种蛋胚胎死亡, 降低孵化率。而且蛋壳被污染时, 微生物易侵入蛋内引起变质腐败, 因此不宜用于孵化。

3.1.6 蛋壳颜色。 种禽品种不同, 种蛋颜色也有差异。种蛋颜色的选择应符合本品种要求, 如北京白鸡种蛋为白色蛋壳; 伊莎褐鸡、 北京红鸡则为褐色蛋壳。

3.1.7 蛋的内部。照蛋检查时有发现种蛋气室较大、系带松弛、 有血斑及肉斑、 蛋白稀、 蛋黄不完整等,此类均不宜作种蛋用。

3.2 种蛋的保存

3.2.1 种蛋库的要求。种蛋库场地应远离鸡舍, 库内要保持清洁并且做好定期消毒工作。蛋库的隔热性能需良好,库内应配备恒温控制设备以及制冷设备, 需安装温度计和湿度计。库内通风良好。

3.2.2 适宜的保存期。 保存种蛋时间一般以 1 周内为佳。据报道, 贮存 3~5d 的种蛋, 其各项孵化指标最好。 随着保存期的延长, 种蛋孵化率逐渐下降。 一般情况下, 种蛋贮存时间超过 4d, 随后每多贮存一天,出雏时间就会推迟 30min, 孵化率会下降 1%。

3.2.3 适宜的温度。 种蛋保存时间不同所需温度也有

一定的差异, 贮存种蛋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情况下, 贮存期在 3d 内, 最适宜的温度为 18℃~20℃; 贮存期在 3~7d 之内, 温度为 16℃~17℃; 若贮存期在 7d 以上, 应以 12℃~13℃为宜。种蛋贮存温度过高, 胚胎会开始发育, 虽然其发育程度被限制,但由于细胞的代谢会导致胚胎的衰老和死亡, 影响种蛋孵化率; 贮存温度过低, 胚胎易受冻而使其活力下降, 从而影响种蛋孵化率, 当贮存温度低于 0℃时, 会使胚胎受冻而导致死亡。

3.2.4 适宜的湿度

种蛋贮存的适宜湿度为 70%~80%。湿度过高, 种蛋表面易回潮, 增加种蛋霉变可能性, 降低孵化率; 湿度过低, 蛋内水分易蒸发, 导致胚胎脱水,影响孵化率。

3.2.5 种蛋的放置

种蛋贮存时不能平放, 应使种蛋钝端朝上或锐端朝上。种蛋贮存期在 3d 内,种蛋的钝端朝上为好; 贮存 3d 以上, 种蛋宜锐端朝上放置。入孵时,种蛋应钝端朝上放置, 利于孵化。

3.2.6 种蛋入孵前的升温

若需要长期贮存种蛋, 为了提高孵化率, 在贮存期间需对种蛋进行定期加温工作。据报道, 种蛋贮存前的预热, 胚胎早期死亡率会下降, 受精蛋出雏率有所提高。另外, 上机前对种蛋进行预热, 也可以提高孵化率。

4、孵化条件的影响

4.1 温度

温度是种蛋孵化最重要的条件, 只有保证孵化所需的适宜温度, 才能使孵化率达到最优和获得优质的雏鸡。种蛋孵化的最适温度因种禽的类型、 品系、 种蛋大小、 蛋壳厚薄、 孵化季节和孵化机器类型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 种蛋孵化的最适温度为 37.8℃,出雏期间略低,为 37℃~37.5℃。 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孵化率均有很大影响。 孵化温度过高, 种蛋胚胎的发育迅速, 使孵化期缩短,导致胚胎死亡率上升, 雏鸡质量变劣; 孵化温度过低, 种蛋胚胎的发育迟缓, 使孵化期延长, 导致死亡率增加。有实践证明, 孵化种鸡蛋时, 对于容蛋量在3 000 枚以下的小型孵化机, 采用 “变温孵化法” 的效果比较好, 具体为: 孵化 0~5d, 38.5~38.3℃; 6~12d,38.3~38.0℃; 13~18 d, 37.8~37.5℃; 19~21 d, 37.3~37.0℃。

4.2 湿度

在孵化阶段, 孵化湿度应遵循 “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 即孵化初期 55%~60%的湿度, 使胚蛋受温良好以及减少水分蒸发;孵化中期 50%~55%的湿度, 利于胚胎发育; 孵化后期 65%~70%的湿度, 利于胚胎破壳出雏。孵化湿度的调整还需根据种禽的年龄做适当调整。

4.3 通风换气

孵化机的通风换气设备需良好, 安装有排气管道, 结构符合要求。种蛋孵化过程中, 随着种蛋胚龄的增加, 应逐渐加大机内的通风换气量。尤其是孵化后期, 需加大通风换气量, 通气孔全部打开, 风扇转速稳定正常, 但需注意不能通风过度。孵化机内

的 O2含量在 21%, CO2含量在 0.4%时的孵化率最好。据报道, 当孵化机内的 CO2含量超过 1%时,每增加 1%, 种蛋孵化率会下降 15%, 当 CO2含量上升至 10%, 种蛋胚胎会全部死亡。

4.4 翻蛋

种蛋孵化过程中, 为了定期改变蛋中的胚胎方位, 防止胚胎与蛋壳膜粘连, 促进胚胎的运动、 保持胎位正常, 同时使种蛋受热均匀, 需对种蛋进行定期翻蛋。 一般每 1~2h 翻蛋一次, 孵化至 18d 时停止翻蛋。翻蛋需轻、 慢、 稳, 以向前向后各转 45°角为宜。

4.5 照蛋

种蛋孵化过程中, 定期照蛋 1~2 次, 检查种蛋胚胎的发育情况, 检出并剔除无精种蛋和胚胎死亡种蛋。

4.6 调盘

为了减少温差对种蛋孵化的不良影响, 可在种蛋孵化至第 5、 10、 15d 时进行调盘调车工作,以利于提高孵化率。

4.7 凉蛋

孵化种蛋经常超温时, 需要进行凉蛋工作。凉蛋有助于散热作用, 促进气体代谢、 血液循环, 利于胚胎发育[15], 并可提高种蛋孵化率、 雏鸡成活率和平均日增重。据刘海斌(2001)报道, 在种蛋孵化至第16d 开始, 每天进行 2 次凉蛋, 孵化率得到提高。另外, 水禽种蛋孵化至 16~17d, 需要进行凉蛋。

5、日常管理

5.1 种蛋的收集

每天产出的种蛋应及时收集, 若鸡舍卫生条件好、 无污染, 可每天收集种蛋 4 次左右; 但在鸡舍卫生条件差且有污染的情况下,应每 2h 收集 1 次种蛋。睡觉前最后收集一次种蛋, 切忌种蛋留在产蛋箱过夜, 因为过夜容易污染种蛋。一般情况下, 产蛋率在 60%以上后, 每天应至少捡种蛋 6 次。

5.2 种蛋的消毒

种蛋自母禽体内产出后, 无污染的种蛋接触到粪便、 垫料等即被污染, 若不及时捡蛋和消毒, 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种蛋内, 对孵化率和雏禽品质造成影响。 因此, 做好种蛋消毒工作非常重要。 捡蛋前后都需用消毒液清洗手, 种蛋捡集后及时熏蒸。生产实践中常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法, 即将种蛋放置于密封的消毒厨, (30mL 40%的甲醛溶液+15g 高锰酸钾)/m3空间, 密闭熏蒸 20~30min。潘琦等[17]研究发现,采用甲醛熏蒸消毒,种蛋的孵化率高达92.2%。纪双清等[18]试验结果表明, 用 1∶100 的复合碘溶液或百毒杀对种蛋进行喷雾消毒, 可以达到生产实践常用的甲醛熏蒸消毒法的同等效果, 而且成本更低, 对人员和孵化工具无不良影响。种蛋孵化时, 需对种蛋进行第 2 次消毒。装运种蛋车辆要清洁卫生, 做好定期对蛋库房清洗、 消毒工作。

5.3 种蛋的管理

种蛋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①加强蛋库的管理, 合理安排蛋库值班人员, 做好记录工作; ②种蛋装卸需及时、 快捷、 轻、 稳、 准, 尽量缩短种蛋入库前的暴露时间; ③种蛋需较长时间贮存时, 可用塑料薄膜盖住种蛋, 不仅减少了蛋内水分的蒸发, 也延缓了 CO2的逸出, 因而可减缓孵化率的下降; ④蛋库应分期定点存放种蛋, 不要混合贮存种蛋, 做到先入库种蛋先入孵; ⑤人员和物资工具都需进行严格的消毒方可进入蛋库,禁止闲杂人员等进入蛋库; ⑥定期检查蛋库,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⑦加强种蛋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重视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尽量减少人为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 影响种鸡孵化率的因素很多。在生产实践中, 为了提高种鸡的孵化率, 必须做好种鸡繁育工作, 确保种鸡质量, 饲喂营养水平均衡日粮,注意卫生和消毒, 严防种鸡疾病, 保证种蛋质量, 加强种蛋贮存和孵化过程的管理, 重视人员的培训管理, 控制好从种蛋的产出到种蛋孵化出雏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