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 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 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PV)引起的一种缓慢扩散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弱毒疫苗免疫进行预防。鸡痘病主要危害雏鸡,会导致雏鸡的死亡率升高。该病是由于鸡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和接触性的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渐的升高,严重威胁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控工作。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 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1、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进行诊断。鸡痘在雏鸡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较高,并且雏鸡在患病后的死亡率也较高。传染源为病鸡或者带毒鸡。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鸡脱落或者碎散的痘痂通过工作人员的衣物、车辆、工具、注射器、空气、皮肤或者黏膜损伤将病毒带入。鸡痘的发病率为10%~70%不等,死亡率较高的类型主要为黏膜型和混合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夏季、秋季以及初冬患皮肤型的较多,冬季患黏膜型的较多。夏季则以混合型为主。该病的主要诱因、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高低主要由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养殖环境的卫生情况、饲养密度、鸡舍潮湿程度以及鸡群的营养状况决定。另外,该病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如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寄生虫病等,会使雏鸡的病情加剧,死亡率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10天,有的长达2周,如果发生混合感染则病程更长。该病的症状较为明显,根据痘疹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黏膜型、皮肤型,或者两者的混合型。如果是单纯的鸡痘病,皮肤型主要可在病鸡少毛或者无毛的部位皮肤有痘疹,为灰白色的小结节,当痘疹逐渐增大后会发生相互的融合,形成高于皮肤表面的灰褐色的厚痂,发果在眼部会导致眼睑封闭。黏膜型则可在鸡的口腔和咽喉的黏膜上有黄白色的小结节,逐渐增大后形成一种坏死性不易脱落的假膜,从而使病鸡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混合型则是皮肤以及黏膜均被损坏。如果与其他病毒发生混合感染后则在表现为鸡痘的临床症状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具体要视继发感染的疾病来判断。

根据病理变化诊断。各种鸡痘类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如果是单纯的感觉鸡痘病毒,则内脏不发生明显的变化,仅在皮肤或者口腔、咽喉的黏膜处有痘疹或者假膜,有时会在气管的局部位置有干酪样的渗出物,有个别病例会出现肝脏肿大,盲肠以及扁桃体轻微肿胀。当与其他病菌发生继发感染时,因感染的病菌种类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例如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除了会在病鸡皮肤、黏膜处可见痘疹、假膜外,同时还会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心包膜混浊、黏连,并且在膜上附着有纤维素性蛋白,肝脏发生肿大,并且质地变硬,肠管壁增厚,有弥漫性出血。

根据实验室诊断。对皮肤型鸡痘病通过典型症状即可确诊,而黏膜型则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进行初步的诊断后,还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琼脂免疫扩散法、PCR、免疫荧光技术等。

2、防控措施

鸡痘病的防治需采用综合的技术措施,要从多方面人手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要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环境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注重日常的卫生清理和消毒工作。免疫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春末夏初,选择鸡痘病毒疫苗进行免疫,蛋雏鸡要在7日龄开始接种,一般在免疫后的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产生免疫力,雏期的免疫期为2个月,第二次免疫则要在蛋鸡开产前或者3月龄前进行。最适宜的免疫就去是刺种方法,效果最好,不宜使用肌肉注射和饮水免疫。在接种时不宜刺种过深,以刺破皮肤液体渗入皮肤即可。接种后的7~l5天要观察皮肤是否有黄色的突起或者痘痂长出,如果没有则说明免疫失败,需要补种。

如果发病,要立即对病鸡进行隔离饲养与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鸡则要及时的淘汰处理,要通过焚烧或者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未发病的鸡群则要进行紧急的接种,同时还要对环境、工具、料槽、水槽以及病鸡接触过的物品进行彻底的消毒,一般需要连续消毒10天。对于不同类型的鸡痘要对症治疗。对于皮肤型,可先用消毒过的镊子将痘疹小心的剥离,然后涂上碘酒。对于黏膜型则可用镊子将口腔黏膜上的假膜剥掉,再使用1%的高锰酸钾清洗,涂上碘甘油。在治疗时要将剥离的痘痂、假膜烧掉或者深埋,不可乱扔,以防止病毒扩散。另外,还可以使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效果较好。对于发病鸡群要全群连饮病毒灵5天,在饮水中添加卡那霉素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同时可使用中药治疗,建议药方为:龙胆90 g、板蓝根60 g、升麻50 g、野菊花40 g、金银花40 g、甘草30 g、连翘30 g加工成细末,每天按每只鸡1.5 g拌于饲料中,分上下午饲喂病鸡。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