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连载之二:《第十六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听课笔记(4月19日上午)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19-04-26|点击次数:
连载之二:《第十六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听课笔记(4月19日上午) 中国库百科养殖网讯:

  《第十六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于4月18日-20日在武汉举行,独家为您送上本次研讨会听课笔记及精彩解读。


  第二期(2015年4月19日上午)


  美国猪病近年流行特点


  jianqiang zhang 美国Iowa 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通过近几年实验室诊断数据对比分析,张博士为我们解析美国猪病的流行状况,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


  1、肠道疾病及病因;


  2、呼吸道疾病及病因;


  3、针对PEDV、delta冠状病毒、PRRSV、SIV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010年—2012年,肠道疾病主要病源依次是轮状病毒、内劳森氏菌(增生性肠炎)、大肠杆菌等,13年主要是轮状病毒、PEDV、内劳森氏菌和大肠杆菌,14年PEDV肠道疾病影响力排名第一。呼吸道疾病
主要病源依次是蓝耳病毒、流感病毒、支原体肺炎、巴氏杆菌、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13年后流感病毒对呼吸道疾病影响力排到第一位。对美国猪群病源进行整体分析相对稳定,近几年无太大波动。


  PEDV和delta冠状病毒自2013年4月再美国出现至2015年4月,猪群感染的头数不断增加,到14年初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张博士指出口腔液在呼吸道和肠道病源检测和抗体检测有重大意
义。对临床流行毒株发现,该病源感染93%为美国原始株,大约7%感染为变异株,致病性及最低感染量与年龄相关,变异株毒力低于原始株毒力。发病后,存在变异株场生产恢复稳定较快,血清学可检测到两
个毒株之间有部分交叉保护力。实际中,灭活疫苗免疫防控有效果,到受猪场感染新冠状病毒情况影响。重点指出delta冠状病毒常在肠道远端检出率高,肠道近端检出率低,减毒疫苗正在研发中。


  美国新研究发现:


  1、空气带毒,腹泻病毒可以顺风传播;


  2、饲料可以传播病源,造成感染;


  3、动物制品(血浆蛋白),检测阳性到不引起猪群感染发病;


  4、运输车辆,通过一定温度结合清洗消毒处理发现,可以有效阻断传染。


  然后就美国猪场蓝耳病毒和流感病毒进行简单介绍,就疾病病源特征、诊断和疫苗的使用情况做了解析,强调流感对猪场的造成重大损失,需要引起重视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需要黏膜免疫反应,可通过血清中抗体测定进行判定;仔猪皮下给药效果并不佳,母猪口服给药可诱导持久肠道免疫力,猪乳中产生的免疫力可传递给哺乳仔猪以保护他们免受疾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免疫的时间是大于4个月。


  美国其他研究显示“猪场PED阳性,感染——稳定、持续感染——稳定,不感染——转阴——完全阴性”猪场PED由爆发到最终完全清除平均需要17.8周,而且不同猪场时间差异很大,最长时间达到25周。
口服免疫可以有效激发肠道产生IgA,是预防PED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母猪口服疫苗可以诱导产生很高的肠道IgA,同时乳汁中的母源抗体可以有效保护仔猪。


  关于我们国家的腹泻,成因复杂,不能完全按照国外专家的观点处理,新南方团队有关于这个方面的论述,详细内容请关注新南方公众号:xnfrzr,参阅喻正军博士谈《当前规模化猪场产房仔猪腹泻的若干
疑问》


  兽医临床用药解析


  马立保 华中农业大学 副教授


  马教授指出临床用药影响因素有:


  1、血浆清除半衰期,剂型、剂量、给药间隔影响很重要;


  2、血浆蛋白质结合率,提示只有游离的药物才有活性,影响着靶组织的药物浓度;


  3、表观分布容积,值越大在体内某部位分布量很高,越小靶部位分布越低;


  4、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同时受代谢速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


  临床上药物使用剂量,给药的次数,给药时间和给药方式决定了药物的疗效,合理的配伍方式决定药效的超长发挥。猪场用药首先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常规用药对哪些细菌比较敏感,选择较敏感药物交替使
用,有助于猪场细菌性疾病的防控。


  目前兽医用药存在的问题:


  1、对口服生物利用率理解不足;


  2、对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抗菌能力理解不够,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时间依赖型,喹诺酮类是剂量依赖型;


  3、用足量,粉剂是按照动物体重给药的,而不是按照饲料重量给药的。  


  家畜药物的使用者应了解这些药物在饲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用药物时,必须把安全有效放在首位。什么是药物?作为一个猪场兽医技术管理人员,必须清楚的给出定义,对猪群常见疾病能够进行临床初步诊断,并熟悉常规药物的抗菌谱。


  责任、诚信和专业,是现在这个阶段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执业兽医的推行,将推动这一进展,希望没有考试的同学们抓紧时间哦,国家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以后必须要有执业兽医证才能上岗。

 
 现代猪肉生产系统


  GaryRobert Stoner 博士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猪群生产性能发生变化。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母猪存栏量增加42%,而育肥猪的存栏量增加40%。同比美国母猪猪存栏量从2000年至2013年下降8%,肥育猪存栏量增加16%。母猪繁殖性能的降低是我国目前养猪业的主要特征。


  猪群管控要点:产出=(遗传+环境+营养)×管理,其中母猪的各项生产数据指标化管理显得相当重要。猪群营养揭示现代饲养种猪生长过程中营养需要量,了解不同阶段营养需求的差异,评价后续的繁殖性
能。规模化猪场采用系统方法,以科学为基础,量化管理,是猪场高产的基础。非生产天数的影响因素包括:发情期、孕检失败、流产、后期死亡、配种或断奶到淘汰的天数等。


  妊娠母猪饲养目标—高初生重,影响仔猪初生重和健康状况的关键控制点:


  1、妊娠期第5周90%的母猪体况恢复正常(体况评分达标);


  2、妊娠期母猪体况和配种时背膘厚来决定日采食量,定期做出调整,防止猪群摄入不足或采食过量。


  采食量是关键(真正自由采食),影响到猪群PSY指数。


  怀孕母猪的饲养影响初生重和健康状况,断奶重越大断奶后生长速度越快。良好的断奶后增重有助于降低出栏日龄。


  阶段饲养的优点:根据需要配方,满足各阶段营养需求,根据生理特点,选择合适原料,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经济效益最大

  猪场引进管理系统,是规模化猪场提产增效的保障,只有生产全程指标化管理,才能提高猪场员工积极性,获得效益。提高各阶段猪群采食量是关键,只有通过整合遗传、环境、营养和管理等各方面因
素,建立猪群良好的营养体系,才能发挥各阶段猪群的生长潜能,从而提高我国养猪业水平,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再好的管理系统,也需要人来完成,人员的心态培养、培训和再培训,职业操守等文化建设,也需要结合各自猪场的实际情况,提上议事日程。


  猪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姚宝安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目前保育和育肥猪群呼吸系统疾病在规模化猪场流行十分普遍,造成巨大损失。这些疾病共同特征是气喘与咳嗽。


  实际生产中错误的防治措施:


  1、长期不间断添加进行预防;


  2、临床用药乱搭配,如阿莫西林+氟本尼考等;


  3、加药时间过长(10-15天)。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


  1、病毒性疾病;


  2、细菌性疾病;


  3、寄生虫性疾病;


  4、饲养管理性因素,如饲养模式、饲养密度、营养、消毒与保健、通风与控温等。


  姚老师指出呼吸系统疾病从体温上可分为两大类:体温正常型,由气喘病、萎缩性鼻炎、蛔虫病等引起的;体温升高型,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细菌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体温稍高于病毒,这是因为病毒依赖动
物机体进化的缘故。临床上还可以分为干咳和湿咳两种类型,细菌性病原多引发湿咳,病毒多引起干咳,两者之间随时间的延长会相互转换。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蓝耳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猪
流感病毒等;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临床出现混合感染模式—多病原间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协同感染,病原之间副猪-链球,蓝耳-圆
环,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细菌-病毒-寄生虫之间。


  猪呼吸道疾病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猪及育肥猪,病猪的主要特征为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眼鼻分泌物增多等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和肺脏,如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肺充血出血、肉变等。


  保育和育肥猪呼吸道疾病的病原种类繁多,如何分清猪场主要与次要病原,进行重点预防,综合防控是有效手段。


  饲养管理流程化:制定猪场生产节律,全进全出的周转计划,合理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与控温设备,卫生消毒制度化,减少保育和育肥猪群的应激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加强猪群的免疫接种,定期监测免疫效果,实现疫苗免疫程序的优化,保障猪群猪瘟、圆环、伪狂和蓝耳疫苗抗体水平有较好的保护力。分析保育和育肥猪群主发病原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常规策略性投药预防计划,制定
猪群个别病例与全群投药治疗跟踪机制,及时修正临床用药,从而有效降低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对于规模猪场,细节决定成败,好的饲养管理是一切药物和疫苗起效的前提条件。在饲养管理中,清空策略和大栏断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另外,健全、统一、有计划的分类管理和处理有助于疾病
的预防和控制。


  感谢老教授,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


  猪免疫抑制疾病原因与分析


  何启盖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目前造成猪群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


  1、疾病因素:猪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猪支原体肺炎、猪伪狂犬病。


  2、饲料因素:霉菌毒素。


  3、药物因素:地塞米松,安乃近。小结:广泛的炎症反应是免疫抑制的根源。


  重点阐述了圆环病毒病及蓝耳病毒的免疫防控:


  圆环有6大相关疾病,包括:仔猪断奶衰竭综合症;皮炎肾病综合症;繁殖障碍,增生性肠炎,先天性震颤,急性肺胀水肿。PCV2感染降低了活疫苗免疫效果。


  PCV2控制策略: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疫苗免疫,减少排毒,保护易感动物。圆环母源抗体保护力可持续5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措施:注意猪群蓝耳病状态的分类——阴性场,蓝耳病活跃场,蓝耳病稳定场。在防控中要区别对待。


  关注当前猪场存在的支原体肺炎和药物带来的免疫抑制现象,并要注意饲粮的霉菌毒素问题。


  免疫抑制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而导致动物机体暂时性或永久性免疫应答功能不全和对疾病的高度易感,也就是说免疫系统处于"休眠、静止、反应低下"的状态。我们养猪人能意识到吗?疾病的影响+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猪的免疫抑制严重性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们如影随行。规模化、集约化带来的是猪群承受着多重应激,导致机体变为高敏感体质,即所谓的“亚健康”,病原的感染显得轻而易举。在预防猪发生免疫抑制时,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是控制好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做好原料品质的把控或处理。


  我们非常佩服何教授的敬业精神和探索精神,通过脐带血的常年观测,我(喻正军)认为胚胎感染也许是先天性免疫抑制的重大因素,我会在您的指导下,加快这个方面的研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周锐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猪增生性肠炎(PPE)是由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猪的一种重要消化道传染病,直译为“猪增生性肠病”,但又被称为猪回肠炎。


  2000-2005年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国外猪场阳性率为93%—100%不等,中国98%。2014中国农业大学对国内14个商品场各阶段猪只共1060头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猪只阳性率为
77%。其危害可总结为“四低一高”,即生长速度低、猪场空间利用率低、饲料转化率低、屠宰率低、死亡淘汰率高。


  临床四种表现形式:


  1、急性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炎(PHE);


  2、慢性猪肠腺瘤病(PIA);


  3、继发坏死性肠炎(NE);


  4、局部性回肠炎(RI),常见于坏死性肠炎的恢复期。


  肠道增生性病变并从病变肠道组织中分离出胞内劳森菌是诊断本病重要依据。实际生产中常用药物(泰妙、泰乐、林克和四环素类等)预防,对慢性增生性肠炎有一定的效果,但停药后腹泻症状常反复出现。
加强生物安全杜绝阳性猪的引进,阳性场要努力采取净化措施:药物/免疫+检测+淘汰,建立阴性猪群。


  



  

  猪增生性肠炎也属于受应激多发疾病 ,加强饲养管理有助于疾病防控。肠道性疾病在规模化猪场随处可见,因此自小猪出生的肠道健康管理应成为猪场日常生产中关注的重点。各个猪场造成肠道问题的因素不一,但最有效的是加强饲粮品质管控,保证营养平衡,减少猪群应激因素,强调环境改良控制疾病感染。

  在回肠炎药物防控上应注意以下3点:

  1、敏感药物的药动学;

  2、用药的周期;

  3、用药时间点。

  这个病暂时不是小规模猪场考虑的问题,其他疾病的困扰需要先解决,是大型规模化养猪场考虑的问题,某些饲养管理好,卫生条件好的猪场,已经开始有这种病的困扰。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