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白兔子怎么养殖(兔年说兔——兔子文化与驯养历史)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3|点击次数:

兔与日常生活

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只玉雕兔,为商代晚期作品。

兔年说兔——兔子文化与驯养历史

妇好墓出土的玉雕兔

山西曲沃的晋侯墓出土的兔尊,为西周时期作品。

兔年说兔——兔子文化与驯养历史

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兔尊

《甲骨文合集》内可辨认的文字中就有数条提到猎兔,如“辛卯卜,品贞:呼多羌逐免,获”、“乙亥王卜,贞:田丧,往来亡灾。王占曰:吉。只获兔七、雉三十。”“丁亥卜,贞:王田,往来亡灾,擒隹百三十八、兔二、雉五”等,清楚地记录了捕猎的时间、地点、种类以及数量。

《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介绍了兔子的三种烹饪方法。

《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获之”;《周南》“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肃肃兔罝,施于中林……”描摹是一幅猎兔图,已经用上了猎犬、捕兽网。

古谚“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智谋国破,谋臣亡”。《文子·上德篇》“飞鸟返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蛩得木,各依其所生也”;甚至,墨子《旗帜篇》“卒为双兔之旗”。庄子《外物篇》“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从这些文物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兔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猎兔、养兔、吃兔,用兔皮制旗帜。在平时交流中,用兔类比,表达思想。

白兔献瑞

兔年说兔——兔子文化与驯养历史

白兔

古代,白兔十分罕见。

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竹书纪年》载:“惠王元年(公元前676年),王如成周。周阳白兔舞于市。”这是关于白兔最早的记录。

东汉《伏侯古今注》“成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山阳得白兔,其目赤如朱”,生动记载了白兔的外形。

这种白色皮毛,红色眼睛的兔子,与我国现存家免品种“中国白兔”的形象特征恰好吻合。

古人认为:帝王有德行,治国有方则白兔见。《宋史》“王昔德盛则赤兔现,王者敬耋则白兔现”。白兔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直接与君王的德行关联。人们看到白兔,都会尽力将其捕获,献诸帝王、君主。

历代记载这种祥瑞白免的例子不胜枚举,《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云:“日南徼外蛮夷献白雉白兔。”

《宋书·符瑞志》和《魏书·志第士八·灵征八》两书中,记载了从汉光武建武十三年(公元 37 年)到东魏武定六年(公元 548 年)获献白免共计 91次。

直到唐宋时期,献白兔的记录有增无减。

兔入诗文

兔子入诗文,简直不可胜数,兔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张漫《白兔赋》直接写兔的神采飞扬:“其毛青素,织毫秋墨……点缀五彩……被白含文,好无极也。秦失鹿于近郊,晋得兔于远境”。

汉窦云《古怨歌》云:“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此后,白兔便成了比喻弃妇的意象。

唐代蒋防《白兔赋》有“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之语,白兔又成了温和、纯善的象征。

宋欧阳修《白兔》“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姮娥宫……”则讲述了一只白兔本来逍遥于滁山,“渴饮泉,困栖草”,何等逍遥!

无奈被滁人“网罗百计偶得之,千里持为翰林宝。”从此“朝随孔翠伴,暮缀鸾皇翼。”身居珠箔花笼。

“天资洁白已为累,物性拘囚尽无益。”大有身陷囹圄的感慨。

也倒是,铁锁链是锁,金锁链同样是锁,锁住了一颗向往自由的心。

秦观《放兔行》有“兔饥食山林,兔渴饮川泽,与人不瑕疵,焉用苦求索”之句,也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艳羡。

是啊,田园,是每一个读书人心中最深的梦。

《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借兔写人,赞美了木兰替父从军,扎身行伍的英勇豪迈。

梁代简文帝的《上白兔表》、晋代张浚有《白兔颂》、唐代韩愈的《毛颖传》等。

王昌龄在《观猎》“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写出了狩猎时猎人的英姿。

兔年说兔——兔子文化与驯养历史

月亮

兔在古诗中,更多是月亮的代名词,如:

唐庄南杰《伤歌行》有“兔走乌飞不相见,人事依稀速如电”。

李白《把酒问月》有“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

李贺更有“吴刚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的诗句。

王安石《信都公白兔》曰“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

元稹《梦上天》“西瞻若水兔轮低”。

杜甫《八月十五月夜》“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卢照邻《江中望月》“沉钩摇兔影,浮桂东丹芳”。

兔的禁忌

尽管兔子外表软弱可爱,可我们的俗话里却不乏“兔崽子”、“兔子尾巴长不了”等贬义词。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诅咒。《圣经旧约》中,有两处告诫耶和华的子民:兔子和骆驼,肉不可吃,死尸不可摸。

在有的宗教里,兔子被认为是在巫界服务的精灵。以前,西方人如果希望船只安全靠岸,千万不可说出“兔”字来,哪怕作出类似兔的动作也是忌讳。矿工下井途中若遇兔子,就要立即返身回家。

在中国古代,也有关于兔子的禁忌。《宋史赵汝愚》记述一位孝子“母生岁值卯,谓兔神也,终其身不食兔”;有些人不吃兔,认为兔子(音似吐子)与孝道有种神秘关联。

张华《博物志》就有“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旧有此说,余目所见也”之说。历史上的一些孝子为先人守墓,就常弄白兔陪伴。

汉王充的《论衡 命义篇》有“妊妇食兔,生子缺唇”;晋张华《博物志》有“妊娠者不可啖兔肉,亦不可见兔,令儿缺唇”的记载。

兔的驯化史

1.原始社会—商周时期

从前文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人们大多以猎兔为主。

《周礼·天官·应人》记载:“堂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可农云:“六兽,麋、鹿、熊、檄、野东、免’”。六畜指的是猪、狗、鸡、马、牛、羊。

六畜是人们饲养的,六兽则是野生的。从《周礼》可以看出,在周朝,人们吃兔子主要靠狩猎获取。

2.先秦一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王公大臣们常常组织狩猎,捕捉野兔。《上林赋》《长杨赋》等对,均有对天子狩猎场面的描写。

同时,“白兔”“兔苑”等开始出现在史书中,说明人们已经开始驯养兔子。

另外,这一时期出土的兔形文物。兔子的造型已经从原来奔跑、跳跃的姿态逐渐转变为静坐、伏卧,这是典型的家养兔的特征。

汉武帝的儿子梁孝王是个养兔迷,在河南商丘建有兔园,枚乘专门撰写过《梁王兔园赋》。

除了观赏,人们还开始有意识地饲养肉用兔。《汉官旧仪》中曾提到:“以养百兽禽鹿,尝祭祀而客,用鹿千枚,鹿兔无数。”可见,养殖规模之大,数量品种之多。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白兔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宋书·符瑞志》记载:“魏文帝黄初中(公元220-226年)郡国十、九言白免见”。

这是说,当时在魏国疆域内,十个人有九个说见到白免。

或许从此时开始,白兔的饲养已经开始流向民间。

三国时期开始,免毛被用来制作毛笔:三国韦仲将《笔方》中记录了制作毛笔的方法:先以铁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

两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著有《笔经》,曰:“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其灭脊上有两行毛,此毫尤佳。胁际扶疏,乃其次耳”。

兔毛的应用,在提高和改进制笔工艺上功不可没,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流传做出了一定贡献。

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记录了“雉免同笼”的经典问题。题曰:“今有雄兔回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意思是:“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中,有35个头,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样的题目取材于日常生活,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笼具对兔进行圈养。

4.隋代一宋代

隋唐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比较纯熟的养免技巧,并且在民间广泛流传。

《唐语林校正》记载:“蜀上旧无兔鸽,隋开皇中,苟秀镇益州,命左右买兔、鸽而往。今蜀中鸽尚稀而免己聚。”

这一记载说明,在采购兔子的原产地,必然有着一定的存栏量以及相关养殖技术

此举或对四川的养免业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到唐代,四川省已经记载有麻免和白兔。

唐朝段成式《西阳杂俎》卷16云:“巴州兔皆作狸斑”。巴州即今巴中县。

唐《册府元龟》“开元十五年四月(公元727年)彭州言白兔见”。彭州即今彭县。

至今四川仍保留赤眼白兔和麻免,均属于中国白兔。

另外,四川省也是我国养兔及兔肉消费大省,尤其是中国白免,曾被作为贡品,如《契州国志》卷二一记载:“西夏贡马、驼、狐、兔等物”。

唐代还曾经有过野免大量繁衍,为害庄稼的记录:《唐书·五行志》“永淳中岚胜兔害稼,千万为群,食苗尽。”这是我国最早的兔害记录。

5.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养免技术更为纯熟。

明朝帝王开辟了规模巨大的上林苑,并在苑内开始养兔。上林苑下设十个署,其中包括林牧署“办进小猪、活免及柳栽等物”,由山西平阳和山东青州移民来此,专门饲养这些动物。

另据清代《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明代专门有饲养祭祀用的牺牲的场所:“贮草房三间,牛房十有五间,羊房五间,鹿房二十间,兔房三间”。

专门建三间兔房,说明在明代,兔已经作为一种祭品,在祭祀时使用了。

6.清一民国时期

清代民间养兔,以中国白兔为主,供肉用,辅以皮用。

光绪年间,仅四川饲养家兔已逾百万只。《红楼梦》第53回乌庄头交上的地租单中就有“白兔4对,黑兔4对”作为“孝敬哥们儿的玩意儿”,可见当时家兔在民间已经很普遍。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撰的《滇海虞衡志·志兽第七》中记载:“滇南兔亦多白免,且为家所养,但穿房地为厌耳”。

民国时期我国仍以饲养本地白免为主。

1920年,獭兔经欧洲传教士传入我国。

1926年,少数实业家从日本引进英系和法系安哥拉毛免饲养,并开始提倡发展养兔业。

1932 年,宜兴籍畜收专家冯焕文引进安哥拉毛兔。

20 世纪30 年代初,无锡实亚家郑兴泉从日本等国引进西方良种免,在无锡城内梅园附近兴办兔场,饲养有英系、法系、日系安哥拉毛兔,日本大耳白免,青紫蓝兔,力克斯免(獭兔)等10多个品种。

1936 年四川引入长毛兔种,在成都、三台等地成批饲养,并成立四川省家畜保育所畜牧科毛兔股,专司其职,推广养兔。

至此,兔产业渐成规模。

可以说,兔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整个历程。从最早的猎兔,到养兔,到规模化养兔,形成产业,经历了数千年时间。

直到今天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兔产业依然为很多人带来丰厚的回报。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