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养殖户亏损(卖一头猪亏损近300元?生猪养殖行业困境何时扭转……)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去年12月以来,猪价走势持续低迷。养殖上市公司近期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国内头部猪企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进入二季度,猪价继续“磨底”,生猪养殖行业仍在艰难度日。大型公司尚且如此,养殖户更是“难过”,不少养殖户卖一头猪亏损近300元。他们不由发出灵魂拷问:这种行情,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生猪养殖持续亏损,累计已有5个多月

“去年12月以来,生猪销售利润一直为负,我们就调侃,生猪咋又遇到了‘本命年’,为啥总是走不出‘猪周期’?”河南豫东一家养殖企业人士颇为无奈。

对于这种情况,河南生猪贸易商侯先生深有感触。他表示,卖得越多亏得越狠,平均卖一头猪要亏损200多元,而根据养殖成本的差异,有的卖一头猪要亏损400元。

广发期货农产品研究员朱迪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去年12月生猪销售利润转负,之后一直未能扭转局面。尽管春节后受二次育肥及冻品入库提振,猪价出现短暂反弹,但并未改变亏损实质。当前养殖成本在16—18元/公斤,根据涌益咨询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自繁自养平均成本在15.8元/公斤,外购仔猪成本在17.25元/公斤,而国内生猪价格仍在14元/公斤波动。持续亏损之下,全产业链从上游饲料端到下游屠宰端,均“负重”前行。

据了解,从静态养殖利润来看,卖一头猪亏损超过300元一般指的是外购仔猪的情况,其从3月底4月初在全国蔓延开来,目前已经持续近两月的时间。

“无论是外购仔猪还是自繁自养,年初开始就进入亏损区间,甚至去年12月下旬部分区域就已经陷入亏损窘境。总体来看,去年下半年仔猪价格基本处于成本线之上,对应的,外购仔猪的亏损幅度自然大于自繁自养。”中信建投期货生猪研究员魏鑫补充说,目前生猪价格在14—15元/公斤,属于能够覆盖饲料成本但无法覆盖总体成本的状态,这对现金流形成缓慢而持续的消耗。

据悉,生猪价格去年10下旬开始由28.5元/公斤一路下行,并于今年1月初跌至15元/公斤,随后继续下行,多数时间均低于15元/公斤(仅2月中旬至3月初,受北方二次育肥托底和惜售情绪支撑,生猪价格短暂反弹,最高涨至15.90元/公斤),而行业普遍成本在15—18元/公斤。“当前猪价下,成本控制得好的养殖企业,每卖出一公斤还要亏损近1元,成本控制得不好的养殖企业,亏损更多,有的高达3元。所以,今年几乎所有的生猪养殖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5个多月。”徽商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尉秀说。

侯先生告诉记者,在生猪区域价差较小、价格波动也较小的情况下,贸易商利润中占比较大的跨区利润和信息差利润都明显收缩,甚至消失,目前贸易利润同样处于较低水平,贸易亏损时有发生。

从上市公司的动态来看,今年一季度,包括牧原股份在内的19家上市猪企均亏损严重,亏损总额接近百亿元,负债合计超过4000亿元,平均负债率超过60%,多数猪企融资压力加大。

“上市公司尚且如此,中小猪场和养殖户的压力更不容小觑。长周期来看,在市场竞争加剧的前提下,不排除一部分低效产能被挤出市场的可能。”朱迪说。

目前产能相对过剩,出栏体重高于均值

“本轮生猪养殖亏损的根本原因仍在于供应端持续恢复。一方面,母猪数量和性能不断提升,带来生猪出栏量增加;另一方面,生猪出栏体重高于均值,为供应带来一定增量。”朱迪说。

事实上,非洲猪瘟后的高额利润刺激资本大量进入养殖行业,快速扩张的影响逐渐显现。其中最明显的是,规模集团场因设备、场地、人员等的投入,在行情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淘汰量跟进不足。

魏鑫同样认为,生猪养殖行业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产能相对过剩。当较高的产能兑现为供应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从而导致市场价格跌至成本线以下。

去年4月开始,猪价反弹,利润好转,能繁母猪存栏量重新回到上升通道。截至当年12月,农业农村部统计下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390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7%。尽管之后利润转负,能繁母猪存栏量再度进入下降通道,但价格跌速相对缓慢。当前母猪配种量、分娩窝量及窝均健仔量恢复明显,根据涌益跟踪的样本数据,4月健仔量同比增长15.88%,且自去年3月以来呈现持续回升态势,对应6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量也持续增加。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以来,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4个月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有限,累计下降2.47%。其中4月当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84万头,环比下跌0.50%,较去年同期增长2.60%。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指出,“十四五”期间,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当下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高于正常产能调控目标。根据涌益咨询的数据,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自去年11月开始下滑,截至目前累计下降5.33%。不过,4月微增,环比增长0.04%,同比增长3.13%。可以看出,当下产能的去化过程比较缓慢,这也导致行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

朱迪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当前出栏增量相对清晰,而体重端存在不确定性。今年以来,生猪出栏体重虽然处于近5年的平均水平,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56%。究其原因,其一,集团场出栏体重一般在120—125公斤,适配最优料肉比,主动降重的空间有限,而鉴于养殖亏损,增重概率亦不大;其二,今年前5个月,头均亏损较上年收窄,市场恐慌性抛售不多;其三,二次育肥逢低入场,其后续灵活出栏,对出栏体重形成一股托力。

上述生猪企业人士感慨:“当前是越亏越卖、越卖越亏,不卖压栏看着也闹心。”

“当前,生猪出栏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较去年同期有10%以上的增长,后续在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下,同比出栏增量还会继续放大。此外,生猪出栏体重属于历史偏高位置,单头生猪能够提供的猪肉增多。”魏鑫说。

对于出栏情况,记者从侯先生处得到了证实。他表示,目前并没有因为亏损而减少出货量。

“虽说目前的亏损是短期供应增多所致,但实际上2019—2021年养殖行业快速扩张就已埋下隐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彼时猪价颇高,集团企业在疫情背景下加紧扩张,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远超驱动正常周期所需的体量,这背后更是多方资金来源的支持和各地对保证猪肉供应的需要。以往周期以投入能繁母猪为核心,母猪的使用时间有限,3年左右即被淘汰,但固定资产折旧时间较长,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折旧摊销。

供应增多,与之相对的需求又如何?朱迪认为,今年以来,需求较近年同期明显好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为3707亿元,同比增长26.29%,疫后餐饮市场明显复苏。不过,春节之后至5月一般为需求淡季,在供应持续增加的前提下,市场并未打破淡季魔咒。

后续关注同比变化,更要关注环比变化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4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84万头,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并回到正常区间。官方一季度末的存栏量为43094万头,同比增长2.0%。能繁母猪去化进程缓慢,生猪存栏波动不大,后续同比增长也在意料之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为19899万头,同比增长1.7%;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同期规上定点屠宰量为7825万头,同比增长11.7%,另4月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6.7%。第三方机构的数据表明,今年前4个月屠宰开工率相比去年同期明显提高。不过,5月屠宰开工率见顶,环比小幅下滑。

“综合存栏量和出栏量数据,一方面,今年总体供应相比去年将有一定增加;另一方面,相比去年上半年出栏多、下半年出栏少的不平衡分布,今年生猪出栏分布将更加均匀。”魏鑫说。

根据涌益咨询的测算,当前自繁自养平均出栏成本在15.8元/公斤(非完全成本)。“该成本定价了近3个月的现货高点。伴随着玉米价格的持续下跌,养殖成本存在进一步收缩的可能。目前期货盘面玉米7月、9月合约定价在2500元/吨附近,豆粕7月、9月合约定价在3500元/吨附近,饲料成本还有0.3—0.5元/公斤的下降空间,而这对行情来说,是个利空。”朱迪说。

魏鑫认为,判断生猪价格走势,在关注同比变化的同时,更要关注环比变化,后期生猪市场运行逻辑依然是基础供应。

“考虑到冬季生产效率下降、春节前后疫病增加,生猪供应最终落脚到仔猪生产数据上。今年生猪供应将表现为总体缓慢增长、阶段性小幅波动、年末集中出栏三个阶段。”魏鑫说,总体缓慢增长是因为能繁母猪和仔猪去年4月以来逐步恢复,对应着出栏量去年10月开始增长。阶段性波动是因为生产的季节性和疫病的可能性,6—7月出栏量有所反复,但由于这一阶段对应着前期的能繁母猪增长,故需要谨慎看待这个波动。尽管产能去化缓慢且养殖亏损,但仔猪生产3月开始持续恢复,年末仍然有集中出栏的条件和压力。

“当前已经度过缓慢增长阶段,从屠宰情况来看,出栏量继续环比上行的空间不大。待进入6月,需要关注出栏量的调整是否具有趋势性。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出栏量的变化如单纯依靠此前的仔猪损失或者能繁母猪的调整是不会出现大波动的。同时,需要关注压栏惜售以及二次育肥等因素。”魏鑫说。

期货日报记者发现,从猪周期的角度来看,2022年生猪价格走势与2019年较为相似,2023年一定程度上可参考2020年走势。2020年年初生猪价格基本定义了年内高位,下半年供应进入恢复通道,尽管需求受季节性提振而改善,但价格继续上涨的推力有限。“2023年生猪市场面临类似问题,在供需双增的前提下,价格较难大幅高于成本,即使下半年需求较上半年明显好转,只要成本处于低位,价格中枢上行的空间就不大。”朱迪说。

现阶段,生猪价格走势主要由供应端决定,但市场波动节奏和空间还需要考虑需求端变化。通常,四季度是需求高峰,而目前处于需求淡季,由于天气转热,需求将有一段时间的低迷问题。“不过,需求最高峰不一定是价格最高峰,因为供给侧都有提前的预期和准备,用集中供应应对集中消费。同样的,6—7月消费淡季出现价格上涨的年份不在少数,不能单纯因淡季就认为价格走势疲软。”魏鑫说。

对于后市,朱迪认为,6—7月出栏量预计下滑,体重也偏向下行,叠加需求季节性好转,价格将有所反弹。而四季度,若市场博弈年底生猪行情,出现压栏迹象,则可能放大价格波动区间。

尉秀认为,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大概率会根据季节性规律,逐步恢复至行业成本线以上。综合来说,虽然当下生猪价格“磨底”提升二次育肥进场积极性,但其尚未大面积启动,短期市场将维持振荡走势,扭转行情需要更大的利好支撑。根据测算,6—7月供应继续下降,利于生猪价格反弹,但若无其他明显利好,比如集中性二次育肥,则中期反弹高度受限。

记者观察:运用金融工具规避养殖风险

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较大,周期变动频繁,面对价格周期和成本压力,猪企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行业人士坦言,积极运用金融工具能够助力企业规避风险。

随着2021年生猪价格的大幅回落、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及市场的全面推广,生猪期货及相关衍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规模企业都已经认识到利用期货及相关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养殖企业利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还可以锁定远期价格及养殖利润,对冲生猪价格及养殖利润波动风险,实现企业稳定经营目标,保证企业现金流安全。肉类制品加工企业同样可以利用生猪期货套期保值辅助生产经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公司盈利。比如2021年1月12日金字火腿公告称,将开展生猪期货套期保值业务;2021年1月19日牧原股份公告称,在原套期保值品种中增加生猪。目前,金新农、天邦股份、温氏股份、德康农牧、中粮家佳康、立华股份、双汇发展、龙大美食等企业都已加入生猪期货的“套保大军”。

当前,生猪期货在现货价格风险对冲上发挥着较大作用,企业通过期货和场外期权对生猪价格进行保护,“保险+期货”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保险公司以在期货市场上市的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作为标的,设立相应的农产品价格保险;农民或者农业企业通过购买该农产品价格保险来管理价格风险,减少或者平抑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自身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保险公司通过购买由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提供的场外期权来对冲自身的赔付风险,达到“再保险”的目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根据相应的模型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交易,复制看跌期权,将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

在非洲猪瘟后的新一轮周期中,生猪市场价格多变,从去年3月的12元/公斤上涨到去年10下旬的近28元/公斤,用了不到7个月时间,随后在不到3个月时间内下跌至14.0元/公斤左右。短时大幅变化让养殖主体在丰厚利润与深度亏损之间切换,养殖主体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利用生猪期货,在预期未来生猪价格下跌,或经测算卖出期货后能够获取合理养殖利润时,就可以在对应的生猪期货合约上进行卖出套期保值,降低企业面临的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另外,在原料价格管控方面,同样可以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生猪养殖的饲料成本主要是玉米,其次是豆粕。预期未来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上涨,或想锁定一定周期内的原料成本时,就可以在对应的原料期货合约上进行买入套期保值。实际上,在养殖亏损时,饲料成本的变动对养殖企业的影响更加明显。比如去年一季度,猪价持续低迷,企业现金流紧张,但玉米和豆粕现货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豆粕,累计涨幅超过25%,折合养殖企业饲料成本增加1元/公斤以上。”徽商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尉秀说。

当然,企业的风险管理并不局限于期货套期保值。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完善,生猪养殖企业还可以进行期权交易。比如,预期未来生猪期货价格大幅下跌,就可以通过买入生猪场外看跌期权来进行套期保值;预期玉米或豆粕价格大幅上涨,就可以通过买入玉米或豆粕看涨期权(场内)进行套期保值。

中信建投期货生猪研究员魏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西北某养殖企业在去年生猪价格处于高位的情况下,理性分析了今年上半年的生猪市场,认为价格波动风险较大,尽管当时市场给出了利润,但该企业仍义无反顾,认为风险控制始终是最重要的,因此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在3月和5月合约上进行较大仓位的操作。之后,现货价格下跌,期货价格同样出现回落,企业在临近交割月逐步平仓,最终减少了上半年出栏的整体亏损。

不难发现,大型企业人力和财力兼具,能够直接使用期货工具,而对于风险控制能力本就较弱的中小散户来说,“保险+期货”工具就更加适用了。生猪“保险+期货”业务自生猪期货上市以来,便在全国范围开展,以帮助中小散户和养殖企业抵御市场风险。

实际上,针对养殖户的保险,不仅保障了生猪销售价格,而且保障了玉米、豆粕等饲料采购价格,养殖户的整体利润得以保证。只要养殖户能够高效完成生猪养殖,就能够获得应有利润。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养殖管理、疫情防控和降本增效上。

企业做大做强和风险控制不无关系,在企业的生产规划和经营安排上,应该逐步把期货市场给出的信息作为重要参考,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当前生猪产业仍然处于前期扩张的“余威”之下,未来仍有盈亏波动,激烈竞争不可避免。要想获得穿越周期的收益,风险控制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手段。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