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养殖疣猪(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学习养殖技术、了解最新行情,在线咨询养殖难题和老师零距离交流,请点击右上角关注↗猪大夫在线。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五点建议条条在理,字字珠玑,看来关键是政府的决心!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集中力量能办大事,中国一定能控制非瘟!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疾病介绍

非瘟是一种猪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为我国一类动物传染病。以侵犯体内吞噬细胞—单核细胞系列(macrophages-monocyte series)细胞为主,并产生最急性、急性到亚急性及慢性的临床症状。典型特征是猪只皮肤潮红及广泛性内脏器官出血。急性型死亡率100%,温和型的非瘟,死亡率可能小于10%,本病易与经典猪瘟混淆,但是引起的病原完全不同,用血清学方法很快可以区分。最明显的急性型病变是深色肿大的脾脏及内脏器官出血。脾脏可肿胀至正常数倍大。亚急性型与猪瘟无法立刻由解剖病变相区分,需借助实验室诊断。慢性型无特定病征。脾脏肿大,淋巴结出血与疫情可以做初步诊断,但一定要有实验室辅助诊断。因为没有治疗或疫苗可资应用,清除本病只有靠扑杀、深埋或化制所有病死猪。本病病毒在自然界是存于鸟壁虱种(Ornithodoros),在非洲野生疣猪(wart hogs)、丛林猪(bush pigs)及大丛林猪(giant forest pigs)呈不显性感染。非瘟病毒不会感染于人。

病因

本病病毒原分类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但由于非瘟病毒的DNA构造及其增殖方式与其他同科病毒有显著的不同,所以独立出来成为非瘟病毒科(Asfaviridae)中唯一之非瘟病毒属(Asfivirus)。在病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器官、排泄与分泌物内可找到病毒。已知存在有毒力、抗原性均不同的毒株。可抵抗低温冻结达6个月,血液中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数周,猪舍中病毒则至少可存活2周。可以鸡胚胎或组织细胞来培养,鸡胚胎接种病毒后6~7天死亡,以猪骨髓细胞或白血球细胞培养有CPE现象。

发生与流行概况

本病首先报告在1921年,1909-1915年肯尼亚15处爆发1366头猪感染,1352头(98.9%)死亡。1957年本病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以外的里斯本(Lisbon),因为喂食靠近飞机场的厨余而发生;病源是来自葡萄牙的殖民地安哥拉(Angola)。这次入侵死亡6103头猪,至少扑杀10354头猪之后,在1958年清除,本次的爆发呈最急性型,感染动物死亡率100%。在1960年于葡萄牙里斯本附近又重现本病,明显地是因为由非洲引进而散播于西班牙。1964、1967及1974年本病发生于法国的西班牙边界,每一次都藉由法国政府迅速彻底的扑杀手段来扑灭。1967年意大利发生,28个省100,000头猪遭扑杀,1969年被扑灭,估计损失美金5,000,000元。西半球古巴在1971年首先发生,在400,000头猪死亡与扑杀后才告扑灭。1977年葡萄牙与西班牙再度发生。1978年出现于马耳他、萨丁尼亚、巴西、多米尼加共和国及海地。1982年,本病爆发于西非喀麦隆,全国估计80%猪被扑杀。1983年发生于意大利。依据2004年公告,非疫区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英国、荷兰、法国、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爱尔兰、瑞典及中国。

临床症状

在最急性ASF,死亡常是第一个特征。猪感染后发烧,死亡随着在3天内发生。急性型类似急性猪瘟,发烧持续3或4天超过41.1℃。此时血液中白血球数降至正常的40%。感染猪外观似正常,一直到体温开始下降才有症状出现。无食欲、喜欢挤在一起、衰弱,尤其在双耳与腹胁部,出现皮肤红斑。濒临死亡时,脉搏与呼吸加速。呕吐、带血下痢,有时可见结膜与鼻有粘液化脓性分泌物。死亡常发生于发烧开始后第7天。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亚急性病程约3~4周后死亡,高烧持续数天或不规则起伏于整个病程。流产常见而且可能是唯一症状。事实上,亚急性的非瘟并无特定症状,亦不易与猪瘟区别。

慢性型ASF尤其不易被确认,因为其多样性变化,可能几个月没有症状,而只是发育不良或消瘦而已。慢性型猪可能是急性感染的幸存者,并成为终生带毒者。关节肿胀、跛脚、皮肤溃疡及肺炎可能发生在慢性感染猪只。

剖检病变

最急性型ASF常有内脏器官呈弥漫性出血,但在一些情况下,死亡往往最急性而不见临床症状,因此肉眼病变不易察觉。最明显的急性型病变是深色肿大的脾脏及内脏器官出血。点状出血常常发生在肾脏、膀胱、心肌、心内膜及心外膜,而胃与肠浆膜则有”刷状”(paint brush)出血。几乎所有淋巴结都会肿胀且周边出血,尤其在肾脏及肝胃淋巴结有严重出血,外观似凝血块样。心囊液、胸腔与腹腔液体增加。肺脏与胆囊水肿。脾脏肿胀至正常数倍大,这种病变需与猪丹毒与猪附红体病相区别,要知道猪瘟脾脏并不会肿胀。

亚急性型在近年来较常见,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常见于淋巴结及肾脏。肾脏外观如火鸡蛋,肾盂部弥漫性出血。在慢性病例,脾脏肿大乃由于内皮细胞增生而非充满血液造成。肺实质化或呈间质性肺炎。大肠有黏膜出血及出现带血样内容物。亚急性型与猪瘟无法立刻由解剖病变相区分,需借助实验室诊断。

慢性型无特定病征。猪可能死于数次发烧后,病变似亚急性。出血明显,脾脏与淋巴结由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而肿大,出现纤维素性心内膜炎与胸膜炎。肺炎后期出现干酪样坏死与钙化,此为半数慢性猪死亡的原因。

传播

病毒在自然界主要存于猪与鸟壁虱属。在自然界,垂直与水平感染均有可能。家猪经由接触而传染,因为病毒在血、尿及粪中具稳定性,因此可以经人员、车辆及农具等机械式传播。空气传播可以发生于距离较短的猪场。(详见下图)

非瘟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字字珠玑)

预防与控制

01、预防措施:

目前全世界均无有效疫苗,病毒存于自然界保毒者身上,症状无特征性且在确诊前病毒已扩散等因素,增加了控制本病的困难度。因此非疫区国家,必须要具备诊断本病之能力,与世界卫生组织(OIE)联系及常设监控系统,才能很快在疾病入侵时,迅速动员与扑灭。遇有疑似病例,农场主与兽医师应立刻向当地畜牧防疫部门报告。所有来自于国外的厨余均应就近使用焚化炉销毁。

02、输入限制:

应严格禁止直接或间接由疫区输入新鲜或冷冻猪肉产品。

03、扑灭措施:

正因为没有治疗或疫苗可资应用,清除本病只有靠扑杀、深埋或化制所有病死猪。猪场必须彻底清洗,并使用适当消毒剂,杀虫剂及空场等步骤。含有邻苯基酚(O-phenylphenol)及界面活性剂的消毒药水可以有效杀死病毒。再次恢复饲养前,将一些哨兵猪先置于猪场一段时间以监控消毒效果是必要的。为了鼓励农民扑杀病猪,可以发放适当的补偿金。在疫点内或与外界隔绝良好的猪场所有猪只都应扑杀,健康猪可提供给消费者,内脏必须深埋或化制。

资料来源:台湾大学兽医学系 刘振轩教授,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立安全的种群管理制度

1.1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尽量不从外地购买引进种苗;

1.2 强化引种安全,减少引种次数,避免从疫区引种;

1.3 确定需要引种时,要掌握引种单位猪群的健康程度及免疫程序;

1.4 引种单位必须具备畜牧部门颁发的《种猪生产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尽量选择知名种猪企业;

1.5 引种猪群必须在自己猪场以外1-2公里处内隔离场(或隔离舍)单独饲养至少 45天,由专人饲养,隔离期间做好猪群记录和观察,定期消毒,并对隔离猪群进行采血检测,并及时免疫接种疫苗;

1.6 混群前可以先将自己场内1头健康猪放入引种猪群里 , 饲养观察2周后如果猪群无异常 , 方可将引入的种猪与自己场内的猪混群饲养;

1.7建议全场 采用“全进全出”、“两点式”饲养方式。

2、饲料控制

2.1 猪场原料制定收购和采购标准,严把质量关;

2.2当前 避免从非瘟疫区购买玉米等饲料原料;

2.3 避免饲料中添加猪源性饲料添加剂,特别是乳猪料,并掌握购进的饲料是否含有猪源性饲料添加剂;

2.4 严防饲料水粉超标和原料霉变。

3、车辆控制

3.1 对于外来车辆(特别是运输饲料、物资)必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场;

3.2 场内运输饲料的车辆只做内部运输车,严禁到场外拉货;

3.3 运输猪只车辆在使用前后需设专人进行消毒,其他饲养人员尽量远离运输猪只车辆;

3.4 员工和客户工具车需定点存放。

4、人员管理

4.1 尽量减少养殖场人员外出次数;

4.2 尽量减少本场人员与其他养殖场的直接接触;

4.3 返场员工需经严格沐浴消毒,至少隔离24小时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4.4 返场员工不得携带非本场的猪肉及猪肉制品进入场内;

4.5 尽量避免非本场人员进入生产区;

4.6 饲养人员不得随意串栋;

4.7 养殖人员的工作服要定期集中清洗消毒。

5、工具物件控制

5.1 本养殖场工具进入生产区后不得向外借出使用,更不得借给其他猪场使用;

5.2 外部购入物件需经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

5.3 内部物品及工具要严格限制串用;

5.4 免疫注射器械在使用后要清洗消毒;

5.5 疫苗剩余液、注射针头等废弃物需深埋或焚化处理。

6、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6.1 明确消毒对象,选用合适的消毒液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6.2 猪场可以在大门口设喷雾消毒室、紫外光消毒室和消毒池;

6.3 环境消毒可选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威)、二氧化氯等消毒剂;

6.4 猪舍、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消毒选择碱类(3%氢氧化钠)、氯化物和酚化合物;

6.5 养殖人员消毒选择酒精和碘化物(聚维酮碘);

6.6 带猪消毒可选择络合碘、复合型戊二醛,季铵盐类消毒剂;

6.7 对饮水消毒可选择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

6.8 对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熏蒸和冲洗等方式消毒;

6.9 对圈舍、车辆、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

6.10 对饲料、垫料,可采取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

6.11 对消毒产生的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6.12 对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消毒液浸泡、高压灭菌等方式消毒;

6.13 免疫接种的器材,如注射器、针头、镊子等,都要洗净并经煮沸消毒后方可使用。

7、做好猪舍及周围的防虫灭鼠灭蚊蝇工作

7.1 经常性整治好舍内外环境 ,要疏通排水道、填平污水沟,及时清除积粪,猪舍要保持通风良好,地面要干燥。铲除猪舍内外垃圾、乱草堆,防止蚊蝇孽生;

7.2 用杀虫剂喷雾于猪舍各种墙面、地面、天棚、门窗等表面;

7.3 猪场应每季度定期灭鼠1次,使用鼠笼、属夹等工具或敌鼠钠盐作毒饵扑鼠;

7.4 猪舍门窗宜用孔径<2cm 镀塑铁丝网或蝇网封罩,防止野鸟飞入。

8、做好猪群驱虫工作

8.1 “四加一”驱虫模式:种公母猪,每隔 3 个月驱虫1次,一年驱虫4次。新生仔猪在保育舍或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以及引进种猪并群前驱虫1次;

8.2 体内寄生虫选择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左旋咪唑;体外寄生虫主要使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

8.3 每次全场驱虫后,要马上进行粪便清理并消毒,要有专人清扫粪便并作无害化处理,避免虫卵重复感染。

9、搞好疫苗接种

9.1 重视病毒性疫病的疫苗接种;

9.2 确保疫苗质量;

9.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9.4 定期检查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和疫病检测制度。

10、强化员工生物安全意识与制度落地

10.1 对养殖场员工进行非瘟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加强养殖人员对非瘟的认识,强化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

10.2 建立健全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制度要公示于众,使之人人遵守执行。(资料来源:保健养猪,作者谢小红)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