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重庆江津养殖合作社(江津区贾嗣镇牛栏沟里的两牛人一对残疾夫妇的创业故事)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来源:中国报道

在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近几年来先后成立了多家农业合作社,但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要数祥和鲜股份农业合作社。令人没想到是这个合作社的两位负责人居然都是肢体残疾人,而且是一口锅里舀饭吃的两夫妻,他们就是崇兴村牛栏沟的王勇和殷小兰。一场车祸,导致夫妻俩终身残疾,而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们却扬鞭催马不断向前……

江津区贾嗣镇牛栏沟里的两牛人一对残疾夫妇的创业故事

图为王勇在公司办公室

王勇原本是江津区珞璜镇人,因家里贫穷,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十三、四岁就开始学做生意,20岁时父亲去世,祖孙三代的生活担子落在了他身上,于是开始搞养殖喂鸭子。殷小兰因是独生女,家里缺少劳动力,加之地区条件要好点,25岁那年,经人介绍,王勇与殷小兰结为夫妻,来到贾嗣镇崇兴村当上了倒挿门女婿,从此夫妻俩承担起了两个家庭的责任。

运菜途中 遭遇车祸

夫妻俩为了早日脱贫致富,让双方父母生活得更好,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走上了经商道路,在重庆九龙坡蔬菜批发市场开门坐店,做起了蔬菜生意。

正当生意做得顺心顺手时,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5月8日,夫妻俩在江津区支坪收购蔬菜运往重庆的途中,在巴南区境内因一辆摩托车左转占道,导致摩托车和一辆大货车与王勇开的运菜车相撞,夫妻俩腿部、胸腔多处受重伤。经交警现场堪察裁定,这场车祸由摩托车司机负主要责任,承担60﹪;大货车司机负次要责任,承担40﹪。

江津区贾嗣镇牛栏沟里的两牛人一对残疾夫妇的创业故事

图为妻子殷小兰在批发部与客户交谈

这场车祸导致丈夫王勇左脚膝盖下、大腿骨、韧带多处被压断;妻子殷小兰伤情更加复杂严重,左脚韧带、大腿骨、盆腔骨被压断,右脚变形,脚掌不能动,脾脏、肝脏受到破坏,就近住进了巴南区人民医院治疗。入院后,王勇的安钢板、取钢板,接韧带等3次手术都很成功,半年后就出院了,但也落下了残疾。而殷小兰的手术就没有那么顺利了,第一次手术上钢板后,肌肉化浓腐烂严重,三个月后就转到大坪医院了。在大坪医院,殷小兰前后经历了10次手术,且时间漫长,历时达8年之久,由于伤情严重,手术复杂,医院曾多次发出病危通知书,经医生们的全力枪救才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最终恢复到今天这个模样(肢体2级残),2013年才拄着拐杖到市场上班。

“说起那场车祸心里就害怕,尽管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至今都还有些阴影。因为我们两条生命险些就那样结束了,特别是殷小兰更是受尽了痛苦的折磨,连医生都说是把她活人当死人整。”王勇有些伤感地说。

东山再起 从头再来

夫妻俩身体残疾了,走路不便了,但他们并没有被击垮,没有被屈服,没有抱残守缺,而是以身残志不残,迎风斗浪永向前的精神作支撑,东山再起,重操旧业,从头再来,重新干起了蔬菜批发生意。“我出院没过多久就开车跑生意了,因人活着要生活就得劳动啊,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嘛。”王勇这样说。

江津区贾嗣镇牛栏沟里的两牛人一对残疾夫妇的创业故事

图为王勇检查泡菜坛里的泡菜

当笔者问道:“你们夫妻都曾因运输蔬菜发生过车祸,干别的不行吗,干嘛非要做蔬菜生意呢?”

“做蔬菜生意,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干起来才有劲头,感觉才有奔头,小时候有父母管着,想干的事情不一定干成,长大后就是自己的地盘自己作主了;加之,我会开车,来去方便;再说,我们夫妻俩都没什么文化,别的工作干不下来,所以,我们就一门心思想着把蔬菜生意做好,带动大家多种蔬菜,把劳动产品转变为商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城里去,以满足城里人们生活需要,增加菜农收入,密切城乡联系,共同致富奔小康。”王勇的这番话,听起来似乎简单而又很平凡,但却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兴趣来自爱好,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同时,也折射出了夫妻俩的心地善良、顾及大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共同过上好日子的良好愿望。

为了把蔬菜批发生意做大做强,夫妻俩分工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干劲越来越大。为满足人们对蔬菜品种多样化的需要,夫妻俩除在当地收购外,还在成都、资阳、绵阳、广安、岳池、武胜、遵义、贵阳、桐梓等建立了收购点。同时,销售市场也得到扩大,除重庆九龙坡蔬菜批发市场设立批发部外,2015年又在江津区双福国际农贸市场设立了批发部,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

江津区贾嗣镇牛栏沟里的两牛人一对残疾夫妇的创业故事

图为王勇在基地检查玉米生长情况


江津区贾嗣镇牛栏沟里的两牛人一对残疾夫妇的创业故事

图为即将完工的蔬菜加工厂

当笔者问及夫妻俩的分工时,殷小兰说:“王勇负责生产、收购;我负责批发销售。”“那经济谁管?”“经济这当然是我管嘛。人们都说男主外,女主内噻”殷小兰笑着说。“你负责的市场销售情况怎么样呢?”“感觉还可以吧,每天可销售蔬菜20来吨”

回乡兴业 开办公司

通过诚实劳动,做好蔬菜生意,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王勇、殷小兰夫妇,为走出一条持续稳定、又能带动父老乡亲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夫妻俩毅然决定,回乡就地“闹革命”,实现单一的收购批发模式,转向“产、购、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2015年,王勇回到家乡贾嗣镇崇兴镇牛栏沟,发动群众大搞蔬菜种植,并于2017年2月,成立了重庆市江津区祥和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由王勇任经理,殷小兰任副经理。同时,还成立了由56户社员(残疾人家庭10户)组成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夫妻俩分别入股500万元。而今两年过去了,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800多户,他门中有残疾人家庭110户。

为维护合作社社员合法利益,调动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夫妻俩还通过股东大会讨论制定了《重庆市祥和鲜农业有限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了公司总则、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权利和义务、股权和股东会、执行董事与经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在夫妻俩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蔬菜产业,走上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模式。为办好蔬菜基地,夫妻俩流转土地206.7亩,其中蔬菜育苗大棚3.5亩,用于为周边200多户农户无偿提供菜苗,并提供技术指导,采取保底价与市场价比对,以价格高的定价回收。当问及他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时,王勇说:“种菜比卖菜难,赚钱没有卖菜易,所以我们必须要为社员农户着想。”

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合作社成立以来,单是2017年10月到2018年5月,仅半年多的时间,就收购当地菜农各类蔬菜达1500吨,销售收入150余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崇兴村及周边菜农的生产积极性,涌现出了周才、刁正富、李正兵等一群年产蔬菜几万斤到10万斤的种植大户,让他们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志向高远 大干一场

已经走上富裕道路上的王勇、殷小兰夫妇,不满足于现状,又有了新的梦想,他们的视野更开宽、目标更远大,要投资1000万元,创办蔬菜加工厂,搞蔬菜深加工,决心创造出富有江津特色的品牌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实行生产—收购—销售和生产—加工—销售的双轨制,增加蔬菜附加值,让经济效益更大化,同时,解决一些残疾人就业。为此,夫妻俩正筹划着工厂建成后,申请加入江津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协会。“我花了近百万元买下了这房子,就是用于办蔬菜加工厂,现正在抓紧改造装修,有关设备将陆续完善。”王勇介绍说。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夫妻俩已经投资300多万元,购买了厂房;建起了11个蔬菜深加工腌制池(每个池子可腌制蔬菜50吨);装备了100多个泡菜坛(每个可泡1000斤),泡有生姜、青菜等酸菜。“泡菜坛里的菜已经卖得差不多了。现有的蔬菜腌制池还不够,打算再建40个。到那时,年销售收入可达几千万元。”王勇一边在坛子里检查泡菜,一边说着他的打算。

江津区贾嗣镇牛栏沟里的两牛人一对残疾夫妇的创业故事

图为部分获奖证书

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王勇、殷小兰夫妻俩,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敢想敢干、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办起了蔬菜产业,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鲜菜批发销售达3000多吨,呈现出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公司因成绩突出,连续两年获得“销售明星奖”称号;殷小兰也因此被表彰为江津区残疾人先进个人、“自强模范”。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