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海兔养殖场(文化消费让年味儿更浓)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文创视域】

春节,是合家团聚的重要节日。逛庙会、观展览、看电影、游古镇,人们在与家人相聚的同时,也感受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节日带来的欢乐气氛。今年春节,文化活动更重创意,文化产品品质升级,人们的消费理念和休闲方式发生转变,文化消费亮点频频,折射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气象。

1、创意引领 春节庙会各具特色

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北京地坛庙会,今年春节首次迎来了一批故宫文创产品。“宫廷娃娃”系列、“千里江山”系列、“纸胶带”系列……65种200余款故宫文创产品走进庙会,成为“网红”。后海兔二爷、敬人纸语、京华印象等特色文创品牌,也深受市民喜爱。

今年地坛庙会与龙潭庙会更加注重差异化发展:地坛庙会引入高端文创企业,开展故宫文创产品进地坛、地坛庙会传统非遗项目进故宫活动,打造文化创意庙会和绿色庙会;龙潭庙会则以冰雪运动为亮点,将民俗活动融入冰雪体育,打造民俗和冰雪庙会。

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地坛、龙潭春节文化庙会共接待中外游客141.2万人次,其中地坛庙会接待游客80.2万人次,龙潭庙会接待游客61万人次。

赶庙会一向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民俗,多彩的庙会让男女老少都感受到过年的热闹喜庆,让年味儿更加浓郁。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各地庙会种类繁多,也出现了千篇一律、质量堪忧的问题,不少庙会缺乏文化味儿,商业味儿浓重,夜市烧烤摊占据街边,店铺里同质化的纪念品如同“小商品批发市场”。这些现象常常让游客失望而归,感叹庙会“变了味儿”。

近两年,各地庙会更加注重传统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要素,非遗展演、古老祈福仪式、民间手艺表演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中。北京地坛庙会上,既有空竹、古彩戏法、口技等老北京绝活儿,也有东巴陶艺、剪纸、皮影、土布织造等各地特色艺术制作的全过程展示。天津独乐寺庙会,则有传统的观音赐福表演和蓟州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成都,金沙博物馆举办了太阳节庙会,将古老的历史文明、灯会和年文化融合在一起。

此外,一些庙会更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文化创意、新科技的融入让庙会更具新意。在北京通州的大运河智慧中心,今年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新式庙会赚足了眼球,机器人群舞拜年、舞狮庆新年等拜年活动营造出热闹的气氛,新奇好玩的VR游戏、网红娃娃机则让人们获得了更加有趣的娱乐体验。

2、观众认可 电影市场“开门红”

今年春节,我国电影票房达58.4亿元,观影人次达1.3亿。各类不同题材的电影百花齐放,成就了“最热闹春节档”。截至2月10日,《流浪地球》以20.1亿元的票房成为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分别以14.49亿元、10.43亿元位列票房榜二三位。

全家老小一起看场电影一向是春节假期阖家欢乐的重要内容。今年春节档,类型丰富的电影为观众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等喜剧类电影仍然是最合适的“合家欢电影”,适合带孩子一起观看的动画电影,以及动作片、爱情片等也都没有缺席。

不过,今年春节档最抢眼的影片当属被称为我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有业内人士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成功实现了科幻元素与中国文化背景、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中国电影实现了在科幻片领域的重大突破。同时,口碑对票房的影响正在增大。

从市场反应看,今年春节档电影总体获得了观众认可,国产电影赢得了60%的市场份额,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根据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全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2019年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3.9分,获“满意”评价,这是自2015年开展调查以来春节档中的最高分,同时也是全部27个调查档期的第二名。以《流浪地球》的成功逆袭为代表,2019年春节档既充分验证了“质量为王”这一市场铁律,也为业界追求高质量带来了信心。

在春节返乡热潮的带动下,三四线城市、小城镇的观影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从往年数据来看,三四线城市的返乡人群对春节档票房的贡献不断增长,加上这些地方银幕数量的增加,在春节期间成为了最大的“票仓”。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电影和观影群体是互促发展的,好的电影提升观众观影品位,有品位的观众促进电影质量提升。随着近年来观众审美品位提升,对优质影片需求也在提升,仅仅靠IP和粉丝效应获取高票房的时代已过去,电影故事内容、影片制作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票房的重要因素,这也意味着我国电影市场正在走向理性和成熟。

3、举家出行 旅游过年成为新年俗

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张家寨村,独特的河湟民俗建筑、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上百种青海特色小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观看到海东特有的土族轮子秋、传统社火、皮影戏等特色民族演艺,还能观赏到牛角弓、牛羊毛口袋、席草背斗等古老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

春节既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举家出行的好时段。随着人们的旅游目的向休闲度假转变,城市周边游和乡村游成为春节期间最火的旅行方式之一,亲子游客则成为主要出游群体。人们参与农事活动、体验民俗风情、感受古镇文化,在休闲放松的同时增长见识,采摘、垂钓、阅读、手工艺体验也逐渐成为新的旅游主题。

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春节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旅游过年已成新民俗,家庭游、敬老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成为节日期间主流的旅游休闲方式。

在短途周边游火热的同时,出境游也在春节期间达到了高峰。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出境游客达到631.1万人次。据飞猪数据统计,春节境外游增长达28%,其中全球各地的海岛尤其受欢迎,增长超过了90%。据携程网统计,日本、泰国等国家仍然是最火热的出境旅游目的地;随着丹麦、冰岛、芬兰等国家逐渐被中国游客熟悉,中国游客赴北欧冰雪旅游、看极光的人次倍增。

出国过春节,在感受异域风情的同时,“中国年”的气息却没有减少。今年,“欢乐春节”活动在许多国家开展。在丹麦的哥本哈根,DI大楼外墙点亮了“中国红”的灯光,“欢乐春节”的字样在墙上滚动闪烁。2月2日,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埃及举世闻名的吉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也首次披上“中国红”,金字塔声光表演的中文配音版广播剧,带领观众回到了法老时期的古埃及,感受古老的历史文化。

随着春节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各地都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春节祝福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也让在海外过春节的国人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浓浓节日气息。

4、消费下沉 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江西共青城市苏家垱乡,西河戏是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喜剧。春节期间,村民天天都可以在家门口看到乡村剧团的乡土艺术家送来的文化大餐。戏台上,演员们着古色古香服装道具,念着乡音俚语的台词,演出了《穆桂英平西》《游园惊梦》《七打九连山》等一个个精彩曲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基层和乡村的文化休闲与消费理念也在发生转变。如今,他们的春节休闲方式不再只有K歌、打牌、搓麻“老三样”,民俗活动、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极大丰富了节日生活。

在安徽省安庆市,春节期间处处黄梅戏曲悠扬,“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休闲方式。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科技感十足的体验项目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迅速成为“网红”。在陕西,几百家博物馆在现有陈列展览的基础上,新推出79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获得了市民们的“点赞”。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调查,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达40.5%、44.2%、40.6%和18.4%,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游客达到34.8%。春节期间,游客在文化游览方面的人均花费多在501元~1000元之间,占比达41.25%;花费301元~500元的次之,占比38.28%。春节期间全国剧院演出在线购票同比增长23.5%。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措施释放了文化消费潜力。2016年起命名的45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今年举办了演出季、电竞嘉年华、文创设计周、文化旅游集市、冰雪节、书展、半价观影、少儿艺术节、社戏庙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人们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据大麦网统计,在曲苑杂坛演出中,购买三张票及以上的家庭观演比例达50%以上。阿里文学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的全域日活跃用户数峰值周同比增幅达113%。比起宅在家,动起来的生活方式越发流行,在口碑平台上,从除夕到大年初三,瑜伽馆、滑雪场、乒乓球馆、游泳馆等体育场馆在春节期间的订单量同比增幅均超过三成。数据表明,春节假期人们的休闲方式已经更加多种多样。(记者 鲁元珍)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