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牛尾鱼养殖(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前言

丝尾鳠,俗称白须公,它的身体色彩美丽多样,背部呈现出宝石般的青色,体侧泛着淡蓝色,而腹部洁白如雪。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优雅飘逸的丝状尾鳍,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魅力。

它们有较强的生命力,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也相对较高,通过人工养殖,可以有效控制鱼类的繁殖和生长环境,提供适宜的饵料和水质条件,使它们能够更好地生长和繁殖,还有助于增加丝尾鳠的产量,减少对野生种群的捕捞压力,同时保证市场供应。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鱼池的设计

在建造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石砌或混凝土材料,来构建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及成鱼池。亲鱼池的土质、石砌或混凝土材料都可以使用。鱼池的大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以满足鱼类生长的需求。

在鱼类培育过程中,刚孵化出的丝尾鳠苗种,通常需要在孵化槽中进行培育,孵化槽的尺寸应为长3米、宽60厘米、水深20厘米。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鱼苗培育池的面积应为100平方米,水深为70至80厘米。而鱼种培育池的面积则应为250平方米,水深为100至120厘米。鱼池的高度应该比水面高出20至30厘米,这有助于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鱼池的形状以长方形为主,长宽比为4∶1,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提供较大的养殖面积,还需要考虑到水流畅通、排污方便、造价合理等因素,以确保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考虑到丝尾鳠苗种喜欢夜间活动的特点,建议在仔鱼池和育苗池上方,建造遮荫棚或覆盖遮阴网,以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

在鱼池的设计中,每个池子都应该设置进水口、排水口和排污口,并根据鱼池的面积和水流速度确定各口的大小,还要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处设置拦鱼栅,防止鱼类的逃逸。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鱼苗培育技术

1、亲鱼的培育

为了维持适当的性别比例,采用了1:1的雌雄放养比例,并将其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200尾,提供良好的生态平衡和充足的空间供丝尾鳠生长,也可以混养一些鲢鱼,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为了确保鱼群得到适当的营养,可以根据鱼体重的5%标准进行投喂,早、中、晚各投喂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晚上的投喂量应相当于全天投喂量的65%。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还需考虑水温对鱼的摄食行为的影响,丝尾鳠在水温低于20℃时不会摄食。因此,在12月到翌年3月期间,应停止饲料投喂,避免池塘中残留的饵料引发水质问题。

在4月份,当水温回升到20℃以上时,重新开始饲养鱼群并投喂饲料,因为水温的升高意味着鱼类的新陈代谢加快,它们需要更多的营养来支持生长和发育,通过适时投喂饲料,可以确保鱼群获得足够的营养,促进它们的生长,并维持水质的稳定。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每隔10天,将池塘总容量的1/3进行换水,有助于更新水体,排除废物和污染物,同时保持池塘的适宜深度,一般维持在1.6米左右,还需要及时启动增氧机,以提供充足的溶氧量。

在高水温条件下,水中的溶氧含量可能会下降,而鱼类需要足够的氧气,来维持它们的呼吸和生命活动。在5月上旬,还可以适度增加池塘的微水流量,目的是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和透明度,为鱼类的性发育和繁殖成功创造更好的条件。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2、仔鱼培育

在进行授精孵化后,仔鱼将被放置在培育池中,为了保证仔鱼的健康成长,放养密度被控制在每平方米5,000尾,确保它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活动和获取食物。

仔鱼的主要饲料是丰年虫的无节幼体,每天进行三次投喂,早、中、晚各一次,投喂量按照仔鱼的体重的0.5%来计算,确保它们获得适量的食物。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当仔鱼生长到每尾30克时,投喂的次数和量也要调整,仍然是早、中、晚各一次,每次投喂量按照仔鱼体重的1%计算,特别要注意的是,晚上的投喂量占全天投喂总量的60%,这样有助于培养鱼苗形成集群摄食的习惯,提高饲料利用率,当丝尾鳠生长到每尾50克时,它们将被转移到幼鱼池塘中继续培育。

3、幼鱼培育

在养殖幼鱼的过程中,幼鱼在投放后的前10天,根据鱼体重1%的标准,早、中、晚各投喂一次蛋白质含量为38.18%的漂浮饲料,满足幼鱼的生长需求。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随着幼鱼的增长,10天后需要调整投喂方案,根据鱼体重2%的标准,早、中、晚各投喂一次饲料,晚上的投喂量为全天投喂量的57%。

在养殖过程中,每隔2天进行一次水质换水,换水量为池塘容量的30%。保持水深在1.3米左右,保持微流水状态,并适时开启增氧机以提供充足的溶氧量,维持水体中的溶氧浓度在4mg/L以上,为幼鱼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当幼鱼的体重达到250克/尾时,可以将它们转移到成鱼池塘中进行养殖。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成鱼养殖技术

1、饲料喂养
在进行成鱼养殖时,池塘的设计要有所不同,池塘的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水深为100至120厘米,池底最好选择沙质土,以提供良好的底质环境。

当丝尾鳠鱼苗长到5厘米后,可以选择将它们转移到鱼苗培育池中,或者直接进行下塘培育。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饲料进行投喂,每平方米放养密度为80至120尾的5至10厘米苗种。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每天进行两次投喂,一次在上午,一次在下午,夜间的投喂量应占每日投饵量的65%以上,这是因为夜晚是鱼类主要进食的时间。在夜间投喂时,需要根据鱼类的摄食情况和天气情况,来调整投喂量,确保它们得到充分的营养。

在投喂过程中,遵循"四定"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要选择高质量的饲料,其中包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还要定量,确保投喂的饲料量适中,既避免浪费又不至于过度喂养。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然后是定时,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投喂,培养鱼类的进食习惯,提高它们的消化吸收能力。最后是定位,将饲料均匀地散布在池塘中,确保每个鱼类都能够获得充足的饲料,避免争抢和浪费。

良好的水质管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水平,对于鱼类的健康和生长也很重要,要定期检查水质参数,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为鱼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在冬季,需要注意丝尾鳠对水温的敏感性。它们属于热水性鱼类,当水温降至15摄氏度时会感到不适,而在14摄氏度时鱼体失去平衡,并可能逐渐死亡。在冬季放养密度时应考虑越冬池的自然条件和鱼种的大小。

对于条件较好的越冬池,可以选择每平方米放养7至14尾6至10厘米大小的鱼种,或者每平方米放养10至14尾50至100克大小的鱼种。

在越冬期间,应注意维持水质的良好状态,适时添加新水和排放废水,避免污染,还要保持水温不低于16摄氏度,并定期检查并调整溶解氧供应,以确保鱼类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2、水质的管控

根据丝尾鳠的不同生长阶段,可以调整池塘的水深,来满足它们的需求。例如,当丝尾鳠的重量达到250克/尾时,适宜的水深是1.3米,而当其重量增至500克/尾时,水深应维持在1.5米。当丝尾鳠的重量增加到1千克/尾时,水深应增至1.6米,而超过1.5千克/尾后,水深应维持在1.8米。

除了水位的控制,水质的调节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确保池塘水质的良好。每隔5天可以更换池塘中的30%水量,这有助于保持水质的清新,并确保水体透明度超过35厘米。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每隔10天,可以喷洒溴氯海因,并适时启动增氧机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水平,确保池塘中的溶解氧量高于4毫克/升。每隔7天,可以喷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以促进池底水质的活跃和富饶,促进微生物的快速生长,从而满足丝尾鳠对生物饵料的需求。

进入冬季后,为了确保丝尾鳠能够安全越冬,池塘的水深应始终保持在1.8米,并且池底水温应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

当冬季水温在20摄氏度以上时,可以在每天下午6点按照鱼体重的2%标准进行一次饲料投喂,但要尽量减少池塘中的残留饵料,以免影响水质。然而,当冬季水温低于20摄氏度时,应停止饲料投喂,以确保水质的良好状态。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疾病的防治

丝尾鳠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能发生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出血性水肿、细菌性肠炎病、水霉病和体外寄生虫病等。其中,擦伤是最为常见的病因。

在拉网和运输途中,丝尾鳠的硬棘,容易导致鱼体擦伤和裂鳍损伤,进而使其容易受到细菌或霉菌的感染,导致皮肤溃烂。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在放养丝尾鳠时,应尽量缩短出苗的暂养时间,并选择合适的放养密度,以减少鱼类之间的摩擦和伤害。在鱼种入池之前,可以使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或2%氯化钠溶液进行浸洗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如果发生疾病,可以采取一些控制措施,如在全池泼洒新鲜的大蒜汁,并进行常规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在具体的疾病防治中,出血性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这种疾病会导致鱼体出现破损和充血的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且外翻,鳍条溃烂等症状。

为预防出血性水肿的发生,应注意保持养殖水体中的溶氧浓度在适宜的水平,并在发病时添加盐酸土霉素进行治疗,并进行水体消毒,以控制病情的扩散。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作者观点

近年来,丝尾鳠的养殖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为保护和促进丝尾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传统上,人们对丝尾鳠的需求,主要通过野生捕捞来满足,这导致了野生丝尾鳠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而通过养殖技术,可以在受控环境中繁育丝尾鳠,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减轻对野生种群的压力,有助于保护和恢复野生丝尾鳠资源,而且,丝尾鳠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也能为养殖者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丝尾鳠的人工养殖技术有哪些?

参考文献

1. 王浩, 朱英, 黄杰. 丝尾鳠养殖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J]. 海洋渔业, 2019, 41(5): 147-153.

2. 高伟, 雷杰, 郑洪江. 丝尾鳠的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 水产科技, 2018, 45(5): 175-181.

3. 韩宇航, 张宇, 唐亮. 丝尾鳠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海洋科技, 2020, 38(11): 87-91.

4. 李明, 赵丽丽, 王永锋. 丝尾鳠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24(6): 140-147.

5. 李丽娜, 张勇, 黄庆. 丝尾鳠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 12(2): 33-37.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