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湖南新晃黄牛养殖场(新晃:牛人·牛本事·牛日子)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两年前还在郊区一栋办公楼内养牛的姚沅桢,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现在有了一片7亩地的养牛场,还成了村里贫困户争相学习的“牛人”。

8月8日,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华南村,太阳还没睁眼,姚沅桢已如往常一样起身,走进村里的黄牛基地。

“哞,哞……”牛栏内,85头膘肥体健的黄牛嗷嗷待食,牛气冲天。一头牛有4个胃,85头牛一天要吃掉数百公斤食料。

姚沅桢为黄牛精心准备食材,主食为村里收购的玉米秸秆,细碎后配上1个月前从贵州茅台镇采购的酒糟,再佐以饲料、盐、小苏打等,这道“早餐”经2个多小时制作完成后才被送入牛槽。

新晃黄牛,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听的是侗族大歌,住的是天然氧吧。”著名相声演员牛群曾为其代言,让新晃黄牛美名传遍全国。

早年,姚沅桢在鱼市镇租楼养牛,既不环保,也做不大规模。他一心想着回华南村重振“牛业”,却遇到现实困难:没地没钱没人。

姚沅桢的“痛点”,正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痒点”。

2018年3月,湖南日报社工作队驻村帮扶时发现,村民们散养的黄牛,主要用于耕地,也没有技术指导,卖不起价。得知姚沅桢有养殖经验,工作队主动找他回村当养牛带头人。

工作队投入80万元,在村里一片空旷的半坡处建了一个占地7亩的标准化黄牛养殖基地,为姚沅桢解了燃眉之急。

盖牛场、修牛栏,请来贫困村民务工。

“干了两个月,领了近3万元工钱。”贫困村民姚敦文两口子在黄牛基地当泥工,尝到甜头后,他们发现,以前烂在地里的玉米秸秆也能赚钱,卖给牛场,一吨能卖400多元。

看着儿子儿媳脱贫,80岁的老母亲田春花笑开了花:“现在好幸福哟!”

勤劳善良的侗族人,总能在生生不息的劳作中找到简单的幸福。和姚敦文一样,村里有31户贫困户在黄牛基地打工脱了贫。

而干不了力气活的贫困村民,也学到了养牛新招。

72岁的姚云龙以前养公牛。“经常和邻居家的牛打架,总养不好。”姚云龙说,姚沅桢告诉他,养能繁母牛更赚钱。

姚云龙恍然大悟,卖了公牛买母牛。今年4月,母牛生下一头小牛,卖了10200元。姚云龙计划下个月再请基地技术员上门为母牛配种。

跟着“牛人”,能学“牛本事”。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村民们开始明白,要学会抬头看一看天。

华南村99户贫困户,全部以扶贫资金入股黄牛基地,每年按入股资金8%保底分红。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还在姚沅桢带动下学习养牛,其中贫困户51户,每年可出栏黄牛150头。

有了“牛人”牵头,华南村毛牛价可卖到每公斤40元,知名品牌“富桥牛肉”成了华南村的采购大户。

去年11月,一位广东汕头老板慕名前来买牛。货车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开进了村里,收购了村民60头牛。贫困户吴兆流卖出4头,赚了4万多元,立志成为下一个“姚沅桢”。

地处湘贵边界的山村华南村,在2018年底摘掉了贫困帽。

在村里打零工的姚岱勋,现在把姚沅桢当成了致富标杆。他时不时上门请教,还新修了牛圈,打算下个月买牛回来,也要发“牛财”,过上“牛日子”。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古诗中描述的悠然放牛画面,在华南村是看不到的。

这里,“牛人”很忙。喂食、打扫、看病、配种……养牛人的一天,从早到晚,停不下来。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个散落的侗寨,深藏于大山深处,也和黄牛一样,脚踏实地、清苦劳作。

在华南村,不仅“牛人”很忙,还有更多人在为“牛人”而忙。8月9日,周日,湖南日报社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戴勤一早就找到村党总支书记吴兆权,商议村里将要进行的水厂施工事宜。他和华南村人一样,对土地有着天然的眷念,俯首甘为孺子牛。

勤劳,是中国人身上醒目的标签,更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动力。多方关注、扶持华南村,华南村人更是在用自己的双手,努力编织新的美好生活。(邓晶琎)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