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北京山庄养殖主管招聘(海归硕士当“猪倌”带动乡亲共致富)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1|点击次数:

10月底,秋意渐浓,但河北省灵寿县王家沟村西面的山上仍绿意盎然。天刚微亮,31岁的孙新娜便来到山上,敲锣喂猪、捡鸡蛋、转农场,忙碌的一天就此开启。

谁能想到,这位围着畜禽打转的姑娘竟是一位海归硕士。6年前,难舍故土的孙新娜放弃城里的“金饭碗”,回老家包下了两座山头当起了“猪倌”。如今,由她创办的秋慕农场不仅发展成集养殖、采摘、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庄园,而且还带动乡亲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大道。

孙新娜是土生土长的灵寿县人,童年时父亲工作繁忙,她跟着爷爷奶奶在乡间度过。长大后,孙新娜赴美求学,硕士毕业后,又攻读西安交大EMBA和北科大EMBA课程。镀金归来的她在城里端上了“金饭碗”,可在她心中,最难以割舍的却是老家过年时炖的大肉和地道的腌肉包子。

2014年,孙新娜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不解的决定,回乡养猪!“别人都削尖脑袋往城里钻,你怎么要回去!”“养猪又脏又累,你一个年轻姑娘咋想的?”顶着亲朋的反对,孙新娜当年年底包下了王家沟村西面的两座山头办起了秋慕农场,并买来90头黑毛猪,在山上种果树搞绿化,一心当起了“猪倌”。

门外汉想养好猪谈何容易,为了学技术,她从村里请来一对有经验的老夫妻,跟着他们一点点学习。白天调配饲料喂猪,晚上抱着书本啃,慢慢地,孙新娜从一名时尚的城市金领,变成了一名地道的养猪能手。孙新娜的猪散养在山坡上,吃的是玉米面和糠麸皮。“我希望,让大家都能吃上我老家土生土长的猪肉!”满世界走了一遭,最难忘的还是家乡味,这就是孙新娜回乡养猪的初衷。

敢打敢拼的劲头,加上灵活的商业头脑,让孙新娜的黑毛猪很快打开了销路。2015年,她决定扩大农场规模,除了养猪外,又增加了土鸡饲养。这一次,孙新娜想到了村里的乡亲们。

王家沟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全村耕地面积不到百亩,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靠种地打零工糊口,日子只能靠天吃饭。既然农场需要人手,乡亲们就是最好的帮手,在孙新娜的邀请下,不少留守村民都来到农场帮工。在家门口就能拿工资,还不耽误农活,这样的好事让村民们乐不可支。

王家沟村的村民马老工、杨春英老两口在农场负责养猪。每人每月拿350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两三万元的分红。几项收入加起来,一年超过七万元。“以前光种地,一年下来也就两三万元,放以前,这日子想都不敢想!”马老工感慨道。

50岁的“低保户”王建永,从前一家四口靠他外出打工为生,住的是二十多年的老房子。现在,他在农场干起了供料工,不仅每个月能多拿一千五百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离家近、有钱拿还不耽误农活儿,王建永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去年,王建永还翻新了老屋,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农场的发展欣欣向荣,从2015年开始,孙新娜不仅在石家庄市开了直营店,而且还借农场依山傍水的优势,做起了乡村旅游,将秋慕农场打造成集养殖、采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庄园。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也因此受益。每年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来农场团建、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每当此时,孙新娜都会从附近村里找村民帮忙,做饭、包粽子、打月饼,一天下来能挣两三百元,几个月的收入就能顶以前一年。

如今,孙新娜的农场成了王家沟、东岔头两个村乡亲们眼中的香饽饽,经常有人打听招工的事宜。孙新娜用自己的行动,带领附近的村民们走上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大路。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