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广东黄牛养殖场(「吉农关注」“中国第一牛镇”那丹伯,“牛经济”火了)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2|点击次数:
「吉农关注」“中国第一牛镇”那丹伯,“牛经济”火了!

在吉林省“抚长高速”与“营东高速”交汇处,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小镇——那丹伯镇。

这里是满族之乡,这一带也曾是清朝“皇家围场”。当地人一直延续了祖先驯养鹿、牛、羊等动物和其它牲畜的习惯,并渐成规模,“黄牛”养殖一度成为那丹伯镇的支柱产业。

如今,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吉林麒鸣牧业集团围绕黄牛产业,倾力打造“中国第一牛镇”,助推“牛经济”跨越发展。

「吉农关注」“中国第一牛镇”那丹伯,“牛经济”火了!

那丹伯黄牛交易市场的建成,让新华村党支部书记耿大军多年的梦想实现了

黄牛经纪人够牛气

做足“牛文章”,打造黄牛产业经济带

上世纪80年代末,那丹伯镇是北方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鼎盛时日交易量近万头。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十几个省份和300多个市、县的客商云集于此,络绎不绝。

然而,经纪人垄断价格、物流业跟不上、信息不畅通、管理落后、配套服务业不齐全……成为制约“那丹伯黄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一直困扰着辽源市以及东丰县的领导。

如何做大做强黄牛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那丹伯畜禽贸易园的建设,恰逢其时地带动农村产业升级,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龙头”。农民的收入也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他们可以在牛产业链中觅得商机,唱响增收“四季歌”。“宁可市场赔3年,也要客户挣足钱。”

为了做大做强黄牛产业,交易市场给养殖户和经纪人们提供了免费试用寄存园区,以及优质配套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越来越多人到市场交易。

「吉农关注」“中国第一牛镇”那丹伯,“牛经济”火了!

工作人员正在给黄牛添加饲料

见到李天白时,他正在室内交易场馆与老客户商量黄牛交易的事儿。

李天白是那丹伯镇胡米村村民,头脑活络,以前靠经营小餐馆生活,日子过得平平常常。自从有了黄牛交易市场,李天白便开始当起了经纪人,为养殖户和客户“牵线搭桥”。“自打当了经纪人,每天都有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全国各地的客户到我家去‘抢牛’,他们生怕订不到黄牛,去年我的年收入达到100万,这在从前想都不敢想啊!”提起效益,李天白满脸绽放起笑容。

现在李天白的腰包鼓起来了,在长春买了3栋楼房和一个门市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说,有了黄牛交易市场,农民奔富的劲头儿更足了!

那丹伯黄牛交易市场总经理胡清东告诉记者:“目前,交易市场逐渐走上正轨,今年累计交易量近2万头,存栏2万余头,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采购商纷至沓来,现入驻园区的小微企业商户已达60多家,黄牛经纪人发展到1000多户。”

如今,一个以那丹伯为核心,辐射附近两市、三县几十个乡镇的100万人口,以牛为核心的产业链——黄牛产业经济带正在崛起,一个专业化、信息化、检验检测齐备的涉农商贸型产业集群式园区已经形成。

「吉农关注」“中国第一牛镇”那丹伯,“牛经济”火了!

工作人员帮着全国各地采购商把挑好的黄牛赶上车

养牛大户成圈里“名人”

打造“线上+线下”新模式,“牛买卖”火爆交易市场

黄牛交易市场的建成,让新华村党支部书记耿大军多年的梦想实现了。

“以前总想搞养牛,梦想着把我们村变成黄牛村,经纪人可以抱团闯市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耿大军满怀深情。

过去,新华村贩牛人很多,但养殖户寥寥无几,自从有了黄牛交易市场,越来越多观望的村民开始“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到养牛团队中。

40岁的6组村民夏晓光从前依靠贩运黄牛为生,当看到本村兴起“养牛”风时,他也主动加入到养牛团队中。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收入翻了好几番。笔者电话联系夏晓光,他正在河南与客户洽谈交易事宜。

夏晓光说:“有了交易市场,新疆、河南等外地客户更加信任我的黄牛品质,生意别提有多火爆了,今年,我又扩大了家里的养殖面积,准备再捞上一笔!”

渐渐地,许多人都和夏晓光一样,依靠牛的优良品质,圈里“牛人”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全国各地客户都慕名前往此地“寻牛”。

为此,许多村民都把养殖黄牛当成眼中的“活黄金”,建立黄牛养殖场,一年到头,每家每户基本上能培育上百头黄牛。

耿大军告诉记者:“交易市场为村里养牛大户增添了不少信心,市场前面门店有专业接待人员,还可以免费寄宿黄牛,观察品质,每逢有外地客户前来考察,都会连连称赞这里交易流程比较正规。”

目前,新华村养牛达100多户,越来越多的村民担任着养殖户和经纪人的双重身份。

76岁的王士胜是新华村7组贫困户,由于儿子患病致使家里生活捉襟见肘,为了帮其渡过难关,耿大军为王士胜免费提供了3头幼牛,仅4个月时间,王士胜不仅学会了养牛本领,还挣了4000多元钱。

依托线上+线下新模式,黄牛交易市场声名远扬,养牛、贩牛也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来钱道”,在一辆辆黄牛运输车的来往中,那丹伯的“牛经济”火了起来。

「吉农关注」“中国第一牛镇”那丹伯,“牛经济”火了!

满车的黄牛整装待发

客户吃上“定心丸”

服务全方位,售后有保障

“吼吼吼……”10月15日中午,来自安徽宿州的客商李窄正把在市场挑来的39头黄牛往车上赶。

一天内,共有5车141头黄牛发往全国各地。“市场的逐步规范,是战略投资者从乡村振兴的高度做实产业的结果,对此,东丰县和那丹伯镇专门成立了‘服务专班’,从开始就一直跟踪服务项目,书记、县长更是三天两头来了解市场进展,眼前这红红火火的势头,我们看到了市场的前景!”那丹伯镇党委书记刘红权感触颇深。

当地动检站、防疫所工作人员更是采取驻场式服务,24小时提供检验防疫,确保每一头牛安全交到客户手中。

在偌大的室内寄存场馆,黄牛耳朵上的标识十分醒目,随行的胡清东告诉记者,这些标识叫做“耳标”,上面写着每头牛的基本信息,每一个编号都相当于黄牛的“身份证”,以便于遇到问题追溯根源。

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任建成是交易市场的老客户,这次专程坐飞机来买牛。

任建成说:“我养牛已经很多年了,在当地有自己的养牛场,这里幼牛品质比较放心,我和交易市场经纪人先后成交了上千头黄牛,这次我又挑选了100多头,准备回去再大干一场!”

对于客户买到手的牛,首先要在交易市场观察21天,然后为黄牛打完疫苗后才能交给客户,交易市场无形中为双方上了一道保险,给客户吃上了“定心丸”。

任建成说:“在这里买牛我们心里踏实,从买牛前认真观察,到交易中追溯信息,再到售后全程跟踪,这样的一条龙服务我们相当满意!”

在那丹伯镇,“中国第一牛镇”的故事还在继续,“牛人”越来越多,转型发展的“牛”路也越走越宽。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