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05-28|点击次数: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中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在人类中不常见,但普遍易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严重的毒血症状。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会留下后遗症。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病的危害

猪链球菌在猪中有较高的流行性,在人类不常见,但病情很严重。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屠夫、屠场工人及农民发病率高。其它人群如运输、清理病/死猪的人如司机等也易感染猪链球菌引起发病。屠宰厂工人咽部可以带菌,他们可表现为健康状态,但具有潜在危险。该病首先在猪群中暴发流行,随后屠宰者及与处理病、死猪有关者等发病,特别是现代集约型养猪更易流行该病。发病时间相对集中在6~8月的高温季节。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例早在1968年荷兰和丹麦即有报道,随后瑞典、法国、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新西兰、加拿大及我国等也有病例报道,目前全球已报告有450余例猪链球菌感染病例,主要在北欧和南亚一些养殖和食用猪肉的国家和地区。1998年,我国江苏南通地区发生的猪链球菌疫情,25例患病,其中16例表现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3例死亡),9例表现为脑膜炎(1例死亡)。据卫生部通报,2005年6月~8月,四川省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204例,其中死亡38例,治愈出院166例。病例分布在资阳、内江、成都等12个市,37个县,131个乡镇,195个村。其实在广大的农村,每年都有散发病例,由于诊断水平不够、或鉴定不出病原菌,治疗不及时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病的发病原因

猪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羊、马、鹿、鸟、家禽(如鸭、鸡)等。猪体内猪链球菌的带菌率约为20%-40%左右,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如果细菌产生毒力变异,引起猪发病,病死猪体内的细菌和毒素再传染给人类,引起人发病。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人作为传染源引起人发病。

猪链球菌的自然感染部位是猪的上呼吸道(特别是扁桃体和鼻腔)、生殖道、消化道。主要是通过开放性伤口传播,如人皮肤或粘膜的创口接触病死猪的血液和体液引起发病,所以屠夫、屠场工发病率比较高。在部分患者因吃了不洁的凉拌病/死猪肉或吃生的猪肉丸子、洗切加工处理病/死猪肉引起发病,加工冷冻猪肉也可引起散发病例。部分患者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在猪与猪之间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但还没有证据提示通过猪呼吸道传播人。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机制

人发生猪链球菌病的机制目前未完全阐明,关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机理研究甚少。

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与猪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致病菌株的毒力有关。引起脑膜炎、败血症以及关节炎综合征的猪链球菌则需要增加细菌侵袭力的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因子(EF)以及溶血素(SLY)。猪链球菌2型无荚膜突变株和不明血清型(NT)猪链球菌表现出很强的黏附力和侵袭力。研究表明猪链球菌2型能诱导人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IL-8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l(MCP-1),这些细胞因子能引起全身性炎性反应。猪链球菌2型的荚膜脂多糖与细菌的粘附和侵袭有关,具有荚膜的菌株能抵抗吞噬,因此荚膜脂多糖在致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导致机体对猪链球菌吞噬作用下降。

当细菌从扁桃体进入血液,被单核细胞吞噬后,通过脉络膜丛到脑脊液内,激发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毒素,从而导致血液和脑脊液内的炎性细胞浸润。猪链球菌性肺炎的发病机理可能由于细菌通过呼吸道,大量定居繁殖,产生毒素和各种蛋白酶、溶血毒素等引起细胞溶解,导致上皮细胞屏障的破坏,引起肺部感染,同时有利于病原体侵入血流和在全身播散。此外,细胞因子、毒素作用引起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水肿发生,使颅内压力增高和脑血流阻断。 猪链球菌从伤口直接感染后,细菌在机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血源性感染,导致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此种情况与普通细菌所致败血症类似。

病理变化主要累及全身多个器官。败血症时全身脏器往往会出现充血或出血现象。部分表现为脑膜炎的病猪可见脑脊膜、淋巴结及肺发生充血。脑膜炎最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中性粒细胞的弥漫性浸润,脑脊膜和脉络丛的纤维蛋白渗出、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肺脏常呈实质性病变,包括纤维素出血性和间质纤维素性肺炎、纤维素性或化脓性支气管肺炎,肺泡出血,小叶间肺气肿以及纤维素化脓性胸膜炎。心脏损害包括纤维蛋白性化脓性心包炎、机械性心瓣膜心内膜炎、出血性心肌炎。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心肌发生点状或片状弥漫性出血或坏死、纤维蛋白化脓性液化。心包液中常含有嗜酸性粒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具有大量的纤维蛋白。

以上是猪感染链球菌后发病的机制,人感染猪链球菌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不是和猪一样,或者有什么差别,现在研究很少或缺如。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病的疾病表现

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为4小时~7天,在屠宰或处理病/死猪后1~2天内或进食病/死猪肉后2~3天,最长7天突起畏寒和发热,多为高热、伴全身不适、头痛、身痛。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出血点、淤点、淤斑如图1(A.B.C)。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很快出现休克。人感染猪链球菌后,视细菌侵入部位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分为四种类型[3-4]。

1、普通型。起病较急,畏寒、发热伴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身痛、肌肉酸痛、腹痛、腹泻,体温多在38℃ 以上,高则可达40℃ ,头昏、乏力明显,但患者无休克、昏迷和脑膜炎的表现。

2、脑膜炎型或脑膜脑炎型。该型为最常见临床类型。起病急,发热、畏寒、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重者可出现昏迷。患者常在发热后出现明显头痛,伴呕吐和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脑炎型患者常伴有听力障碍(30%左右或更高),多数为听力减退,少数患者可失听。部分患者可有周围性面瘫和复视。脑膜炎患者常伴口唇疱疹,部分患者发生化脓性关节炎,少数发生葡萄膜炎、眼内炎等。

3、休克型。患者起病很急,常发生于屠宰病/死猪且手部皮肤有破损的人,多在屠宰后1 天内发病,快者2~3小时,慢者13~16小时。表现为急起畏寒或寒颤、高热,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心慌、部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发冷、面色青灰、口唇发绀、头昏或意识改变、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少尿等休克表现(即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病情进展快,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衰等。部分患者肢体远端皮肤有出血点、淤点、淤斑,面部、四肢常见。该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个别经抢救成功者多留有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不全的表现。

4、混合型。同时具有脑膜炎型和休克型的表现。往往见于休克型经抢救治疗后休克改变,存活到1天以上,出现脑膜炎并同时伴有其它脏器损害的表现。

其它少见的感染类型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关节炎、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病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包括水、电解质、酸碱、能量平衡;补充维生素,给予新鲜血、血浆和白蛋白等支持治疗。高热时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毒血症状严重者,在足量、有效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可以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成人一般用地塞米松10~20mg/d,或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可以减轻毒血症,同时有一定抗炎、抗休克和提高重要脏器对缺氧的耐受程度。

休克型患者,在抗菌治疗的基础上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恰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详见第五章第十七节,感染性休克)。对于脑膜脑炎型患者应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尽早发现颅内高压,给于脱水治疗,减轻脑水肿及预防脑疝,可用20%的甘露醇1~2g/kg,隔4~6小时1次。对于此两型重症患者,应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2、病原治疗

猪链球菌对大多数的抗菌药物敏感,但不同地区的菌株敏感性有差异。临床疑诊时,一旦作了细菌培养就应经验选择有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随后再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调整。目前抗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主要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氯霉素、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定及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最好静脉给药,治疗脑膜炎时尤其应注意药物在脑脊液中是否能够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

普通型:青霉素1600万IU/d,分2-4次,或头孢噻肟钠4~6g/d,头孢三嗪4g/d,分2~3次/d,疗程10~14 天。

脑膜炎型、休克型和混合型:青霉素2000~2400万IU/d,头孢噻肟钠6g/d,头孢三嗪4g/d,分3~4次/天,疗程18~24 天。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掌握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资料,对防治有积极的作用,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有效的预防是不宰杀和食用病/死猪肉,对病/死猪应作焚烧后深埋处理,也是防止自然灾害后发生疫情最有效的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提倡在处理猪肉或猪肉加工过程中戴手套以预防猪链球菌感染,对疫点和疫区做好消毒工作,对猪舍和病家的地面、墙壁、门窗、门拉手等,可用含1% 有效氯的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喷洒或擦拭消毒对病/死猪家庭的环境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对猪链球菌病进行宣传教育,使生猪宰杀和加工人员认识到接触病、死猪的危害,并做好自身防护。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因此尚不能对人进行免疫预防。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