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牛养殖的书(养出精品牛 念好致富经)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原标题:养出精品牛 念好致富经

云南日报记者 邓清文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姚安县官屯镇连厂村委会陈家村一座依山而建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内,陈玺熟练地钻进牛棚,开始清理牛粪、拌料、添草。看着牛舍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他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选择回乡创业,除了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谈及回乡创业初衷,陈玺说。

2008年,陈玺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药业公司工作。通过不懈努力,他从基层工作人员一步步晋升为财务经理,不仅有可观的收入,也拥有了固定的住房和温馨的家庭。

“虽然工作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对家乡的眷念反而更深了,尤其是父母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让我更加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陈玺说,2020年6月,他毅然辞去公司财务工作,带着妻儿从昆明回到老家从事肉牛养殖。

“当初我决定回乡养牛时,亲朋好友不理解,父母也强烈反对。”陈玺说,许多人认为走出大山不易,在城市有一份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应该学会珍惜,而不是回乡当“牛倌”。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父母一直在养牛,在昆明时我也做过一番调研,觉得家乡发展养殖业条件不错,可以做做‘牛’文章。”陈玺说。

钱从哪来?如何养好?销售渠道在哪里?创业之初,陈玺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初真是困难重重,还得感谢相关部门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得知陈玺回乡创业,镇、村两级主动上门服务,为他出谋划策、纾困解难。在相关部门支持下,陈玺通过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20万元,再向亲戚借了一些,便开始了他的“牛事业”。

“最初我家只养了13头本地牛,畜圈也只修建了50平方米,每天起早贪黑地干,由于缺少技术,一年下来并没挣到钱。”陈玺说。在随后两年多的养殖过程中,他细心观察牛的生活习性、生长特点,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研学肉牛养殖相关书籍,摸索积累了许多养殖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饲养、配种、接产、保犊、防疫、治病的养牛方法。

“事业有了起色,也逐步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这给予了陈玺更强劲的动力和信心。3年来,他从技艺生疏的“门外汉”,到如今成为可以为牛看病、接生、繁育样样精通的“多面手”,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养殖达人”。

“这几年政府养殖配套政策越来越好,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问题。通过政府补贴,我家不仅扩建、翻新畜圈,建造了青贮池,还获得了‘金牛贷’,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陈玺说。如今,他的肉牛养殖场畜圈占地220平方米,青贮池有400立方米,现存栏肉牛32头。

要想牛儿长得壮,饲料是关键。“现在我养殖的肉牛喂的都是农作物秸秆,这既解决了畜牧饲料的问题,又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禁烧压力,变废为宝,真是一举多得。”陈玺说,在村里,村民们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每到收获季节,只要他们去帮忙,许多农户都愿意把水稻秆和玉米秆低价或免费让其回收利用,有效解决了草料问题。

“我家的牛主要供屠宰场和加工厂,从小牛到出栏,大概需要一年半时间。去年我家总共卖了8头牛,刨去成本,每头牛的利润大概有3000元。目前,一年赚10万元应该没有问题。”在官屯镇,陈玺小有名气。看到他牛养得不错,不少村民都慕名上门请教,陈玺也热心分享自己的经验。算起“养牛账”,谈着致富经,在陈玺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的农户也从过去的观望者变成了参与者,也纷纷走上了肉牛养殖致富路。

“乡村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实现我们的理想与抱负,也希望借此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活力与动能。”谈及下一步规划时,陈玺满怀憧憬地说,“除了想稳扎稳打扩大养殖规模外,我更希望能有更多和我一样的养牛户抱团发展,养出精品牛,带动本地肉牛产业发展,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来源:云南日报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