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邓州市黄牛养殖基地(邓州:新农村的“牛倌儿”让“牛经济”越做越大)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孙光旭 刘森林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是邓州市刘集镇豪兴养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朝薄最熟悉的一首歌,因为他家祖祖辈辈就没有停止过养牛。到他这一辈,有很多的同龄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但周朝薄依然选择回乡养牛,实实在在地做着新农村的“牛倌儿”,并引导群众加入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为梦想扎根农村养牛

周朝薄1978年出生,19岁那年外出打工。漂泊多年2007年返乡,拿出20万余元的积蓄,建棚舍,买黄牛,流转土地,2015年成立了豪兴养牛专业合作社。

记者走进豪兴养牛专业合作社,看到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悠然自得,或慢慢咀嚼饲料,或闭目养神,还时不时响起“哞哞”的叫声。

“忙碌又充实。”周朝薄这样形容自己现在的生活。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打开牛舍,推来料草,从母牛棚舍到小牛房间,依次喂下来,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然后,他吃过早饭,到镇上或城里去,或买卖黄牛,或运送饲料等;一直忙碌到晚上,周朝薄再次和工人一起,把80头黄牛喂一遍。这成了周朝薄这几年来的常规生活。

眼下接近年关,周朝薄不断接到外地的亲戚朋友打来订购牛肉的电话。据了解,因为豪兴合作社里养殖的黄牛没有添加增肥饲料,而是用庄稼杆、牧草及蔬菜混合喂养,生产出的牛肉肉质鲜嫩醇香,品质极好。每到销售旺季,牛肉供不应求,需要提前电话订购。

在合作社的牛棚旁堆放着一堆萝卜、白菜。周朝薄说,今年秋季,家乡的蔬菜滞销,价格便宜,他有意收购乡亲们的萝卜白菜,掺到草料里喂牛。这样,既解决了乡亲们的卖菜难题,也保证了牛肉的质量。

今年60岁的周国显是周朝薄的邻居,现在也成了拥有50多头牛的“老牛倌儿。”据了解,周朝薄所在的自然村里,有5户养牛专业户,他们的养殖规模从7头到10余头不等。

“能够带动附近乡亲们一起养牛致富我很高兴。合作社现在已经形成一条龙服务,规模逐渐扩大。从种植牧草到喂牛再到宰牛出售,已经形成集体和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周朝薄信心满满地说,现在,豪兴合作社已经覆盖附近刘集镇的钱集村、曾家村和孙庄寺村等,每年循环出栏肥牛100余头,每头可赚5000元左右。

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和周朝薄同样规模化养牛的,还有该镇孙庄寺村村民孙长兵。

孙长兵告诉记者,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村里的大半人家都会养一到两头牛,等到农忙的时候干农活、拉粪肥、拉庄稼和耕田,每年母牛也能生一头牛犊,等牛犊长大了再卖掉,也是当时农村住家户的一种经济来源。每到夏秋两季的时候,还需要赶黄牛到沟渠野草地里放养。冬春两季,让牛每天吃秋天储存下来的玉米秸秆,牛吃的草还需要人工去铡草。

“那个时候‘养牛耕田,喂猪过年,养鸡换个零花钱’是家庭的传统副业。现在条件好了,村里几乎没有这样养牛的了,用牛拉庄稼耕田的景象也成了历史!”孙长兵笑道,2015年,他加入豪兴养牛专业合作社,跟着周朝薄一起养牛,从开始的3头牛发展到现在的20多头。

“我跟着朝薄一起学习,效益不错。整个养殖过程遇到问题,朝薄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大家伙愿意跟着他一起发家致富。”钱集村夏营组养殖户夏保庆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的50多头牛是从加入合作社开始发展起来的,从牛犊生产、牛配种到牛防疫及销售等一系列的“牛”事儿,全是大家伙商量着,由周朝薄统一指挥,集体行动。

“为提高农民的科学养牛水平,我们多次联系市畜牧局,为养牛合作社成员开展技术知识培训,并组织防疫员定期深入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该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谈起下一步打算,周朝薄告诉记者,现在入社的社员还在继续增加,他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现代规模化养殖,打造出自己的养牛品牌。明年,除了继续扩大规模养殖之外,他还想利用牛粪养蚯蚓,利用蚯蚓养殖柴鸡,既降低养殖成本,又形成一个循环型的产业链,还能保证环境不受污染,让“牛经济”越做越大,让更多村民从事肉牛养殖,共同致富。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