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云南小耳朵猪养殖基地(滇南小耳猪)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滇南小耳猪(Diannan Small-ear pig)俗名冬瓜猪、小耳朵猪、小山猪、动腊猪、爱尼猪。1959 年由中国科学院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畜牧资源调查组首次到勐腊考察,并将生长在勐腊的地方优良猪种,暂定为勐腊猪。1976年《中国猪种》收录了这一地方品种并正式将勐腊猪定名为滇南小耳猪。

中心产区及分布

滇南小耳猪属华南型地方猪种,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及红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玉溪地区的部分县镇。中心产区为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境内的傣、哈尼、布朗、瑶、拉祜等民族村寨。

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高温多湿地区,在海拔500~2000m的地区皆能正常生长繁殖。

产自然生态条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北纬21°09′~22°36′、东经100°80′~101°50′,地处云南省南端,东南接老挝,西邻缅甸,境内80%的地区位于海拔800~2500m之间,山区面积占整个地区的95.1%,其中自然保护区占地2064.6km²。

属典型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是世界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是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平均气温18.6~21.9℃,无霜期330天。年降水量1 200~1700mm,四季不分明,仅有两个季节,即雨季(5~10月份)和干季(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相对湿度81%~85%。长夏无冬,干湿分明,兼有大陆气候和海洋气候的优点而无其缺点,日温差大、年温差小、静风少寒。

澜沧江是西双版纳主要的河流。境内独特的气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保障水源、光照条件充足的地区每年可种三季水稻、玉米可常年种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甘蔗、茶叶、热带水果。全州现有草山、草坡200多万亩,畜牧业生产条件良好。

品种形成

西双版纳世世代代居住着傣、哈尼、布朗、拉祜、基诺、瑶、佤等13个民族,这些山地民族驯化了本地野猪。当地群众历来就有养猪并选留公、母猪的习惯,由于当地群众无专门饲养公猪的习惯,多用母猪自产的小公猪自由交配,长期近亲繁殖、选育,形成了滇南小耳猪。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存在一些差异,选种标准各不相同,形成了大、中、小三种不同的类群。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云南省畜牧局2006年调查,滇南小耳猪存栏约9万头,其中母猪7800余头、公猪约200头。滇南小耳猪1986年存栏约20余万头,1991年存栏约16万头,近20年来养殖总量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外来良种猪的大范围饲养及农户生产、生活需求发生变化,以及在城镇和交通沿线推广猪杂交改良,目前仅在边远的少数民族村寨有饲养。

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滇南小耳猪有“老鼠头、冬瓜身、骡子臀、麂子蹄”之称。皮薄毛稀,被毛黑色,少数有六白特征(头、尾尖、四肢),公猪鬃毛直立。体型紧凑匀称,体质结实,骨骼较细。头小清秀,额部皱纹较少,嘴筒略长,耳小、直立。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腿肌丰满,臂部丰圆。四肢直立、细小,蹄小、坚实。尾长27cm,尾根粗,尾尖扁,尾尖毛呈扇形,部分有白毛。肋骨13~14对。母猪有5对乳头。

滇南小耳猪

公猪

滇南小耳猪

母猪

2.体重和体尺

2007年11月1—19日由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畜牧兽医站组成3个调查小组,分别在景哈乡、勐遮乡、尚勇镇选择农户正常饲养条件下的成年滇南小耳猪,进行体尺和体重测量,结果见表1。

滇南小耳猪

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滇南小耳猪野外放牧时,母猪常常与野猪交配,在野外产仔。少数民族养猪户没有饲养成年公猪的习惯,都在母猪产仔后留一头小公猪配种,其余小猪于1月龄去势,待母猪怀孕后,留下的小公猪也去势,小母猪多在5~6月龄配种怀孕。各村寨的猪群长期存在着亲子、同胞等形式不同的近交。滇南小耳猪性成熟较早,公猪3月龄、母猪4月龄即可配种受胎。初产母猪窝产仔数8头、窝产活仔数7.3头,经产母猪窝产仔数9头左右。

据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04年对景洪市畜牧兽医站猪场40头母猪的测定,初产母猪窝产仔数(8.48±0.30)头,初生窝重(5.39±0.21)kg,20日龄窝重(17.41±0.56)kg,断奶仔猪数(7.21±0.26)头,断奶窝重(49.22±1.78)kg;经产母猪窝产仔数(9.41±0.36)头,初生窝重(5.28±0.25)kg,20日龄窝重(22.14±0.70)kg,断奶仔猪数(7.45±0.20)头和断奶窝重(65.75±2.04)kg。

在农村饲养条件下,母猪分娩时可自行到山上筑窝产仔。

2. 育肥性能

1994 年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在西双版纳州种猪场进行了30头滇南小耳猪的肥育试验,始重(8.79±1.51)kg,肥育(150.60±13.78)天,末重(60.63±1.43)kg,肥育期日增重344g,料重比3.85;屠宰了23头,宰前活重(64.38±2.06)kg,屠宰率71.11%±1.94%,瘦肉率39.67%±2.48%。

2006年11月1—19日由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畜牧兽医站组成3个调查小组,从进行体尺测量的滇南小耳猪群中,选择年龄2岁以上的公、母猪各10头进行屠宰性能测定,肋骨13.7对,见表2。

滇南小耳猪

2008年10月广州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对景洪市畜牧兽医站送测的滇南小耳猪肥猪17头、体重(62.51±2.78)kg的背最长肌肉样进行检测,含水分71.75%±0.29%,干物质28.25%±0.13%,粗蛋白19.02%±0.71%,粗脂肪8.33%±0.12%,粗灰分0.88%±0.01%。

饲养管理

滇南小耳猪原产区历史上交通闭塞,与内地交往较少,各民族养猪多自繁自养,本地猪在自然封闭的环境中很少串换。山区以放牧饲养为主,多采用“先吊架子,后集中催肥”的方式养猪,猪群终年放牧,昼出夜归,夜间栖息于屋檐和竹楼下,傍晚补饲一次,饲料以米糠、野芭蕉秆为主。催肥上市前补给少量的玉米、稻谷、碎米。肥猪饲养期1~1.5年、体重达35~40kg。坝区饲料条件较好,断奶后1年左右体重达60kg左右,大型猪可达80kg左右,育肥期日增重220g。


滇南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群体

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和保护区保护。自1980年起西双版纳州种猪场一直承担着滇南小耳猪的保种工作。西双版纳州自筹资金在州内西定、布朗山、象明三个乡建立保种区,开展了滇南小耳猪生态养殖示范项目,为进行滇南小耳猪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基础。滇南小耳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980年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与西双版纳州种猪场开展了滇南小耳猪选育和杂交利用研究,1982年起先后用巴克夏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杂交,二元杂交的长×小、杜×小和巴×小组合增重快、耗料少,且胴体品质改善,瘦肉率提高,尤以三元杂交的杜长小和汉长小,7 月龄体重达80kg,瘦肉率52.23%以上,基本上达到商品瘦肉猪的要求。

品种评价

滇南小耳猪适应高温高湿的生态环境,耐粗饲、抗逆性强,早熟易肥、皮薄骨细、后腿丰圆、肉质细嫩,具有作为生物医学模型动物的基本条件,是选育实验动物的理想素材。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同时筛选适应市场的杂交组合,生产优质猪肉。


关注我,每天更新“猪知识”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