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马口养殖(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前言

马口鱼(学名:Opsariichthys bidens),俗称花杈鱼、马口、宽口等,属于鲤形目、鲤科、马口鱼属。这种鱼类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其肉质鲜嫩,味道美味,富含高营养价值,因此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销售良好。

近年来马口鱼逐渐成为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优质水产品之一,并且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保护的工作受到了重视。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在过去的十年中,马口鱼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亮点和地方水产品的代表之一,同时对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而马口鱼在人工繁育和养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许多地方已经实现了马口鱼的规模化人工繁育,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些举措解决了限制马口鱼人工养殖发展的苗种瓶颈问题。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一、马口鱼的生物学特性

马口鱼体型呈侧扁状,吻部钝圆,口裂宽大,下颌略向前倾斜并突出,前端形成显著的隆起,与上颌相接触。另外两侧口部有凹陷,与上颌的突起相吻合,呈马嘴状。眼睛较小且位于体的侧上位置。下咽齿的顶部呈钩状。鳃耙短小且稀疏排列,侧线完整。

马口鱼背鳍的起点位于体长的中点,腹鳍的起点与背鳍的起点相对应,肛门位于臀鳍之前。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臀鳍鳍条明显延长,尤其是雄性鱼,这一特征可以用来区分雌雄鱼。马口鱼的鳔呈两室结构,腹膜呈银白色。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在体色方面,马口鱼背部呈灰黑色,腹部为银白色,眼睛上缘为橙黄色,体侧具有纵列条纹。在繁殖期,雄性鱼体侧的条纹会显得特别鲜艳,臀鳍呈淡红色。头部、胸鳍和臀鳍上具有明显的珠星状斑点,其他各鳍呈灰白色,边缘呈橙黄色。

马口鱼通常喜欢群集活动,主要分布在水体的上层,常见于溪流中。它属于偏肉食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为食,也摄食水生昆虫,在人工养殖环境中也可以摄食配合饲料。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一般马口鱼在寒冷地区性成熟年龄约为3年,而在温暖地区则在1年龄即可性成熟。雌性马口鱼每次怀卵量大约在5000到8000颗之间,产卵期一般在6月到8月之间,但温暖地区的产卵期要明显早于寒冷地区。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二、马口鱼的人工养殖与繁殖

1.亲鱼培育

为了马口鱼的亲鱼培育,池塘的面积适宜在2亩到5亩之间,水深应在1.5米到2米之间。池塘底部需要平坦,且淤泥层厚度不应超过10厘米。接着将稳定的优质水源应供应到池塘,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在将亲鱼引入池塘前的10天,可以采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清塘消毒。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在进行亲鱼的培育时,应选择体质健壮、体色光亮、无病无伤、鳍条和鳞片完好、活力强的个体。亲鱼的年龄要求至少为2龄以上,雄鱼的体重应在50克以上,雌鱼的体重应在30克以上,雌雄亲鱼的数量比例为1:1到2:1。

马口鱼亲鱼的放养密度应在每亩10000尾到15000尾之间。除了马口鱼亲鱼外,还可以考虑同时放养鲢、鳙鱼,每亩放养规格为50克到150克的鲢、鳙鱼50尾到70尾,有助于维护水质的净化。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饲养时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40%到45%),同时可以投喂小鱼、小虾、黄粉虫等新鲜活饵料。每天分上午和下午各投喂一次,人工配合饲料的日投饲率在1%到5%之间,而新鲜活饵料的日投饲率则为1%到2%之间。饲养量可以根据马口鱼亲鱼的实际摄食情况进行调整。

每天早、中、晚要巡视池塘,关注马口鱼亲鱼的进食、游动以及水质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池塘日志,记录水温、溶解氧、饲料投喂量、鱼类活动情况、水质颜色以及进食情况等。定期进行马口鱼亲鱼的捕捞,检查其健康状况和性腺发育情况。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2.人工催产

在进行马口鱼的繁殖时,最好将催产池设置在室内,如果在室外则需要有遮阳布或遮荫,以避免直射阳光。

催产池可以选择圆形或长方形的水泥池或玻璃钢池,面积应在5平方米到20平方米之间,池深为1米,水深为0.5米到0.8米。在池中设置微孔增氧管,以提供水体的氧气。在引入亲鱼到催产池之前,应进行彻底的消毒。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用于催产的成熟马口鱼亲鱼应具备以下特点:雌性亲鱼腹部隆起、柔软且有弹性感,生殖孔呈红色;雄性亲鱼表现出明显的婚姻色,个体较大,轻压腹部会有少量精液流出,精液会在水中快速散开,而马口鱼雌雄亲鱼的配比应为4∶1。

在催产药物上,可以选择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 A2)等。单一一种催产药物的效果可能不佳,建议采用两种或三种催产剂混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两种催产剂混合使用时,每千克雌鱼注射剂量为:DOM 3毫克 + LH-RH A2 5微克。三种催产剂混合使用时,每千克雌鱼注射剂量为:HCG 700国际单位到1000国际单位 + DOM 3毫克 + LH-RH A2 3微克到4微克,雄鱼的剂量为雌鱼剂量的50%。

催产药物可以使用0.7%的生理盐水进行配制,每尾亲鱼的注射药液量为2毫升到3毫升。注射一次,注射位置为胸鳍基部。注射催产剂后,雌雄亲鱼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催产池中。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待催产药物注射后的14小时,每隔1小时到2小时从催产池中取出亲鱼进行检查。检查方法是轻轻挤压雌鱼腹部,若发现卵能够顺利流出,则可进行人工授精。然后再将雌鱼卵和雄鱼精液一同挤入干净光滑的容器中,用干燥的羽毛充分搅拌,使精液与卵充分混合,随后加入过滤后的池水搅拌1分钟到2分钟。

孵化马口鱼时,常用的有两种孵化方式:一种是将受精卵直接放置在筛绢框上进行孵化,筛绢框用长方形铁筋框固定,每个框可以布置20000粒到25000粒的受精卵。布卵的筛绢框放入孵化池中,每平方米池面积放置一个筛绢框。在孵化期间,保持水深为45厘米到50厘米,使池水微微流动,并配备微孔增氧管。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另一种方式是进行脱粘孵化,孵化工具可以选择瓶式孵化器、锥形孵化器、孵化缸等,放卵密度为300粒/L到500粒/L。孵化过程中保持微弱水流,确保水量能够使鱼卵翻动但不溢出孵化器。溶解氧浓度应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孵化水温应在24°C到26°C之间,从受精卵孵化到仔鱼破卵出膜的时间大约为40小时到50小时。

新孵化出的马口鱼仔鱼带有卵黄囊,靠卵黄囊作为营养源,因此不需要投喂饲料。大约在3天左右,马口鱼仔鱼能够自由游动时,可以将其转移到鱼苗培育池中进行养育。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3.鱼苗培育

在养殖马口鱼苗时,可以使用室外土池。池塘的面积适宜在1亩到5亩之间,池深应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厚度不应超过20厘米,同时池底需要平坦且无渗水问题。在放入马口鱼苗前的10天,可以使用茶粕等药物进行清塘消毒,以消除杂鱼、有害昆虫等敌害生物。

消毒后的3天内,池塘注入0.6米到0.8米深的水,每亩施加4千克的生物有机肥或200千克到300千克的腐熟发酵粪肥,以培养浮游动物,作为鱼苗的饵料。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每亩放养20万尾到30万尾具有游动能力的鱼苗。在放入池塘之前,可以用熟蛋黄开口。每10万尾鱼苗投喂1个熟鸡蛋黄,将熟鸡蛋黄碾压成泥状,加水搅拌成蛋黄浆,经过双层纱布过滤后进行投喂。鱼苗的放养宜在晴天进行,若有风天气,则应在上风口进行放养。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从鱼苗入池的第二天开始,可以全池均匀地泼洒豆浆,最好使用机械喷洒器。每天每亩使用3千克到5千克的干黄豆,将黄豆用水浸泡后磨成浆,分早、中、晚3次进行泼洒。一般在饲养7天到10天后,可以开始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均匀地撒喂在整个池塘中。

当马口鱼苗成长到体长2厘米到3厘米的乌仔或夏花鱼种时,可以适时将其出池,进入鱼种培育阶段。如果需要进行长途运输,应在出池前停食1天,并经过拉网锻炼,以增强鱼种的体质。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结论

近年来马口鱼的养殖和繁育取得显著成果,不仅解决了人工养殖的技术难题,还成功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养殖方面,从催产池的设置与准备、成熟亲鱼的选择与配组、催产剂的注射,到产卵授精和孵化的过程,都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策略,确保了马口鱼繁殖的高效性和质量。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马口鱼的养殖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量,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科研机构和养殖者还将继续合作,探索更加可持续的养殖方式,以减少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多的关注将放在保护和利用马口鱼的种质资源上,以确保其种群的多样性和遗传稳定性。同时通过更广泛的科普宣传,可以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马口鱼的认知度,推动其作为高品质水产品的地位,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参考文献

[1] 南方马口鱼人工繁育技术[J]. 张胜金戈;文志安;段鹏翔;刘小燕.海洋与渔业,2017(11)

[2] 南方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规范措施分析[J]. 张胜金戈;段鹏翔;刘小燕;文志安;王荣华.渔业致富指南,2017(22)

[3] 马口鱼的人工繁育技术试验总结[J]. 张君.河南水产,2015(04)

[4] 马口鱼人工养殖关键技术探讨[J]. 郑善坚;于瑾;翁旭东.科学养鱼,2021(12)

[5] 基于微咸水温棚池塘的马口鱼养殖试验[J]. 姚高华;黄元飞;周凡;陈小明;齐明;吴洪喜;丁雪燕.水产养殖,2022(01)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