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cctv7泥鳅养殖技术(解锁泥鳅繁育“密码”,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徐亮,真牛)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13年前,大学毕业的他带着专业技术和满腔激情投入到创业养殖中。

经过十余年的摸爬滚打,他根据市场的风向标,屡屡攻克泥鳅繁育养殖的重大技术性难关,做成了行业翘楚,带动周边养殖户高效养殖的同时,也将技术倾囊相授,将杂交泥鳅养殖做成一个村乃至一个镇的标杆。

他叫徐亮,今年被评为内江市优秀乡村振兴人才——

视频加载中...

数年攻关,研究出杂交泥鳅

2月16日,有淡淡的阳光。隆昌市龙市镇崇佛村8组,一片占地200余亩的水产养殖基地旁,徐亮利索地往池塘里撒着饲料。一片哗啦啦的水声,密密麻麻的泥鳅浮出水面,争抢着食物。

解锁泥鳅繁育“密码”,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徐亮,真牛!

喂食

仔细一瞧,这泥鳅胖乎乎的,个头比一般的本地泥鳅大得多,且不怕人,用手就能摸得着。“这是新品种,有它的特性……”徐亮指着一条肚子鼓鼓的泥鳅说,“这条泥鳅即将产卵。”

4年前,记者就曾在这片水塘边采访过徐亮,那时的他正处在创业的上升期,从事泥鳅、龙虾、罗氏沼虾等水产的繁育和养殖,技术不如现在完善,市场还没能全面打开。能够坚守至今,源于他一次次的技术攻关。

自2009年创业开始,徐亮就历经了缺乏资金、打不开市场等难关,甚至,曾经的一场大水,让他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不得不借钱重头开始。

2014年,徐亮的养殖基地迎来转折点,他专门到广东学习新品种的繁育技术,并引进1000公斤台湾泥鳅。这种泥鳅在生长速度、抗病方面优于本地品种,但自然受孕率低,孵化是一个问题。为此,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潜心研究,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攻克难关,采用人工授精的办法,成功繁育出一批泥鳅苗。

纯种的台湾泥鳅虽然产量高,养殖周期短,在市场上却竞争不过本地泥鳅,市场行情变化大。

怎么办?自2016年开始,徐亮和四川省水产研究所以及四川农业大学开始了高层次的合作研究,进行泥鳅苗的全人工孵化繁育,挑选优质种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本地青鳅、台湾泥鳅不断地“返交”“回交”,成功研究出泥鳅新品种——杂交泥鳅。这一技术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获得了资格认证书。

杂交泥鳅具备了本地泥鳅口感有嚼劲的特点,同时成熟期仅需4-6个月,亩产达750公斤,且市场行情好,价格平稳,受到经销商和养殖户的欢迎。

解锁泥鳅繁育“密码”,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徐亮,真牛!

售卖泥鳅

为保证自己的泥鳅苗兼具这些优点,徐亮没少下功夫。

除了对养殖密度、水温等条件和因素的控制外,研究如何让泥鳅保卵也是他攻克的技术性难题之一。

“养殖泥鳅,6-9月是空窗期,因为此前气温升高,泥鳅已将卵产完了,这个时期就没有卵可产了,但依旧有市场需求。”如何打破自然规律,让泥鳅在这个时期依然可以怀卵呢?徐亮一直在寻求破解之道。

2019年7月,徐亮去一农户家收泥鳅时发现该农户的泥鳅竟然还怀着卵!仔细研究后,他得出结论,进行温度调控是关键因素。

回到基地,徐亮立即着手改造养殖池塘,把池塘加高到2米多,等到气温高时,他就往塘里注水,这样就能保证水底的温度保持在不让泥鳅自然产卵的程度。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往池塘里添加益生菌、维生素,净化池塘水质等方法,成功让泥鳅保卵,错峰上市。

2020年,徐亮的基地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解锁泥鳅繁育“密码”,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徐亮,真牛!

展示成果

赢得市场,养殖经验走向全国

采访中,徐亮的电话不时响起,有客户要买泥鳅苗。他提上桶,来到了池塘边打捞。

没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徐亮的生意一直这么好,很多经销商甚至驱车3个多小时,从外地赶过来,排队买他的泥鳅苗。

“他的种泥鳅怀卵量多,苗子的成活率高,抗病性强。”养殖户古玉芬说,基本上要提前预订才能买到,有的甚至提前一天过来等着买。

解锁泥鳅繁育“密码”,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徐亮,真牛!

入塘打捞

十余年苦心经营,徐亮的基地面积从创建之初的30亩扩大到现在的200余亩,带动了四川范围内的泥鳅、罗氏沼虾养殖,辐射的养殖面积从100亩左右增加至1500亩有余,分布于成都、乐山、宜宾、自贡等地,并将业务扩展至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湖北、陕西等省。基地在泥鳅繁育方面能完成年产水花10亿尾以上,年产泥鳅规格苗5000万尾的产量,年产小龙虾苗2500公斤左右,成品鳅产量达到10万公斤左右,成品虾达到1万公斤左右。

解锁泥鳅繁育“密码”,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徐亮,真牛!

抢食

这和徐亮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分不开。

自2016年开始,徐亮便参与了四川省“十三五”育种攻关项目关于泥鳅繁育方面的研发工作,一边研发生产,一边实践总结,他的繁育关键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泥鳅苗的繁育工作中,科学有效地提高了泥鳅的孵化率、受精率及苗种的成活率,降低了泥鳅苗的生产成本,使养殖户的利益最大化。

2021年5月,徐亮和他的创业经历登上央视《致富经》栏目,他的养殖经验也由此走向全国。

技术带动,造福一方人民

产业走上正轨,年产值上千万,徐亮依然勤勤恳恳,巡塘、喂食、繁育等活都亲力亲为。

解锁泥鳅繁育“密码”,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徐亮,真牛!

亲力亲为

在养殖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徐亮不断探索和研究,稻鳅、稻虾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强大的带动作用。

双凤镇庵堂村,原是一个贫困村。这里曾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2019年,徐亮与该村开展稻渔帮扶合作,以成本价提供给庵堂村苗种,并帮他们采购厂价原材料及药品。

在养殖过程中,徐亮定期到庵堂村义务开展技术指导及解决泥鳅疾病,无偿传授他们养殖技术,帮他们销售成品鳅和成品虾,助力农户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亩均增产水产品50公斤左右。和常规种稻收益相比,实现每亩增收1500元左右,有效帮助农民提高了土地附加值,增加其收入。

徐亮的汇丰水产养殖合作社,同样为当地村民带来利好。合作社优先聘请当地农民到基地务工,目前已有近百人到基地工作过,务工农民年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

解锁泥鳅繁育“密码”,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徐亮,真牛!

现场售卖

在技术支持上,徐亮倾囊相授。他是“四川科技扶贫在线”的在线专家,针对信息员代农户提出的养殖疑问,他会及时答疑解惑;在线解决不了的,他还会实地指导。

“爱管‘闲事’。”说到技术指导,徐亮的妻子兰丽忍不住“吐槽”。曾有养殖户半夜打电话来找他咨询养殖的事,他不厌其烦地电话指挥,甚至开车去指导,帮助养殖户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

“技术过硬,心肠够软,和他合作很放心很愉快。”经销商邓兵竖起大拇指称赞,“有他,是我们泥鳅养殖业的福,也是这一方百姓的福!”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