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农广天地黑豚养殖视频(土猪为啥好吃?种源优势亟待保护利用)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9|点击次数: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地方猪种是我国家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新品种、保护家畜遗传多样性、促进我国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近年来,我国在地方猪种保护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


土猪为啥好吃?种源优势亟待保护利用


01摸清地方猪种资源家底 多角度揭示其优质特性


我国是世界第一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对猪驯化、饲养最早的国家,地方猪种经过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选育,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地方猪种过去是我国商品猪生产的当家品种,更是未来生猪生产和育种的宝贵素材。


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显示,我国地方猪种不仅品质特性各异,而且与外种相比,普遍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鲜美等特性,有的品种资源还具有耐近交等特异性状和医学价值。这些资源禀赋是我国生猪产业自主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


摸清资源家底是保护利用的前提。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以来,已经基本摸清了我国地方猪种分布、数量和保护利用的状况,掌握了大量地方猪种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对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按照“分级管理、重点保护”的原则,编制了地方猪种的保种方案。将83个地方猪品种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21年版),并制订了针对性较强的保种方案。并根据每个品种的特点,设定了保种目标,规定了保种有效群体的数量要求,明确了保护技术路径和实用方法,进一步规范了保种工作;近年来,各省(区、市)也相继公布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制订了相应的保种方案。


据悉,在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业已启动。农业农村部相关人士表示,我国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目前面上普查工作已经完成。本次面上普查,采用进村入户的方式,应查尽查,共调查行政村60多万个,实现了区域全覆盖,一批新资源的发掘和老品种的重新发现格外引起关注。


“这次普查找到了第二次调查认定和《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中的所有地方猪品种,并重新找回了第二次调查未发现的北港猪和项城猪,发掘了豫西黑猪和红灯笼猪2个新资源,进一步摸清了我国地方猪资源家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表示。


据专家介绍,本次普查从遗传资源概况、体型外貌、屠宰性能、繁殖性能等方面,每个品种平均采集调查测定360多个参数,多角度揭示了地方猪品种的优质特性。截至2023年5月底,普查第二阶段系统调查和性能测定任务已全部完成,共调查测定猪154个品种(类群),实现了品种全覆盖,摸清了品种好不好、究竟好在哪,为进一步加强优良基因保纯、商品化生产和优质猪肉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猪肉的风味口感主要来自于肌间脂肪和肌红蛋白两大指标含量。“通过这次全面系统的普查测定,发现我国地方猪品种肌间脂肪含量高,尤其是莱芜猪高达10%,揭示了众多地方品种猪肉好吃的秘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瑶生表示。


土猪为啥好吃?种源优势亟待保护利用


又如荣昌猪,鬃毛洁白,仅两眼四周和头部有少量黑斑,其体貌特征世界独一无二,适应性强,肉质优良,是“中国三大、世界八大”优良地方猪种,肌间脂肪含量也在4%以上,高于外来猪种1倍左右,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据了解,目前以荣昌猪开发成功的“荣牧猪肉”产品同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认证”,“荣昌猪”的品牌价值达25.09亿元,成为全国优良地方猪种保护利用方面的佼佼者。


长期以来由于消费市场对猪瘦肉的追求,地方猪种因瘦肉率低、养殖效率差往往被市场所忽略,其种群数量一度呈现下降趋势,个别品种甚至陷入灭绝或濒危状态。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全国85%左右的地方猪种群体数量下降,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濒临灭绝,8个地方猪种已经灭绝。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相继启动实施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畜禽良种工程、种业振兴行动等项目,国家先后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地方种猪保种场和保护区建设,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原产地活体保种为主、基因库遗传物质保存为辅的地方猪种保护体系,抢救了五指山猪等濒危品种,保存了梅山猪、二花脸猪、东北民猪等大量珍贵的地方猪种。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地方猪品种83个(尚未包括最新发现的北港猪和项城猪),其中国家级保护品种42个,省级保护品种39个;同时建立了62个国家级地方猪保种场、保护区以及1个基因库(家畜)。1999年以来,以我国地方猪种和引进品种为育种素材,共培育了16个新品种和14个配套系,有效满足了我国特色猪肉产业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杜洛克、长白猪和大约克夏是当今世界上养殖的三个主流的瘦肉型猪品种,具有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等优点。根据本国市场需求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陈瑶生表示,近年来通过对“杜长大”的本土化选育,我国已经建立起自主的瘦肉型生猪种源保障体系,保障了我国90%的生猪种源供给。


据悉,自2009年我国启动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我国先后遴选了105家(现为89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组建了国家种猪育种核心群,种猪谱系档案、性能测定体系和遗传评估系统得到规范,目前生猪育种进展明显加快,种猪质量不断提高。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生猪核心育种场猪群平均100公斤日龄、100公斤背膘厚以及总产仔数与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开始相比,生产性能得到优化,养殖效益明显改善。


在猪种综合性能测定和育种方面,目前我国基本能够跟踪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并在自主创新上加以突破,一大批先进的基础研究、遗传测定、基因编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应用,基本满足了我国种猪选育的技术需求。如在基因组选择方面,2017年以来,全国畜牧总站牵头联合7家单位建立了猪基因组选择平台,开启了我国国家层面的猪基因组选择计划。国内相关团队在基因组遗传评估方面也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等的育种值估计方法。总体而言,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育种积极性,也使育种技术和育种工作更加科学。


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良种自给能力持续增强,生猪遗传改良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种猪基本可以做到自给,生猪“金字塔”繁育体系中,90%的曾祖代(GGP)和祖代(GP)种猪更新都是靠自主选育。近5年,我国平均每年进口种猪1万头左右,占我国每年15万头核心育种群(曾祖代)种猪更新比例不到10%,猪种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


02地方猪种特色化开发利用势头良好

优质猪肉产量占比不断提升


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猪专业组组长潘玉春介绍,我国现有地方猪种虽然品质好、风味佳,但普遍存在吃得多、长得慢、瘦肉率低、养殖效益差等不足。近年来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通过本土品种和引进品种结合,选育成功了山下长黑猪、天府黑猪、乡下黑猪等优质新品种,既适应了消费升级的需求,又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


事实上,多年来我国以地方猪种为主要育种素材,已经成功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配套系),这些新品种(配套系)在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和猪肉产品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分布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太湖猪是世界上产仔量最多的一个猪种,曾创下了一窝产仔42头的世界纪录,同时还具有耐粗饲、性情温驯、肉质鲜美、杂种优势明显等特性,既是提高世界猪种繁殖力和改善肉质的宝贵遗传资源,又是经济杂交和合成配套体系的优良母本,享有国宝之誉,受到了国内外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引进太湖猪开展遗传杂交研究。


近年来,我国以太湖猪为母本开发的“苏太猪”已经实现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一体化流通,其生产的猪肉产品成功注册“苏太”商标,“苏太”品牌猪肉已经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并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重点名牌、知名品牌等,在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多次获得“农产品畅销奖”。


作为太湖六白猪的主产地安徽省太湖县,目前已建起了全国唯一的太湖六白猪保种场,安徽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承担着太湖六白猪的保种、扩繁任务,其建在深山里的微生态养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目前其产品已通过了有机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太湖六白猪”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特别是以太湖六白猪改良繁育的“程岭黑山猪”,拥有与生俱来的贵族基因,又养深山、经四季、食粗粮、饮山泉,独特的养殖模式造就了猪肉的高端品质,受到广大商家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多次被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农广天地》栏目跟踪采访报道,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主办的“全国优质品牌猪肉大赛”上荣获健康猪肉奖。


土猪为啥好吃?种源优势亟待保护利用


陆川猪是来自广西的地方优良猪种,除具有其他地方品种的优点外,还具有体格紧凑、早熟易养、皮薄骨细、肉质鲜嫩、味道醇香等特性,是烧烤卤腊系列食品加工的上好原料,近年来以陆川猪为母本开发的龙宝猪、壮乡黑猪、壹号土猪等已成为地方生猪生产的主要品种,其深加工产品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中国优质农产品、广西知名品牌,经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课题组评估陆川猪品牌价值达到18.61亿元,总产值达30多亿元。


土猪为啥好吃?种源优势亟待保护利用


莱芜猪是我国华北型优良地方猪种,具有5000多年的饲养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肉质好、繁殖力高、抗逆性强等特性而著称,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被原农业部授予”金猪杯”奖,取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近年来,为提高商品瘦肉猪生产水平,以莱芜猪、鲁莱黑猪合成系为基础母本已经先后培育成功鲁农Ⅰ号猪和欧得莱猪两个瘦肉型猪配套系,有效地促进了商品生产,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莱芜猪的保护利用水平。


同时,为充分发挥莱芜猪种质特性和肉质优势,“莱芜黑猪”等特色品牌优质肉猪的产业化生态养殖也走上快车道。目前,“莱芜黑猪”已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莱黑”牌猪肉已成功注册产品商标,集研究、生产、繁育、加工、营销、物流于一体的产业化开发体系已经建立,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


在最近召开的行业会议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组长刘剑锋表示,地方猪种特色化开发利用势头良好,不断满足人们对优质特色畜产品的需求。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地方猪种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强,优质猪肉产量占比不断提升,在市场的拉动下,不少地方开展了地方品种的纯种繁育和优质猪肉生产,涌现出了诸如壹号土猪、精气神、巴民一号、荣牧猪肉、程岭黑山猪、青峪黑豚、湘村黑猪等一大批区域性和全国性知名品牌;同时,沙子岭猪、金华猪、淮猪等众多地方猪种的产业化发展正在不断推进。


03以市场为导向 坚持保用结合、以用促保


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必须在我国畜收业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紧跟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专家建议,要坚持立足国内、自主创新、提质保供的发展战略,聚焦生猪种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进一步推进地方品种产业化开发,坚持保用结合、以用促保,深挖猪种资源优异特性,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持续推进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多年来,虽然我国的地方猪种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如育繁推体系上下游脱节,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企业自主参与不积极,缺少如PIC的大型高水平种业龙头企业,导致育成品种在实际生产中转化推广受阻。


同时,地方猪种普遍存在生长缓慢、屠宰率偏低、背膘较厚、瘦肉率低等缺陷,需要选育或杂交利用,而目前更多的重视杂交,对选育重视不够,遗传的稳定性、产品的一致性需要提高。专家表示,今后应持续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育种场,组建育种群,开展系统选育,提高生产性能,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着力培育并发展壮大育种主体,夯实基础保种育种工作。


加强场区库建设,开展动态监测,实施“多种形式、多点保护”,提高保种效率和安全水平。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是实施资源保护的手段,建立健全以保种场、保护区为主、基因库为辅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体系,开展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存工作,按品种(类型)组建并维持一定规模的保种群,增加种公畜血统,保持合理的种群更新,不断提高种群的有效含量。同时,要建立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变动、特性变化、濒危状况、开发利用等信息,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提高监管水平,确保登记品种(类型)不丢失,主要经济性状不降低。


深入开展畜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完善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明确各品种保护与利用思路。尽管我国生猪产业总体规模较大,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尚存在薄弱环节,创新能力和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针对当前表型测定费时费力和疫情防控要求,应研制非接触式、准确自动化的性能测定技术,提升精准表型数据获取能力,整合扩繁群、商品猪信息于遗传评估体系;升级现有基因组选择技术,发展整合基因功能注释、转录组、调控元件、表观遗传等生物信息的选择技术,以及基于基因组的选配和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等。


通过基础研究,不断完善活体保种技术,推广猪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超低温冷冻保存关键技术;加强对地方品种的肉质、繁殖、抗性等特征特性的研究,挖掘优异基因,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明确各品种保护与利用的方向;深入开展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从基因水平明确优良性状的评价指标和度量方法;制定每个品种的保种方案,明确保种目标,量化保种任务,不断提高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坚持保用结合、以用促保,深挖猪种资源优异特性,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不断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猪肉的消费需求。开发利用是畜禽资源保护的目的,长期以来由于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对地方猪种的选育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地方猪种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在商品市场缺乏竞争力;加之规模化养殖业的兴起,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从而导致肉质差,味道不鲜美,现在很多消费者反映很难吃到以前肉质鲜美的猪肉了,就是这些原因所导致。


不言而喻,我国地方猪种普遍具有肉质鲜美、抗病性强、抗逆性好、耐粗饲等特性,是生产特色猪肉的种源基础,也是未来生猪育种重要的方向。因此,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消费市场变化,坚持保用结合、以用促保,深挖猪种资源优异特性,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进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机制。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我们应基于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手段,结合基因编辑技术,系统解析肌肉生长发育、脂肪沉积、抗病抗逆形成等方面遗传机理,挖掘出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或分子元件,为我国生猪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培育提供支撑。应利用引进、地方两类资源,坚持自主选育,大力培育肉质优良、高繁、抗性强的特色鲜明的专门化品系,有计划地开展配套系和新品种培育,进而推进产业化开发,扩大优质猪肉生产,树立特色知名品牌,培育高端消费市场,以提高生产效益,推进猪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猪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作者:刘国信

END

土猪为啥好吃?种源优势亟待保护利用

《优质农产品》杂志,刊号CN10-1159/S。

订阅邮箱:hyb@zgppny.com

官网在线订阅:https://www.cgapa.org.cn/dl/YzWfBQC-25.html

投稿邮箱:yzncptg@126.com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