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四川獭兔养殖场(四川人有多爱兔兔?来看这张跳上餐桌的产业版图)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9|点击次数: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阚莹莹 王培哲

2023农历兔年将至,活泼灵动的形象让兔子在十二生肖中独具一格。四川人对兔子的喜爱则还有另一种原因——在这里,兔肉是美味佳肴,兔产业更是一本致富经。

四川人爱吃兔。数据统计,全省兔出栏量常年稳定在1.7亿只左右,消费量常年稳定在3亿只左右。两大数据稳居全国第一。

四川人吃兔花样繁多。麻辣兔头、冷吃兔腿、鲜椒兔肚、香辣兔腰……四川人开发出了全国最多的兔肉菜品。

四川人还特别会养兔。近年来,四川科研团队选育的蜀兴1号肉兔配套系、川白獭兔通过国家审定,最新品种天府黑兔已经符合国家审定标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中,新挖掘四川麻兔新品种。全省兔选育品种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兔兔这么可爱,一张兔产业版图在四川越来越清晰。

养殖保障供应

从地方到全省正加快出台规划

1月18日,距离春节假期还有3天,成都北一环路,邓氏兔头售卖窗口依旧大排长龙。尽管这些年的兔头价格从每个7—8元一路涨到每个13元,食客依旧热情不减。

在四川,兔子是不够吃的。每年出栏总量1.7亿只,消费总量3亿只,全省每年有近一半的兔子从山东、云南、贵州等地调入。

这就意味着,四川兔子养殖户的日子“很巴适”。

四川人有多爱兔兔?来看这张跳上餐桌的产业版图

金博恒邦公司的标准化养殖车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犍为县舞雩镇熊马村,四川金博恒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养兔,公司负责人罗凤英要管理21栋标准化养殖车间,每年有200万只的出栏任务,还要带领周边散户出栏100万只。

“每年出栏300万只,但供不应求、坐等订单是常态。”罗凤英说。

为了保障供应,从地方到全省正在加快出台规划。

“全省第一养兔大县”荣县,每年出栏量达到1000万只,位居全省第一。荣县养殖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邹东介绍,依靠一个即将落地投产的肉兔产业园项目,今年荣县已经把出栏目标定在了1400万只。

全省层面,按照《四川省“十四五”牛羊禽兔蜂饲草饲料业发展推进方案》规划,到2025年,全省将布局发展60个兔产业基地,兔出栏量年均增长1.0%以上。

为了破解长期以来肉兔养殖单个规模小、分布散,难以高效率出栏肉兔的问题,近年来,全省正不断提升规模化养殖效率。“目前全省兔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程度逐步提升,建有121个存栏10000只以上现代化兔场,创建了3家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在养殖模式上,利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养殖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兔产业高效发展。”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加工满足胃口

预制兔肉“跑步出四川”

四川人会养兔,但四川人更会吃兔。

兔肉油脂香不足,草腥味有余,浙鲁淮扬等口味略清淡的其他菜系难以驾驭。因此,在加工兔子这件事上,擅长调味的四川人当仁不让。

当下,火热的预制菜产业则让四川兔肉加工食品快速走在了行业风口。

《2021—2022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突破8300亿元。“在预制菜领域,易于烹制和食用的预调理兔肉制品和工业化菜肴正形成一个庞大的预制菜产业链,作为传统兔肉制品的重要补充。”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佳敏介绍。

四川人有多爱兔兔?来看这张跳上餐桌的产业版图

芭夯食品已经开发出36种不同的预制兔产品 阚莹莹 摄

一些传统的兔肉加工优势企业已经走在前列。位于自贡市的四川德润芭夯餐饮有限公司每年能够卖掉兔子1000万只以上,产值达到1亿多元,其中手撕兔系列就能卖掉60万只。公司负责人邹润明介绍,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出36种不同的预制兔肉产品,产值进一步提升。

在传统兔肉制品的基础之上,运用了标准化调味保鲜、无损杀菌、功能性包装等新技术的预制兔肉,则更有可能“跑步出四川”。

养好兔子后,罗凤英开始思考产业链的下一环节——兔肉加工。“目前每年的出栏肉兔中,大概十分之一被做成冷吃兔等加工产品,相比于冷鲜兔,加工产品销售范围不再局限于四川。”罗凤英预计,随着消费市场的恢复,加工产品的占比还会进一步提升。

四川人有多爱兔兔?来看这张跳上餐桌的产业版图

自贡市冷吃兔产业已做好了5年发展规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而年消费兔肉近1亿只,其中冷吃兔就有近5000万只的自贡市,早已针对冷吃兔这个预制菜品,做好了5年发展规划。按照规划,预计到2025年,自贡将拥有规模以上冷吃兔生产加工企业25户以上,其中产值上亿元加工企业8户以上。

育种持续攻关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巨大的食用消费需求刺激下,四川包括省外的兔养殖结构正在不断向“强化肉兔、淡化獭兔(皮肉兼用兔)和毛兔”转变。

为了给养殖户提供更多销售方向,从而加快全省兔产业提质增效,四川的育种团队正在思考如何把这项转变“扭转”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

“27、28、29,现在培育到第30代兔子,皮毛、肉质等性状已经非常稳定了。”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的一间研究室里,兔育种专家,副院长刘汉中向记者展示了研究院正在攻关的项目——皮肉兼用兔品种。

从字面意思理解,皮肉兼用兔具有皮毛质地优良、成长速度快的特性。刘汉中介绍,皮肉兼用兔品种作为“皮兔”和肉兔出栏的时间,相差不到两个月,为养殖户提供了更多销售方向。四川本地的皮肉兼用兔种有望在5年之内培育成功,随着品种的性状趋于稳定,目前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展试用。

育种环节也正在攻关供应不足的难题,力图将蜀兴1号肉兔配套系、川白獭兔、天府黑兔等本土品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刘汉中介绍,四川肉兔市场上,国外兔种占比达到六成,其动辄数千元每只的引种成本,抬高了规模化养殖的门槛。生长速度接近的国内兔品种,每只引种成本只需要几百元。

“尽管我们的兔种业研究全国领先,但生产水平与国外兔业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兔研究所所长、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谢晓红坦言,这主要表现在能繁母兔年提供商品兔这一指标上,我省目前平均水平在35只左右,先进水平达45只,法国平均水平达到50只。

在谢晓红看来,这与四川本土的肉兔养殖设施设备相对落后、饲料成本偏高以及良繁体系建设不完善有关。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培育肉质优良的新品种(配套系)等方面加强研究,逐一攻破兔业发展难点,缩小与国外兔业发达国家差距。”谢晓红说。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