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农民跨国当起“菇教授”【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农民跨国当起“菇教授”

一本旧书改变命运,带出致富一方的产业,走出国门当起“菇教授”,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就是罗新才。

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时,柳江县进德镇三千村猫公山屯农民罗新才绝对没有想到,35年前种下第一批食用菌,35年后会收获全国劳动模范殊荣。

改变命运的一本书

罗新才清楚记得1980年那个改变他命运的夏天。几分之差,让他与大学校园擦肩而过。对于一名20岁的农村小伙子来说,这个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旧书摊,看到一本有关蘑菇种植技术的书,他才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翻着这本书时,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因为“人的一生总得做点什么”。

捧着那本书回家之后,他将鸡屋腾空,搭竹架、挑牛粪,开始一个50多平方米的种菇棚实验。接着,他东拼西凑借了16元,从武汉邮购了两管蘑菇种子。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这次试种失败了,“血本无归”。高考失利,种植蘑菇首次也失利,罗新才很彷徨:如果放弃种植蘑菇,两件事情都会以失败告终。

不服输,是罗新才的性格。在开始第二次实验之前,他来到书店,一口气买回了很多关于蘑菇种植的书籍。高中文化水平,加上敢想肯干,第二年再次种植蘑菇时,他成功了。那一年,他第一次靠双手劳动赚到了钱。

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

赚取“第一桶金”后,罗新才的信心大涨,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如今,他已把一个50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实验房变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年种植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自行研发出多种菌种培育技术,食用商品菌品种则多达七八种。“2007年的时候,他的纯收入就有30多万元,被村民们称为‘种菇大王’。”三千村委一名负责人介绍说,“到了2009年,仅种菌一项,他的收入已超过60万元。”“后来我就没有算过每年能赚多少钱,我也不太在意钱这个事。”罗新才说,他更关心的是技术问题,现在正考虑怎么引进新的品种和技术,比如巴西蘑菇、猴头菇、杏鲍菇和控温设备等。

看到罗新才种植蘑菇发家致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村民们纷纷向他取经。“他从没有把乡亲们拒之门外,而是无私地传授种菇技术。从堆料、翻堆、上菇床以及菇床管理等一整套技术,他都手把手教会了乡亲们。他还无偿给乡亲们提供菌种。”进德镇一名领导说,这么多年来,罗新才无偿提供给困难乡亲的菌种,价值达20多万元。

如今,仅在猫公山屯,已有98%的村民种植食用菌。从猫公山屯到三千村再到进德镇,罗新才的“蘑菇效应”越来越大。现在进德镇年种植食用菌已达20万平方米,年产300万公斤,产值超过4000万元。仅此一项,种植户年收入2-5万元不等。

农民跨国当起“菇教授”

如果说罗新才的弟子满天下,并不为过。过去的10多年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的学徒就超万人。这些学徒遍及柳江县和来宾市的武宣、象州、忻城等县以及区外的甘肃、云南、贵州等地。

在众多的弟子当中,不少人已成为“小菇王”,三千村桥头屯35岁的曾祥庆便是其中之一。曾祥庆从18岁起便跟罗新才学技术,不仅学会种植,还学会自己做菌种。现在他在本屯种了近5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在别的镇与他人合种几千平方米。“旺季的时候,每天能卖500公斤菌。”曾祥庆说。

后来,罗新才也收了越南徒弟,当起了跨国“菇教授”。2019年,在柳州做生意的越南人张先生和王先生,从网上看到罗新才种菇的消息后,打听找到罗新才谋求合作,一起到越南发展食用菌产业。考虑到自己没有跨国合作的经验,罗新才只答应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当年,他卖给了越南人10多万袋食用菌种,并第一次走出国门,帮助对方建起2.7万平方米的种植大棚。现在,每年他都发15万袋菌种到越南,并且每年都到越南指导、培训工作人员。“15万袋菌种,差不多70万元,我也算是赚外国人的钱了。”罗新才笑着说。

成为“蘑菇大王”后,2006年罗新才当选柳州市十二届人大代表,2008年被评为柳州市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进京接受表彰。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