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致富经]马俊生硬质香菇种植赚钱由一次旅行而起【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致富经]马俊生硬质香菇种植赚钱由一次旅行而起

[致富经]一趟旅行带来的财富转机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靠种特菜,多茬轮作,马俊生赚到了几十万元,被评为鞍山市蔬菜状元、辽宁省劳动模范。可在2007年,这个鼎鼎有名的“蔬菜状元”,却突然不种蔬菜了,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更挣钱的东西。

看好蘑菇的发展,2007年马俊生试种了一个大棚,4个半月就赚到了将近4万元钱,这个结果让他觉得很刺激。

马俊生是个不安现状的人,看清了这种形式后,他决定创新。能不能种一种耐储运的品种,来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呢,他到处打听,终于从福建找到了,常温可保存10天的硬质香菇。硬质香菇比软质香菇含水分少,不容易变质。

马俊生的200万征地补助款全投在了蘑菇上,一夜之间就被一场大火烧得干干净净,第二天早上,在清理现场的时候,马俊生只在废墟里挖出了这枚代表辉煌过去的辽宁省劳模奖章。往前放对上去。除了这枚劳模奖章,马俊生几乎倾家荡产了。

因为技术差错,马俊生一下又赔掉了60万。改种蘑菇后,不到两年时间马俊生就赔光了260万的本钱和贷款,这种失败和失意是他从没经历过的。

当时马俊生每天都在销毁菌棒,菌棒处理完的那一天,肯定就是全军覆没的时候。所有人都替马俊生捏了一把汗,靠种菜当上省劳模的马俊生能不能挺得住。刚好,这时候当地蔬菜局组织了一次河北之行,马俊生也随团,没想到那次看似普通的旅行,让马俊生奄奄一息的事业获得重大转机,在接下来的一年,给马俊生带来了1500多万元财富。

■致富经视频同步解说词:

进入6月,岫岩镇的香菇开始陆续成熟,这头几次场交易能卖出什么价,会影响到今后的价格走向,因此大家都很看重,可今天,买卖双方似乎都有点气不顺。

村民:来的那个收购商,往死里压价。

记者:给的价钱低了?

村民:不是低,是相当低。

记者:什么是标准?

收购商:这个是标准。

村民:那我们也是这样。

收购商:你们不是,是黑的。

双方对蘑菇的定价争执不下,收购商提出了3元一公斤的一口价,农户不认,可收购商却说什么也不肯松口提价,一时间双方僵了起来,这蘑菇是卖还是不卖,大家也没了主意。而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很快改变了这种尴尬局面,一见他来了农户们一下子有了主心骨。

马俊生:质量不好你给不好的价格,质量好给好价格。你看行不行,你要是不行就别人收,你要拿出一个意见来。

马俊生三言两语就化解了经销商和农户之间的僵局,按质定价,双方都很服气。这马俊生是谁,他怎么会有这样的能耐呢?

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只要提起马俊生的名字,村民们就会流露出既羡慕又佩服的神情。

村民:我们心中的偶像,都想往他那个方向发展。

村民:我们看他就像名人一样,我们认识他,他不一定认识我们。

大伙的偶像马俊生,是土生土长的岫岩人,初中毕业后,他就帮着父母在家种菜,一年下来,收入只有三四千元,全家人勉强维持生活。常年在菜地里摸爬滚打,马俊生练就了一手绝活,到他当家的时候,还是同样一块地,他却能创造出一个奇迹。

马俊生:同样是一块地,我最多一年可以产8个品种。他们一茬玉米最高价是收入800元,我一茬下来可以收入5800元。

靠种特菜,多茬轮作,马俊生赚到了几十万元,被评为鞍山市蔬菜状元、辽宁省劳动模范。可在2007年,这个鼎鼎有名的“蔬菜状元”,却突然不种蔬菜了,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更挣钱的东西。而他的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有些迷惑。

蔬菜局技术员:当初反差挺大,说原来蔬菜做得在全县里面,从规模效益,单位面积效益,他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能胜过他的,做特别好。但要改行的话能吃准吗,能做好吗,所以很多人都怀疑他。

马俊生发现的比种菜更赚钱的东西就是蘑菇,种蘑菇在当地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岫岩县种植蘑菇有几十年的历史,从2006年开始规模化发展香菇,还形成了东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

看好蘑菇的发展,2007年马俊生试种了一个大棚,4个半月就赚到了将近4万元钱,这个结果让他觉得很刺激。

马俊生:2007年一年,要比种蔬菜的两年还要高,所以就说,谁不想赚钱呢?因为咱是农民,就想赚钱,一心一意想赚钱,所以就开始把蔬菜全部砍掉。

2008年,马俊生38亩种菜的地刚好被政府征用,他得到了200万的补偿款,拿到这笔钱,马俊生毫不犹豫,一股脑地全部投入种植蘑菇。马俊生承包了100多亩地。可谁都没想到,一向在种菜行业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偏偏就栽倒在了蘑菇上,成为了很多人同情的对象。

建好基地后,马俊生从牧牛乡购买现成的菌棒,出菇后再通过那里的市场销售,按说这是省心又赚钱的买卖,可在一次卖菇时,马俊生发现自己卖亏了,同样的品种,自己的香菇比别人的一斤就少3角钱。

马俊生:就从心里感觉,我这好菇,这么好的菇。一斤压3角钱,那一天就差好几千元钱。

马俊生心里不服气,可当时经纪人说出的原因又让他几乎哑口无言。

姜百秋:来的路上三四个小时,多多少少质量受影响,特别是热天容易起红点,影响质量。

记者:那影响价格吗?

马俊生的基地离牧牛乡蘑菇集散地有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别看就只差这几个小时,在当时却决定了马俊生蘑菇的卖价。

马俊生虽然投入了200万种蘑菇,可他的规模和人家一个乡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经销商不愿意上门收购。马俊生是个不认输的人,他种蔬菜能种成省劳模,种蘑菇他也要走到别人前面去,马俊生决定以变求生存。

马俊生:你的产品赢得不了客户满意,你就没市场,我当时是这么想的,继续跟牧牛做下去,我的产品赢得不了客户的心,所以我要先走一步,要先变。

但令马俊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改变带来的不是他想象中的后来者居上,而是急转直下,甚至把他推向了绝境的边缘,差点倾家荡产。

凭着“蔬菜状元”的经验和眼光,马俊生开始以变求生存,但这次改变却给马俊生带来了预想不到的后果。

当时整个牧牛乡种的都是一种软质蘑菇,软质香菇虽然产量大,但却不耐储运、容易变形变质,这是牧牛乡蘑菇产业的软肋。

姜百秋:常温放一天,这菌褶就开了,这里就红根。

记者:好的就是这个地方是往里收的,扣起来的。

姜百秋:对。像这样的就是开了一点了。这样质量就不行了。

记者:比如说采下来,早上采下来,下午送到这来的话。

姜百秋:和这差不多,都开伞了。

农户:最远也运不出去500公里,还是道指不堵车。它常温不能超出10个小时。

马俊生是个不安现状的人,看清了这种形式后,他决定创新。能不能种一种耐储运的品种,来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呢,他到处打听,终于从福建找到了,常温可保存10天的硬质香菇。硬质香菇比软质香菇含水分少,不容易变质。

收购商:这个香菇可以卖40天没问题。你看可以这样随便捏。

2008年年底,马俊生花了几十万准备了34万硬质香菇棒菌种,他是第一个引进硬质香菇的种植户,马俊生相信凭着自己独特的眼光,他也能在竞争激烈的蘑菇行业中后来居上。马俊生万万没有想到,这种改变带来的竟然是一场灾难会。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这一天马俊生给工人放了假,厂里还剩了些零碎活,马俊生想着干完就回家过年。

马俊生:就这样的炉子,东北地区腊月是最冷的,菌种必须升温,升到20度,我就在里面烧热风炉。

忙了一下午,到晚上马俊生封了炉子,回了家,刚准备歇歇,就听见女儿大叫起来。

马俊生:爸,着火了!

马俊生心里一紧,赶紧冲出屋。

记者:当时看到什么情景?

马俊生:当时看到什么情景,已经是大火熊熊。那火烧的

妻子:都傻了,不知所措了,不知道怎么办了,也想上去能拿出点东西来。

马俊生:当时真傻了,她要进去抢东西的时候,我就抱住她就傻了。

马俊生的200万征地补助款全投在了蘑菇上,一夜之间就被一场大火烧得干干净净,第二天早上,在清理现场的时候,马俊生只在废墟里挖出了这枚代表辉煌过去的辽宁省劳模奖章。往前放对上去。

马俊生:就剩这一个了,其它的都烧没了。

除了这枚劳模奖章,马俊生几乎倾家荡产了。那一年,马俊生给自己放了十七天假,不是他不想做事,而是他已经没有钱再重来了。这个当年集荣誉和财富于一身的“蔬菜状元”,种蘑菇以后,被这场无情的大火推向绝境,很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就在马俊生感到绝望的时候,事情却突然出现了转机。

镇长助理:当时的产业惨遭这场灭顶之灾,如果不伸出援助之手,他的企业就破产了,党委马上立即组织领导班子,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镇政府帮马俊生协调贷款,拿到第一笔20万元后,马俊生知道这就是最后的机会,能不能翻身就在此一举。大年初七,他就带着工人开始建厂房。重建厂房后,马俊生没有多余的钱来买菌棒了。情急之下,他决定自己来做。

马俊生:当时就心说,我的损失,我要加班加点地干,要把菌棒做出来,补救回来。

马俊生怎么都不会想到,他的这个省钱的办法却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2009年开春后,马俊生和工人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赶制出了30万袋菌棒,只等着天气适宜就能投入生产了。一天,马俊生在菌棒堆里发现了一种可怕的现象。

马俊生:这种链孢霉,红色的,一动像粉尘一样。如果发生这种菌,基本就不可治了。当时我们每天都往外拣坏的,今天拣了明天又有。

马俊生做的都是当地没人种过的新品种,一切技术都要自己摸索。然而制菌棒有相当的技术难度,稍有差错就会失败。而那时的马俊生已经顾不上反省问题出在哪了,他每天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销毁废菌棒。

工人:不扔怎么办?坏了,不能用了,必须扔。真挺可惜的,那是花多少精力多少钱呐!

马俊生:当时心里想,这都是钱呐,好几十万扔里面了。

因为技术差错,马俊生一下又赔掉了60万。改种蘑菇后,不到两年时间马俊生就赔光了260万的本钱和贷款,这种失败和失意是他从没经历过的。

工人:菌棒坏了,这一难接着一难,就像唐僧一样,这一次菌棒又坏。

朋友:我们朋友都担心他能不能再起来。

当时马俊生每天都在销毁菌棒,菌棒处理完的那一天,肯定就是全军覆没的时候。所有人都替马俊生捏了一把汗,靠种菜当上省劳模的马俊生能不能挺得住。刚好,这时候当地蔬菜局组织了一次河北之行,马俊生也随团,没想到那次看似普通的旅行,让马俊生奄奄一息的事业获得重大转机,在接下来的一年,给马俊生带来了1500多万元财富。

2009年6月,岫岩县组织了10名蘑菇大户到河北平泉县参观旅游,作为曾经的省劳模,马俊生也在十个人的名单中。出发前,马俊生那些发霉的菌棒还没有销毁完,因担心霉菌扩散感染,他交代妻子,一定要把剩下的废菌棒处理完,一个不留。可马俊生刚走的第3天,妻子就接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

妻子:他打电话告诉我说,别扔了,还能用。

菌棒感染了霉菌,就像是得了难以治愈的传染病,本来马俊生还交代妻子一定要全部销毁,现在怎么突然变卦不让销毁了,还说能捡回来的就赶紧捡回来,他有大用处。刚去河北参观了两天时间,马俊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短短几天时间里,他究竟在河北看到了什么?

当时,在去河北参观旅游的十个人中,其他9个人都是县里有名的蘑菇种植、营销大户,别人是以成功者的姿态来参观考察,而只有马俊生接连受挫,还欠着一屁股债,所以他显得特别低调。

蔬菜局:能觉出来,言语上差一些,因为他爱说爱道的人,去了没有什么话。

马俊生一路都很低调,可是眼睛却一刻不闲着,他是真正来学习的,他想捕捉到任何一个对他有用的信息。在参观的最后一天,马俊生无意中看见一个蘑菇棚旁边有人在做菌棒、接菌种。

马俊生:两个女工,一个男的管推,管倒料,装完了就这样一摞一摞地推走,去发酵室发酵。

记者:他们没有任何的手套?

马俊生:手套,什么没有,什么保护措施都没有。

在露天环境下接种,这在马俊生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因为做菌棒需要相对封闭的,甚至是无菌的环境,马俊生马上提出了质疑。

马俊生:第一感觉是我在怀疑,这能成功吗?她说我们成功率90%。

马俊生仔细问了才知道,人家是把废弃菌棒处理后重新装袋,他觉得这做法太神了,想到自己家里发了霉的菌棒,他眼前一亮。

马俊生:第一个想法就是买技术,因为我很需要。

记者:当时想给他们多少钱?

马俊生:准备拿出一两万吧,买他的技术。

马俊生把这个新鲜事告诉了同伴,可在其他蘑菇种植大户看来,花不花钱倒是次要的,这个做法完全不可行。

种植户:在我们这个地区,是采用高温灭菌,棚式接种方式实践看比较可行,像他们那种方式,直接接触到空气,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老产区,成品率是绝对上不来的。我认为不可行。

但在马俊生看来,反正不需要钱,试试也无妨,他马上打电话给妻子,让她停止销毁发霉的菌棒。回到家后,马俊生按照学来的办法,把废菌棒处理后,做了5000个新菌棒,成功率达到98%。从河北学来的办法成了马俊生起死回生的妙方。

在岫岩当地,农户们是用高温蒸的办法来灭菌,控制不好菌棒就容易滋生霉菌,而马俊生在河北平泉学到的是发酵料栽培法,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益菌能抑制有害菌,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坏棒。

靠着这个妙方,马俊生成功地种出了一茬平菇,随后又加以改进,用来栽培他引进的硬质香菇,不出所料,他的硬质香菇一上市就引来了客户。

客户:我从牧牛那边过来。

记者:他们香菇有什么不一样?

客户:他那个是内销,太软了。这个可以出口到美国,卖到40天没有问题。

既能保证成功率,又有市场,马俊生一下子有了底气,不到半年时间,他把硬质香菇推广种植了150亩,带动了近百名农户。马俊生再也不用因为运输问题而受损失,相反地,因为品种多、品质好,他有了和收购商谈价格的能力。

201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建起了一万八千多平方米的工厂,总资产达到1500万,成为当地最大的工厂化蘑菇种植户,拥有反季滑子菇、雪茸等新的食用菌品种。在2010年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大会上,马俊生的工厂化种植让很多同行都很羡慕,马俊生成为了影响一方蘑菇产业的人。

责编:冯娟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