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羊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鸡李氏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羊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鸡李氏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李氏杆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以脑膜炎、流产或败血症为特征。绵羊、牛、马、犬、鸡等对此病易感,该病主要在畜群中暴发,主要是流产或新生畜败血症。下面我们就现通过对该菌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能方面进行介绍羊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鸡李氏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

u=2945617685,3983297521&fm=200&gp=0.jpg

1、病原学

病原菌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从患病动物体可分得此菌的纯培养。已经鉴定的有五个血清型及若干亚型。在家畜自然病例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4B,已确定第五个血清型是绵羊流产的一种病原,但其致病力显然较弱。所有血清型菌种的传染病和致病性都很弱,当宿主的抵抗力降低后方能产生疾病。

2、流行病学

虽然严重的营养缺乏是暴发该病最普遍的先兆,但一般认为饲喂发酵不良的青贮料也是发病的一个诱因。因为青贮料或者具有提高宿主对此菌易感性的作用,或者是作为此菌生长和保存的一种适宜的培养物质。在优质的青贮料(pH值4.0~4.5)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虽不能繁殖但也不至于被毁灭,在发酵不完全且pH值高于5.5的腐败青贮料中,此菌能够生存而且可以繁殖。绵羊通常是在开始给予青贮料约3周后暴发此病。

在受感染动物的粪尿、流产的胎儿、子宫排出物及乳中都含有病菌。虽然已经证明在一群动物之间能直接传染,但据田间观察认为也可通过污染的无生命物质来间接传染,这已在实验条件下予以证实。该菌的存活期:在绵羊粪便中长达3个月,在潮湿的土壤中为11.5个月,在牛的粪便中为16.5个月,在干燥的蒿杆为207天,在干燥的土壤和粪便中存活2年以上。此菌在零下20℃能存活2年,且能经受反复冻融。从该病的流行病学类型来看,在该病的传播过程中,带菌动物起着一部分作用,来自病群的正常动物似乎也可能将此病传入被引进的畜群。

3、临床症状

该病在畜群中暴发时,可以发现脑膜脑炎型及内脏型病例,主要是流产或新生畜败血症,但在同一次暴发期间两种病型很少一起存在。

李氏杆菌性脑膜脑炎:这一病型在各种动物都曾见到过,表现为一种典型的综合征,而在猪要比其他动物多,呈现颈部肌肉的不随意运动并多流口水。在成年牛,病程一般为1~2周,但绵羊及犊牛发病较急,经3~4天死亡。其临床病症基本上有“木呆”综合征,表现为头抵住固定的物体,一侧面部麻痹。病畜抑郁,常达到昏睡程度,自行离群。采食及咀嚼缓慢,可长时呆立,流涎,口角悬有食物。头颈的姿势各有不同。多数病例,头安然的扭向一侧,尽管由于在脑干中受害部位的不同,头或者后仰或向腹部弯曲,但有些病例头的姿势也会是正常的。在牛受感染后若干天,常见一只或两只眼的前房明显积脓的全眼球炎症。病畜卧地,其腿部还可活动,但不能站立,死于呼吸衰弱。

李氏杆菌性流产:牛妊娠7个多月或再晚些时可致死或流产,胎衣滞留,无临床脑膜脑炎症状,有一般的临床症状,体温可高达40.5℃,在其胎儿的胃中存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绵羊和山羊妊娠第12周后就发生流产且胎衣不下。母羊若仍保留着胎儿,可因败血症而造成一些死亡,但不会发生脑膜脑炎。

4、诊断

李氏杆菌病的脑膜脑炎易与牛的醋酮血病的神经型及绵羊的妊娠毒血症的早期病例相混淆,这两种病也表现有特征性的迟钝、离群、明显的失明及转圈运动,但不表现面部神经麻痹,也无眼内炎症。而且牛的醋酮血病是在分娩之后迅即发生,母羊的妊娠毒血症仅在妊娠后期,而且同时与多胎妊娠及营养状况不良有关。这两种疾病的转圈运动皆伴随有肌肉,特别是面部肌肉颤搐,这些症状只是间歇性地出现。病畜在惊厥发作过后便立即恢复正常的姿势,且能沿着直线行走。患妊娠毒血症时,若肌肉的活动大为增加,则可伴随有体温升高。这两种代谢性疾病皆伴有明显的酮尿。

5、防治

该病死亡率高,治疗药物不多,给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平时应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和检疫,驱除和捕杀畜舍附近的鼠类,消灭体外寄生虫,严禁从疫区引进畜禽,发现病畜应及时隔离治疗。

对症下药,特别对于有神经性障碍症状,笔者认为首选方案,应按病畜症状轻重及体重大小分别注射,如25%硫酸镁另注氯丙嗪等镇静解痉药,即可减少病畜痉挛次数,能量消耗,赢得抢救时间,另用大量的磺胺类药,剂量(10%的大家畜100~150 mL,中家畜20~40 mL),每天2次,连注2~3天,效果令人满意。

应用其他抗生素也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必须在配合注射硫酸镁及安定等药后才可凑效。在隔离治疗期,注重严防病菌扩散。对畜舍、饲养用具、场地等用3%来苏儿溶液、5%的漂白粉溶液进行彻底消毒,确保不发生二次传染。

鸡李氏杆菌病

鸡李氏杆菌病(avian Listeriosos)又称禽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禽类的一种散发性传染病。鸡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单核细胞增生性脑膜脑炎、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等症状。李氏杆菌还易感染家畜和人,重者表现为脑膜脑炎、流产、败血症和单核细胞增多,轻者表现为结膜炎。鸡李氏杆菌病引起鸡散发性败血症,死亡率通常较低,但有时也可高达52%~100%。本病死亡率高低常与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有关。

病原

李氏杆菌是一种球杆菌,大小为0.4~0.6μm×0.5~2μm,在兔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可长成长达3~30μm的菌丝。普通琼脂培养出的菌体较体内和含1%葡萄糖琼脂培养出的小,菌体一般为0.4~0.6μm。菌体多呈单个散在排列,有时呈V字形成对排列,有时呈短链排列。李氏杆菌在22℃和37℃时能生长,22~25℃时可形成4根鞭毛,具有运动性。而在37℃时菌体一般不长鞭毛或只长单鞭毛,运动性减弱以至消失。本菌无芽胞、一般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但是,在血清葡萄糖蛋白胨中能形成粘多糖荚膜。老龄培养物有时脱色为阴性,菌体染色常呈两极浓染,容易误认为是双球菌。 本菌属需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琼脂上生长不好,在含血清或血液的琼脂上生长较好,在血琼脂上生长形成狭窄的β溶血环。当培养基中含1%葡萄糖及2%~3%甘油时生长更佳。用亚碲酸钾琼脂37℃培养24h,呈圆形、隆起、湿润,直径平均为0.6mm的黑色菌落。此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据报道,胰蛋白胨琼脂是培养和保存活菌的最好培养基,菌体在此培养基上具有纯净透明的特点,低倍镜下菌落有细腻的表面结构和蓝绿色的特殊光泽。肉汤培养呈均匀浑浊,有颗粒状沉淀,不形成菌环及菌膜。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细菌沿穿刺线呈弥散性生长,距琼脂表面数毫米处出现一个倒伞形生长区,呈松树状。 李氏杆菌生长范围为pH5.6~9.8,当小于pH5.6时会死亡。此菌无耐酸能力,在糖发酵管中分离不到活菌。生长温度为25~42℃,一般选择30~38℃培养。动力观察的最佳温度为22--25℃培养。 能发酵多种糖类,对葡萄糖、水杨苷,37"C24h内产酸,对乳糖、麦芽糖、蔗糖、阿拉伯糖、山梨醇、甘油和糊精等3~10天产酸或不发酵,而对棉籽糖、肌醇、菊糖、甘露醇等不发酵。甲基红、MR、VP、过氧化氢酶、七叶苷、接触酶阳性。尿素酶、明胶、 H2S试验阴性。不还原硝酸盐,石蕊牛乳在24h微酸,但不凝固。 李氏杆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抵抗力较强。在土壤、粪便、青贮饲料和干草内能长期存活。对碱和盐的耐受力较强,在20%食盐溶液内可长期存活,2.5%苛性钠经20min细菌才能被杀死。70%酒精、2.5%石炭酸经5min杀死。60~70℃经5~10min可杀死。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新霉素和磺胺嘧啶钠敏感,其中敏感性最高的是氨苄青霉素。 根据菌体O抗原和鞭毛抗原的不同,最初用凝集素吸收试验法曾查出本菌有4种抗原型(即Ⅰ、Ⅱ、Ⅲ、Ⅳ型),其中有的可再分为若干亚型,Ⅰ型见于猪、禽、啮齿类,Ⅳ型见于畜禽,人类4个型都可致病,在国外Ⅰ型和Ⅳ型有商品化抗血清。后来又鉴定了12个血清型变种。

流行病学

本病易感动物种类甚广,鸡、鸭、火鸡、鹅和金丝雀等对本病易感,其中以各种不同年龄的鸡更易感,多呈败血经过。 实验动物中,小鼠、家兔、豚鼠对本菌易感,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易引起死亡;Anton试验表明,家兔或豚鼠点眼,24~36h后可出现脓性结膜炎。 患病禽类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在禽类粪便和鼻分泌物中可检出此菌,但在蛋内不含此菌。 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了解。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受伤的皮肤感染。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吸血昆虫可能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李氏杆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2年,并能抵抗反复冻融,接触污染土壤也可感染本病。李氏杆菌在禽类粪便和鼻粘膜中均可短期存在,通常因接触病禽而迅速传播此病。 本病的流行特点为散发型,偶尔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低,致死率高(52%~100%)。发病季节多在3~5月份,冬季亦有发生。各种年龄的禽类都易感,但幼龄比成年禽易感,发病也较急,多呈败血经过。在冬季缺乏青饲料、营养不良,气候骤变,粘膜抵抗力低下,寄生虫或沙门氏菌感染、维生素A和维生素B缺乏时,均可构成本病诱因。

临床症状

李氏杆菌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很不一致,一般为2~3周。本病主要危害2月龄以下的雏鸡。发病前无明显临诊症状,突然发病。病初精神萎顿,羽毛粗乱,离群孤偶,下痢,食欲不振,鸡冠、肉髯发绀,病禽严重脱水,皮肤呈暗紫色。随病程发展,两翅下垂,两腿软弱无力,行动不稳,卧地不起,倒地侧卧,两腿不停划动。有的则表现为无目的地乱跑、尖叫,头颈侧弯、仰头,腿部发生阵发性抽搐,神志不清,最终死亡,病程1~3周。死亡率可高达85%以上。鸡的李氏杆菌病多与寄生虫病、鸡白痢、鸡白血病等合并发生,可使症状复杂化。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败血症变化。脑膜和脑血管明显充血。心肌有坏死灶,心包积液,心冠脂肪出血。肝脏呈土黄色,肿大,并有黄白色坏死点和深紫色瘀血斑,质脆易碎。脾脏肿大,呈黑红色。腺胃、肌胃和肠粘膜出血,粘膜脱落呈卡他性炎症。有的腹腔内含有大量血样物。肾亦肿大、炎症变化。 显微镜检查,在变性或坏死的区域可观察到大量的单核细胞浸润,坏死区及其周围可见革兰氏阳性杆菌。脑组织变化,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及大脑髓质形成血管套。在败血症时,常见肝化脓灶及心肌变性。肝、脑病变区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特征。

诊断鉴别

1.病原学检查 (1)涂片检查:采病死禽的血液、肝、脾、肾、脑脊髓液、脑组织等做触片或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有呈单个、V字形或并列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2)病原分离培养:取脑、淋巴结或肝等病料,接种于兔鲜血琼脂培养基、0.05%亚碲酸盐胰蛋白琼脂平板、0.1%葡萄糖血清肉汤、Martin琼脂斜面和Martin肉汤培养基中分离培养。在血琼脂上菌落周围有溶血环;亚碲酸盐琼脂上则呈黑色菌落;葡萄糖血清肉汤中呈均匀浑浊,有颗粒状沉淀,不形成菌环及菌膜;Martin琼脂斜面上可见乳白色、大小不一、圆形、边缘光滑、透明的小菌落;Martin肉汤中呈均匀浑浊,管底有黄色沉淀。 (3)病原体鉴定:取典型的单个菌落经纯培养后进行生化反应。李氏杆菌能发酵多种糖类,如葡萄糖、麦芽糖、七叶苷、果糖、海藻糖和水杨素等产酸不产气。缓慢发酵乳糖、蔗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糊精、山梨醇和甘油。不液化明胶,接触酶阳性,甲基红与VP反应阳性。不形成吲哚,不分解尿素,不能还原硝酸盐。 (4)动物试验:病料制成悬液,以普通肉汤(如胰蛋白酶大豆肉汤,脑心浸液)以1:1稀释,用研钵或匀浆器匀浆。将悬液通过腹腔、脑腔、静脉注射兔子、小鼠或豚鼠,可很快引起试验动物败血死亡。点眼,可出现化脓性结膜炎,不久发生败血死亡。 2.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HIA)、补体结合试验(CF)、琼脂扩散试验(AGP)和免疫荧光试验(IFA)等可用于本病的诊断。但由于李氏杆菌的自凝性,以及它与金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有共同抗原成分,易出现交叉反应,所以在运用血清学诊断时受到很多限制。在国外血清I型和Ⅳ型有商品化抗血清可用于血清型鉴定。 3.单克隆抗体检测病原菌 (1)应用Farber等报道的诊断李氏杆菌鞭毛抗原的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程序,该法可在2--3天内从病料中检出李氏杆菌,此法不能确定李氏杆菌的种间差异。 (2)Buttman研制的15株李氏杆菌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构成的夹心ELISA检测方法,可于增菌后24h内报告阳性结果,最低菌浓度检出为5×105/ml。 (3)焦新安等研制的C11、B11和B153株单克隆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的方法可快速检测出李氏杆菌。 (4)范江洁于1995年研制的3株单克隆抗体(LJl0、ALM5和LBll),具有种间特异性。用LJIOA做包被抗体和酶标抗体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测定人工模拟肉样至少可测出含5个/g细菌的样品,并在48h得出结果。 (5)细胞株EM-TG1能稳定分泌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的特异单克隆抗体,以此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能于20~24h内检测出含8~10个/g(ml)细菌的样品。并可区分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与非病原性李氏杆菌。 4.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检测李氏杆菌的方法Datta等研制成功的β溶血性李氏杆菌特异的DNA探针,以核酸杂交和PCR方法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用核酸探针技术检测李氏杆菌,每克样品中污染一个细菌即可检测出来,十分敏感、特异,且缩短了检测时间。到目前为止,许多快速检测方法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要能在实践中快速、特异、方便地检测此菌的方法仍有待于继续研究。

防制措施

预防李氏杆菌病,需加强饲养管理,禽舍定期消毒。本病对幼龄雏危害较大,因此加强育雏期的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同时,注意环境卫生,做好防疫消毒工作,及时发现清除死鸡,隔离治疗病鸡。场地、用具等用3%石炭酸、3%来苏儿、2%火碱、5%漂白粉等严格消毒。注意周围的疫病信息,防止把病畜禽带入场内。 发病后,要选用敏感药物。氨基青霉素和苄基青霉素G对本病菌有抑制作用。链霉素有较好治疗作用,但易产生抗药性。有报道使用四环素粉剂,按0.06%~0.1%混入配合饲料内,连续用药3~5天。庆大霉素注射液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每只雏鸡5000~10000单位,肌注,每天1次,连续用药2~3天,有较好治疗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其他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的合并感染,做好早期预防工作。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