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无公害高产高效种植关键)【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无公害高产高效种植关键)

白背毛木耳是近年来从台湾引进的一个毛木耳新品种,属于中温喜湿性菌类,具有风味独特、质地脆滑、富含多糖和食用纤维等特点,被人们称为黑色保健食品,在市场中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白背毛木耳栽培管理粗放,原料来源广,产量高,适合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景宁县于2010年从福建引进白背毛木耳新品种在澄照乡田源村进行试种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发展前景看好。现将白背毛木耳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栽培季节

根据白背毛木耳的生物学特性,景宁县中低海拔地区接种期宜安排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高海拔地区接种期宜安排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2、白背毛木耳栽培场所的选择

白背毛木耳无公害栽培应选择无污染、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地势较高且平坦的旷地,以农田为佳。为适应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栽培白背毛木耳要求搭盖专用耳棚。一般采用墙式栽培专用棚,棚高3 m(棚顶中心高度约4 m),棚内宽度8~9 m,长度30~50 m或依场地而定。耳棚用竹子搭盖,四周及棚顶用透明或黑色薄膜覆盖,最外面再加盖一层遮阳网,以利隔热和调节光线。

3、白背毛木耳培养料的配制

3.1、预处理

栽培原料以杂木屑为宜,废弃的香菇、木耳菌包和野草次之。为了使原料达到无公害生产的要求,新购买的杂木屑应堆积在室外接受雨淋日晒,并定时向料堆喷淋清水,使其有害成分(单宁、树脂等)得到挥发或降解,一般须在室外堆放3~6个月,使用前7~10 d停止喷水。

3.2、配方

①杂木屑78%、麸皮18%、石膏1%、碳酸钙1%、玉米粉2%;②杂木屑80%、麸皮或米糠12%、玉米粉5%、石膏1%、碳酸钙2%。

3.3、培养料的发酵处理

控制污染率是无公害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实践表明,培养料经发酵处理可显著降低污染率,尤其是对绿霉菌特别有效。配制培养料时要选择质量好、无污染的原辅料,去杂后按比例称取,在水泥地面上混合均匀,然后加水拌匀,一般以井水为宜。拌好后把培养料堆成一堆,堆高50~60 cm,长度视场地而定。建堆后,当堆温升至50~60 ℃时及时进行翻堆,整个发酵过程要翻堆2~3次,发酵时间需4~5 d,每次翻堆时要注意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及酸碱度(含水量60%~63%、pH 6.0~6.5)。发酵结束后,培养料应呈暗褐色,无异味,且有轻微的香甜味。

4、白背毛木耳栽培包的制作

白背毛木耳栽培包可采用机械化制作,方法为:用培养料冲压装袋机或单口装袋机进行装袋,常用规格17 cm×35 cm的聚丙烯折角塑料袋,操作人员主要是套袋、卸袋、扎袋口和塞棉,每袋装湿料1.2~1.3 kg。栽培包制作好后要及时灭菌,通常采用常压灭菌,当温度上升至100 ℃时,保持8~10 h即可达到彻底灭菌的效果。待培养料冷却后再接种。

5、白背毛木耳接种与发菌培养

5.1、菌种的选择

选用台毛43号,该品种是从台湾引进的白背毛木耳,其特点为:出耳适温为18~22 ℃,在通风好、光线足的条件下,耳片肉质肥厚,背面有毛白,菌丝长势好,抗杂菌能力强,产量高,干制后色黑。

5.2、接种

接种可在无菌室或接种箱中进行,也可采用开放式接种,在空气静止的场所内不需消毒灭菌而直接操作(以早晨为佳),每瓶菌种可接种20~25袋。无公害栽培的接种操作要求速度快、接种量均匀,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5.3、排包发菌

接种后的栽培包可直接搬至专用耳棚内堆叠发菌。一般采用墙式堆叠栽培法,排叠栽培包的行距约l m,长度3.5 m,分两边排列,中间留1.3~1.5 m的通道。堆叠的第1层栽培包离地面约10 cm高,每堆叠一层栽培包,在其上放置两片厚1.5 cm左右的薄竹片相隔,以利于固定栽培包和通气散热,然后在竹片上再堆叠第2层栽培包,且袋口与第1层相反,如此层层叠高,直至高度达到1.4~1.5 m为止。排包后,根据自然温度的变化和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适温(20~30 ℃)的要求,将棚温控制在20~25 ℃,以满足发菌条件。通过掀盖耳棚周围的草帘和遮阳网来调节温度,掀盖耳棚内层薄膜来调节通风量及棚内湿度的高低。在发菌期间,棚内温度应严格控制在32 ℃以下,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6、白背毛木耳出耳阶段的管理

6.1、栽培包开袋诱耳

白背毛木耳接种后,栽培包在耳棚内排叠发菌30~35 d,菌丝即可长至3/4袋或长满,并逐步进入菌丝成熟期。当棚内温度降至25 ℃以下时,即可开袋诱耳发生;若棚内温度高于25 ℃,则即使开袋,耳芽形成效果也不好,易出现红薄耳,品质差。因此,当菌丝长满袋时,若气温偏高,可适当推迟开袋时间,这样有利于促进耳芽形成和发育。为了提高耳芽形成的质量,可灵活掌握开袋时间,以气温20 ℃左右开袋为宜。

6.2、白背毛木耳出耳管理

6.2.l、水分管理

从开袋后至耳芽形成期间,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喷水时,水质须达到无公害生产的要求(通常以井水为佳),不可直接向开袋口喷水,只能喷向空中、地面,达到保湿的目的即可,同时还应增加棚内的散射光。经过5~7 d,袋口表面即可出现大量耳芽原基,原基形成后3~5 d就可逐渐分化出杯状耳芽,这时应增加棚内相对湿度至90%~95%,以促进耳芽的生长。若耳棚保湿性较差,耳芽干硬,可向耳芽喷少量水(轻喷雾状水),使耳芽保持湿润状态。杯状耳芽经过3~5 d培养,可长成2~3 cm宽的耳片,此时耳片生长速度开始加快,需水量也增加,应向空中喷雾,不可直接向耳片喷雾,以保持耳片湿润为宜。当耳片长至5~6 cm时,喷水宜采用时喷时停的方法,一般与通风换气结合进行,以控制耳片的生长速度。

6.2.2、通风换气

通风管理一般与喷水结合进行,喷水前将耳棚两头的薄膜卷高至1.2 m左右,喷水后通风换气约1 h再把薄膜放下,保持棚内相对湿度在90%~95%。当耳片长至5~6 cm后,可阶段性停水并加大通风,使耳片干缩,减缓生长速度,促使耳片积累养分、增厚肉质。若棚内通风不良,会导致棚内局部CO2浓度过高,耳片展开不良,形成“鸡爪耳”,使商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

6.2.3、适宜光照

白背毛木耳需要适当的散射光照射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光照强度以人走进耳棚内能看清栽培包及耳片的形状为宜,一般为400~500 lx。若耳棚内光线较弱,则耳片黑度不够,但毛面白度好;若光线较强,则耳片黑度良好,但毛面呈红棕色,商品质量均不佳。

7、采收白背毛木耳

无公害白背毛木耳大棚栽培时通常只采收2批,以第1批质量为优。采收时,沿袋面将整朵耳片割下,并去除袋面上的残留耳根。采收后的耳片较脏,需要经过水洗去除杂质及孢子,以提高商品质量。出口级白背毛木耳只能晒干,不能用脱水机烘烤,否则毛面洁白度较差。采后的栽培包要停止喷水4~5 d,同时加大通风和光照,使表面水分减少。为了促使菌丝复壮和第2批耳芽形成,棚内温度以控制在24~26 ℃为宜。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