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羊肚菌怎样种植(羊肚菌栽培季节及大棚栽培关键技术)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羊肚菌栽培季节及大棚栽培关键技术

王 勇

1 栽培条件

1.1 土壤

适宜羊肚菌生长的土壤为不易板结的黑、黄沙壤土,土壤酸碱度中性偏酸,含有腐殖质土更好。

羊肚菌栽培季节及大棚栽培关键技术

1.2 温度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 18~22℃,低于 3℃休眠,高于 28℃死亡;孢子萌发适宜温度 15~20℃;子囊果适温 15~18℃,地温高于 18℃子囊果死亡。

1.3 水分及湿度

子囊果(菇体)发生要求,菌丝生长土壤含水量40%~50%,低于40%不利于菌丝生长,子囊果生长期要求土壤含水量在 30%左右、空气湿度 80%~90%。大田栽培 3 月份降水量至关重要,若降水量少于100mm,会对子囊果发生量造成严重影响。

1.4 光照

菌丝和菌核生长不需要光照,强光照会抑制菌

丝生长;子囊果的生长需散射光(三分阳七分阴,透

光度 30%~50%)。

1.5 空气

菌丝生长对空气无明显要求,但子囊果形成和生长发育阶段对空气十分敏感,通风不好子囊果小、畸形,容易腐烂。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培季节

自然条件下羊肚菌子囊果发生在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各地的气温不同,发生的时间也不同,如陕西秦岭山区冷凉地区 4 月至 5 月上旬、陕南在 3 月份为集中盛产期。根据其生物学和陕南地区气候特点,要求当年10 月下旬至11 月底种植,翌年2~3 月气温回升,子囊果开始生长形成。严格要求种植不得超出12月,11月降温迅速,11月底低温就可达零下,1 月底 2 月初最低温 4℃左右,出菇期在 3 月上旬至 4 月下旬,气温升温较快。

2.2 栽培方式

目前,国内羊肚菌栽培方式有以下几种:地面矮棚式露地栽培、遮阳网简易大棚露地栽培、钢管塑料大棚设施化栽培、钢结构设施塑料大棚设施化栽培等。其中钢管塑料大棚设施化栽培设施条件相对较优,投入成本适中,栽培环境易控,适宜在陕南地区选用。

2.3 场地选择

羊肚菌种植基地应选择地势较平坦、水源方便、交通便利及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养殖区以及生活垃圾场等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场地。

2.4 设施搭建

利用钢管塑料大棚栽培方式栽培羊肚菌的设施一般长度20~25m,跨度6~8m,大棚矢高3~3.5m,陕南地区山地较多,种植者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搭建设施大棚,但要注意大棚长度不能超过25m,否则不利于出菇期通风散热。

2.5 菌种准备

2.5.1 栽培品种 我国羊肚菌主要种类有羊肚菌、褐赭色羊肚菌、尖顶羊肚菌、高山羊肚菌及黑脉羊肚菌等,其中生产应用主要是黑色羊肚菌直系种,如“梯棱”“六妹”系列。栽培时选择具有抗病性好、抗逆性强、优质丰产且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品种。

2.5.2 菌种质量要求 无杂菌污染、菌丝无干缩失水、无老化、生长势强,菌袋或菌瓶有少量菌核产生。种植者选用自制菌种时,注意栽培菌种应为当年制备获得。

2.6 播种前准备

2.6.1 平整场地 整地前撒石灰粉 25~40 千克/亩进行消毒杀菌,后将土壤翻耕 1~2 次,并耙细,土粒最大直径不超过 5cm,土面平整。场地四周开好排水沟,沟深 30~40cm。

2.6.2 作畦 畦面宽 80~90cm,畦与畦走道宽40~50cm。将走道内的土壤翻到畦面,使畦高达到15~20cm,整平畦面。播种前一天用干净水将畦面稍喷湿,保持土壤湿润。

2.7 播种

2.7.1 菌种处理 播种前将菌种掰碎放入消毒后的容器内备用,菌种或容器不能放在强光下照射。

2.7.2 播种 将羊肚菌菌种均匀地撒播在畦面上,每平方米用种量掌握在 0.6~0.75kg。播种后用少许细土将菌种掩盖,以畦面菌种不裸露为宜。播种完毕后,疏通畦间的走道,以保证后续管理中畦沟能够正常灌水,畦面覆盖黑色地膜。覆盖黑色塑料地膜前,地膜上每隔 20cm打一直径 1cm的小孔,有利于通气,这样可省去越冬水。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陕南11月份晴天播种覆土后,要及时在棚架搭盖覆盖物,然后再在畦面覆盖黑色地膜,这样可避免长时间太阳照射使畦面温度过高,使菌丝免受高温伤害。

2.8 棚架搭覆盖物

利用钢管塑料大棚栽培方式的搭盖遮光率85%的遮阳网一层即可。冬季可采取遮阳网上覆盖一层农膜以利于棚内保温,并防止积雪压塌棚架。

2.9 养菌管理

播种后,正常情况下,2~3d菌种开始萌发,10d左右菌丝基本占领畦面,开始产生分生孢子,这时注意观察湿度、温度及感染情况。

2.9.1 水分管理 播种 3d后在畦沟内灌水,以水不不淹没畦面为宜。若后续畦面偏干时,可采用同样方法补水。一般情况下,养菌阶段需补 2~3 次水。菌丝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菌丝前端会分泌透明状如水滴的液体,当湿度过低时,菌丝上观察不到这样的小水珠。

2.9.2 控温防杂 养菌期间,环境温度控制在5~22℃。若发现杂菌,可在杂菌发生处撒干石灰粉防治。

羊肚菌栽培季节及大棚栽培关键技术

羊肚菌栽培季节及大棚栽培关键技术

2.10 外援营养袋的覆盖

2.10.1 外援营养袋的摆放时间 一般情况下播种后2~3周就可以摆放外援营养袋,但在实际生产中,以畦面菌丝产生少量菌核、开始出现消退时覆盖外援营养袋为宜。

2.10.2 摆放方式及密度 外援营养袋可采用五点式摆放,营养袋与营养袋的间距在 30~40cm,一般亩用营养袋在 1 200~1 600 袋。

2.10.3 外援的撤离 一般在出菇前 1 个月到 20d左右撤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营养袋内布满菌丝,营养袋与畦面接触点及周围布满黄褐色胎状绒毛时,即可撤去外援营养袋。撤袋后重点工作是补水保湿,通过提升土壤湿度保证畦面和畦沟湿润(含水量 30%左右),以保证子囊果原基形成和生产发育对水分的需求。

2.11 出菇管理

2.11.1 水分管理 因春季气温回升,土壤蒸发量增大,出菇前需要根据土壤湿度在沟内灌一次大水,灌水以不超过畦面为宜,恢复土壤湿度。出菇期间土壤 水 分 控 制 在 30%~35%,环 境 湿 度 控 制 在80%~90%即可,这时气温较前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喷水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掌控,一般在早上 8 时前、下午18时后喷水,喷水一定要喷向空中,不可直接喷到菇体上,有条件的可采用在棚内安装雾化水喷灌设施进行喷施补水,出菇时要注意环境温度高于 18℃时不宜喷水。

2.11.2 温度管理 羊肚菌在子囊果的形成和生长阶段,对环境温度十分敏感,生长环境温度控制在13~18℃,高于20℃子囊果无法形成,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农膜的掀盖,控制好环境温度,否则严重影响羊肚菌产量。

2.12 病虫害防控

2.12.1 防控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栽培期间不得向子囊果喷洒任何化学药剂。出菇期禁用任何药剂防病治虫。

2.12.2 主要病虫害 羊肚菌出菇期间主要的虫害是蛞蝓,蛞蝓数量的增加对羊肚菌的破坏是致命的;主要的病害是白斑病、红脚病及坏死病等。

2.12.3 防治方法 针对菌种带病原性病害,其预防方法是将分离的菌种进行鉴定,在平板上培养 2d,菌落直径在 4cm左右,进行变温处理(高温、低温轮回),羊肚菌菌丝会出现自溶,再继续培养 2d出现细菌性菌落、白点菌丝或出现霉斑时,说明菌种不纯,不能作为栽培用种。针对土壤带病原性病害,可选择水田或腐殖质不丰富的旱地,翻耕后撒施生石灰,每亩 100kg。针对蛞蝓危害的防治,一是在蛞蝓的活动盛期,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可消灭大量的蛞蝓;二是在蛞蝓的躲藏地,撒上石灰或 5%的食盐水进行驱杀。

2.12.4 培养残料的处理 培养残料要及时运离生产场地,作为有机肥料进行利用。生产中使用的塑料袋等要及时从场所清理干净,作为废品回收利用。采菇后应及时清理料上和地面上的菇根、死菇等残留物,及时运离栽培场所,清洁后应进行灭虫和消毒处理,灭虫消毒后通风干燥。空闲季节的各类园艺设施应掀膜通风晒地,直至下次使用。

3 采收

3.1 采收标准 羊肚菌出菇后长至 5~7cm时采收最佳,过大影响品质,过小经济价值低。但采收时要注意,羊肚菌表现出下列情况也要及时采摘:一是菌帽的蜂窝打开较大,不再是褶皱到一起;二是羊肚菌表现出其他杂菌感染的情况。

3.2 采收方法 用小刀齐土面割下或将子实体基部一起拔出,清除基部泥土,分级销售或干制,干品需要塑料袋密封保存,减少菇体间的碰触和损伤,保持菇体完整。采收者应穿工作衣帽、戴手套和口罩,卫生采收;采收人员不应佩戴饰品。

4 干制加工

羊肚菌采摘应有序摆放,不要过高叠压,以免弄脏或弄碎羊肚菌,造成损失。采摘时手要握住羊肚菌基部轻轻地采摘,以免破坏周边未成熟羊肚菌的生长。烘烤时羊肚菌需单个摆盘,不可叠压。温度保持在 45~55℃烘干,时间 5h左右,不宜过快。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