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种植木耳成本(汪清黑木耳:“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7|点击次数: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汪清县鸡冠乡黑木耳种植历史已近50年,黑木耳产业在群众中认可度极高,是全乡的支柱产业,也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青山环绕,大北河畔,吉冠黑木耳种植基地就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鸡冠乡。

汪清黑木耳:“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致力于以产业带动脱贫,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发展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完成5座菌包厂、5个育菌室、4个规模化种植基地、3个标准化定值车间……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鸡冠乡乡长郑木红向记者介绍,鸡冠乡黑木耳产量已达6000万袋,产值达到2.4亿元,仅木耳产业使全乡百姓人均增收1万余元。

过去,大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聂淑花也在菌包厂打工。但那时候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杂菌率高、品系品种杂乱,销路有限,聂淑花常常要跑出很远才能找到活计。现在,家门口有了黑木耳栽培大买卖,聂淑花头一次不出村就有了可心的收入。“上工时一天能开120块钱,一年一两万不成问题!”提起现在的好日子,聂淑花笑得合不拢嘴。

汪清黑木耳:“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开展木耳产业改变了农民农闲时无事可做的现状,也让贫困户看到了奔向小康的希望。“许多贫困户通过先期贷款的方式,购买后交到这里,我们的种植基地代收、代养,最后还代售,5月份放到地里,8月份就能卖完,现在我们通过第一书记代言、直播带货后,一点都不愁卖。”郑木红说,农民当年投入当年就能见利,一年可以种植两茬,5月放到地里,8月份就能卖完,许多贫困户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脱贫,还有一些贫困户在农闲的时候到种植基地打工,负责剪木耳,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只要肯干,就能脱贫。”郑木红坚定地说。

无独有偶,连日来,位于汪清县天桥岭镇的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内一派火热景象。作为东西部扶贫项目,宁波市对桃源小木耳先后投入4000万资金,现有20多户贫困户在这里劳动,企业每年按6%的比例上交收益,让天桥岭的群众共享。

生产线上,工人闫翠莲正忙着挑拣木耳进行分类,工歇时间,她告诉记者:“自从进厂工作,我们天天跟城里人一样,准点上下班,手中有钱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想吃啥就买点啥。”

“和普通村集体不同,作为汪清县黑木耳的龙头企业,我们要起到黑木耳产业扶贫‘压舱石’的作用,全力引导贫困户在脱贫的基础上改变贫穷困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致富。除扶贫产业分红外,还建立了扶贫车间,上个生产季节共雇佣村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人参与菌包生产及采摘,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对贫困户实施菌包优惠政策,以成本价格向贫困户出售菌包。”据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经理文铁柱介绍,自公司成立以来,按照智能化、自动化标准进行生产,园区内木耳产量大概在250吨左右,在国内来说属于顶尖产品。

“汪清的生态环境好,水源也好,我们的木材资源丰富,能给菌包提供原料,同时,气候温差大,特别适合产高品质木耳。”汪清县罗子沟镇西碱村第一书记,同时也是汪清第一书记协会会长的任义说道,他大多数时间都通过直播销售汪清特产,其中卖得最好的就是黑木耳,如今汪清木耳已经名扬全国。

1992年以来,汪清先后被列为国家扶贫试点县、吉林省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发改委定点扶贫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吉林省深度贫困县。全县档内贫困人口9940户16616人,贫困村74个,是延边州脱贫任务最重的县份。“全县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并被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汪清黑木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汪清扶贫办副主任蔡敬斌说道。

产业基础稳、脱贫脱得住。汪清目前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63个,今年4月11日经吉林省政府公告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累计脱贫9748户16325人,贫困村全部出列,剩余贫困人口192户29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9%。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