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辽宁种植木耳赚钱么(「辽宁的第一书记们」让木耳喝冷山泉 从“高冷”到“高贵”)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1|点击次数:
「辽宁的第一书记们」让木耳喝冷山泉 从“高冷”到“高贵”

杨松涛(前蹲者)在马城子木耳基地大棚里查看木耳菌棒生长。

「辽宁的第一书记们」让木耳喝冷山泉 从“高冷”到“高贵”

杨松涛(左)走访慰问退役老兵。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杨松涛,新华社辽宁分社报刊部主任,2018年5月到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马城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马城子村有村民24户769人,1994年观音阁水库修建时整体搬迁,退到山上,被称为移民后靠村,人均土地面积1.3亩,与外界仅有一条公路之隔。

杨松涛驻村后,和村两委一起选定了木耳种植产业,10多年来,村里第一次有了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出村就有了就业渠道。村里的面貌也大为改观,铺上了黑色路面,装上了200多盏路灯,村民们的精神风貌也随之有了改变。

马城子村

脱贫攻坚大事记

一、创建村集体经济产业木耳基地

2018年5月9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开发了马城子村木耳种植产业项目。

2018年经营收入10万元,解决32名村民就业;

2019年经营收入20万元,解决42名村民就业;

2020年4月初复工生产,村民报名参加木耳基地务工人员70多人,预计今年木耳收入将达到60万元以上。

二、安装自来水 解决村民饮水安全

2018年底,协调50万元资金,为东山村民组安装了自来水,多年困扰村民的冬季因冻“停水”问题得到解决,水质也得到提升。

三、强化品牌意识 注册自有品牌

2018年9月18日,马城子村正式注册“本溪县山泉人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对东北“冷山泉”木耳品牌进行了商标注册。

2019年11月20日又注册了“泠溪湶”木耳高端品牌商标,进一步提高木耳产品附加值。

四、大幅改善村内人居环境

2019年8月,争取到近100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设了2000米文化街墙、300多米排水边沟和4米跨度25延长米的文化休闲长廊、安装3组健身器材。文化街墙上绘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城英烈、辽宁精神、学习雷锋、村规民约等。

第一书记手记

2018年

6月

拿出10万元种植木耳菌棒

今天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党员大会, “四议一审两公开”,对实施黑木耳种植项目进行表决,党员和村民代表全票通过,从省里拨付的20万元扶贫资金中拿出10万元,先期投入,种植木耳菌棒。

到马城子村两个月,产业项目选择终于定下来了。

这两个月,我和村支书跑了很多地方,去看中草药、花卉、木耳、香菇……后来,有愿意去的党员和村民也都带上,大家一路研究对策,一起听专家的建议……

2018年

9月

10多年来村里第一次有收入

今天到国家商标局沈阳办事处申请“冷山泉”木耳品牌注册。

这几个月的马城子村有了巨大变化,最大的变化就算是木耳种植的成功了。3个种植大棚和1个晾晒大棚培育了4万棒木耳菌棒,8月12日已经开始采摘。

当木耳的收入打进村账上时,村会计红着眼圈说:“这么多年,我这个会计终于派上用场了。”想到10多年来,马城子村还是第一次有了收入,我的心里也是一阵酸痛!

好在一切都在好起来,9月18日,“本溪县山泉人家农业合作社”正式注册;9月24日,第十八届沈阳农博会上,咱们用冷山泉浇灌的木耳现场浸泡,“艳压群芳”,带去的木耳全都卖光了。

2018年

12月

半年黑木耳收入10多万元

这半年多黑木耳出了2000多斤,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还安排了村里30多名劳动力。

回想一下这段时间,村部门前的土路和二道组往新宾的3.6公里道路都铺上了黑色路面,交通好了,村民的意识也有了转变。

暑假,我还请来了沈阳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来支教,给村里的20多名留守儿童讲课,从文学、历史到礼仪、舞蹈再到安全、环保……

是的,不能再让这些孩子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生活了,他们要有更宽的眼界、要了解更多的世界,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宽广的胸怀、才会有更高的追求。

饮水改造工程也终于施工了。

2019年

8月

派两名年轻人学习木耳种植

8万棒秋木耳菌棒进棚,又一批木耳生产开始。4月份已经种了一茬春木耳了,4万棒,产量和效益都挺好。水库移民局又帮扶35万元建设木耳基地大棚和晾晒棚;本钢集团也支持资金,建了3个大棚和加长晾晒棚,跨度10米、总长度118米,能使用10年以上。基地的电网也进行了改造,保证用电安全。

马城子村木耳年产量、规模和品牌作为支柱产业是没问题了,而要想持续做下去、做大做强,不能缺了技术,村里选派了两名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出去学习,等他们学成了,就是村里的木耳种植专家了。

村里那条用了20多年的船这两年也换了发动机、推进器和船底的钢板,大家再到水库对面种地、运送庄稼有了安全保障。为了安全,还是得给开船人开资,不能再让人家自己拉人钓鱼收费了。

“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完成了,2000多米的文化墙快砌好了,还得找人写字画画,内容就用马城子当地的传说故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年

4月

集体经济首现“零的突破”

木耳种植量再次增加,10万棒木耳菌棒进入基地大棚,村里有70多人报名到基地务工。

去年请了本溪中医院义诊送医送药,今年又协调两家企业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边缘户和80岁以上老人送来了米面油等春节慰问品。我又给16名留守儿童买了古典四大名著、新华字典等,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到马城子快2年了,村里越来越漂亮了,今年1月20日,235盏太阳能路灯又安装到位。

看着村里和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变化,我很欣慰,可是心里又有浓浓的愧疚:妻子常常开车150公里来接送,儿子结婚前的准备工作都是妻子一个人安排的,答应故去的父亲好好照顾老妈却又没能守在生病手术的老妈身旁,而是扔给了打工到晚上9时的妹妹一个人……

不过现在还没工夫总想这些,还有一年我就要离开这里,我走之后还有谁给大家带货到沈阳去卖呢?我现在已经打通多个农产品销售平台,还要找到更多平台。

有了这些平台,就算没有我,乡亲们也不愁山里的好东西卖不出去了,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村里老乡说:

“村里来了一个好书记”

“我们村是个水库移民后靠村,是国家二级水资源保护区,地方党委政府有规定,不能搞旅游开发,也不能搞大规模养殖业,人均一亩三分地,土地还薄,一锹下去都是石头,除了苞米种不了别的。

2018年杨书记到我们村后,就开始研究种植产业项目,后来决定种黑木耳,这就种起来了,现在已经有了10个大棚黑木耳,村里有劳动力的就都去打工,完事年底村里给开工资。

我们老两口也去了,以前过年儿女回来光给我们钱,现在我们也有钱给孩子们发红包了。

4月5日,木耳基地又复工复产了,有70多人报名,大家干劲都很足,因为我们村来了个好书记。”辽沈晚报特派本溪记者 金松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