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茶树菇的种植(在六盘山西麓,他种的蘑菇“会跳舞”)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3|点击次数:

柳志清(右)给工人介绍白面菇的栽培技术 王迎霞摄

特有范儿

“真正的好蘑菇除了肉厚、口感好,还应该弹性大。咋叫有弹性?掉在地上不但不碎,还能弹起来,就像跳舞一样。”

柳志清一边查看库房,一边给工人介绍。

10月的最后一周,六盘山西麓下起了中雪。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的科技特派员企业——宁夏食添康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旧有工人在忙碌。

天气很冷,但在柳志清看来,这种冷凉气候恰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最大优势。

“目前市场前景很好。作为一名科特派,接下来我要依托科技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带更多乡亲脱贫致富。”他说。

隆德小县城终于有了茶树菇

柳志清跟食用菌打交道很多年了。

高中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孤身一人前往浙江宁波打工,在那里接触到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寻找致富路时,学到手艺的柳志清开始返乡创业。

当时,隆德市场上销售的食用菌有平菇、香菇、杏鲍菇等6种,而本地种植的只有平菇。“要做,就做没有的,不能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柳志清决定种植茶树菇,2014年,他又开车前往茶树菇的发源地江西广昌。

茶树菇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5℃,湿度要求是90%,而北方冬春气温偏低,又太干燥。柳志清找到当地知名种植户,先后6次上门求教,对方被他的诚意打动,从配料、菌种制作到生产、出菇的管理,手把手传授给了他。

首次试种,柳志清就种了8万袋茶树菇。没有接种箱,就到南方量好尺寸,回来买了板材,请人制作;没有灭菌锅,他就去“复制”人家的核心技术,根据自己所需重新设计,再找电工焊制。

靠着这股韧劲,柳志清成功将茶树菇引进到隆德,他不但成立了公司,还建起了圣缘菌类专业合作社。目前,公司年生产销售各类菌菇500万袋500吨,菌菇远销银川、兰州、西安等地,实现年销售收入1050万元,利润100万元。

靠科技形成自己独有的东西

随着企业逐渐壮大,柳志清愈发意识到了发展的紧迫性和科技的重要性。

2018年以来,为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他投资2000万元在隆德县杨店村建立了占地520亩的野生菌菇驯化种植生产基地。

基地东区是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研发及展示中心,建筑面积3368平方米;西区则建起6栋标准化控温、控光、控湿的智能化大拱棚,以及一间集保鲜、贮藏、烘干为一体的现代化食用菌库房。拱棚里,培育驯化了茶树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灵芝、香菇、双孢菇、白面菇等多种珍稀菌类,同时,他还在六盘山西麓退耕还林地以林菌兼做模式实验种植菌菇500亩。

“没有科学技术不行,不与时俱进地学习更不行。”柳志清感慨道。

他举例说,比如检测食用菌水分,以前全靠手捏,现在上了一套生产线,借助数字表一两秒钟就能出结果。

如今的柳志清,不再是那个只会简单照搬技术的农民,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的他,更想依靠科技形成自己独有的东西。

“从江西引进的茶树菇,原来都是空心的,但在咱们这,因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长出来就成实心的了。我想借助专家的力量,好好研究这种变异现象,再运用到生产过程推广开来。”他说。

目前,柳志清已经与福建一家高校达成技术支撑合作协议。

用工业理念发展菌菇产业

企业发展了,实力雄厚了,柳志清思考最多的,便是将食用菌打造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他探索出一条“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新路,公司不但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平台,还为他们培训菌菇种植技术

“农户都是一边打工一边学,3个月就能掌握生产线上的8个流程。以前隆德县这方面的培训为零,现在很多妇女都学会了,拿着菌棒在家就能培育,我们统一上门收购。”柳志清嘿嘿笑起来。

他的公司稳定雇工40人,季节性用工八九十人,其中贫困户达100多人,年收入能达到3万到6万元。明年5月,他还计划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用工量会更大,只要来这打工,收入应该都能提高”。

相比先前的技术短缺,现在最困扰柳志清的问题,就是科技引领人才不够。

“虽然我们的规模跟南方同行差不多,但技术工人非常欠缺,管理人员素质也不高。这也是我要努力改进的一个方向。”柳志清表示。

他打算先培养一批年轻人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把产品网络销售做起来,这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而后,柳志清将紧抓国家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现代休闲农业为核心,用工业理念发展菌菇产业,助推菌菇种植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张纫芳)

来源: 科技日报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