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双孢菇种植床(双孢菇:移民生活的“致富伞”)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0|点击次数:

来源:银川新闻网

双孢菇:移民生活的“致富伞”

宁闽合发双孢菇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

双孢蘑菇又称白蘑菇、蘑菇、洋蘑菇,是世界性栽培和消费的菇类,有“世界菇”之称,可鲜销、罐藏、盐渍。在电视剧《山海情》中,最为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让闽宁镇移民们走上致富之路的双孢菇。

从蘑菇棚到工厂化示范基地

双孢菇之所以“扎根”永宁县闽宁镇,就像电视剧中所呈现的一样,离不开东西部扶贫协作。1997年,“凌教授”的原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来到闽宁镇。半年后,第一批食用菌种植取得成功,一家示范户50平方米菇房的收入超过了27亩小麦的收入。

今年46岁的马雅芳是闽宁镇木兰村的村民,她回忆自家种双孢菇的情景时说:“2005年前后种的,就和《山海情》电视剧演的一模一样,人工翻草粪,做基料,一年能种两季。”当年种双孢菇的条件很简陋,就在简易的塑料大棚里。

如今回头再看,双孢菇在闽宁镇不仅扎下移民致富的根,也扎下了宁夏食用菌培育技术的根。

与电视剧中的人工种植蘑菇棚不同,如今闽宁镇的双孢菇产业已经发展成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

走进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双孢菇种植大棚里,一个个白胖可爱的双孢菇挤满了培育床,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新鲜的双孢菇,准备装上物流车。

2018年6月,由福建和宁夏两家国有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永宁县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永宁县闽宁镇扶贫产业园落户。作为宁夏地区食用菌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集“种植+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双孢菇、大球盖菇、姬松茸等食用菌栽培种植和果蔬脆片加工,为当地移民撑起了致富伞。

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以前,我连啥是双孢菇都不知道,更别说种菇了。”1998年以后,林占禧和队员们就开始分散到各个村小组,手把手教农户建棚、搭架、用牛粪和草做混合肥料。家住闽宁镇福宁村的马春花家是第一批种植农户,她记得当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原料都是福建方面免费提供的。

在大约200平方米的菇棚里有四层木架菇床,福建技术员在里面教,她和丈夫站在一边学,一边照着样子做。第一茬菇在菇架上冒出头的时候,马春花又惊又喜,以往都外出打工的马春花夫妇第一次连家门口没出就数上了钱。不到一年时间里,马春花家卖蘑菇总共挣了7500元。

2020年,宁闽合发双孢菇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在闽宁镇落户,马春花又回到了她再熟悉不过的菇房,这一次她成为一名企业员工。

“一按、二拧、三拔”一气呵成,在温暖如春的基地菇房,马春花熟练地采摘下一只只圆润嫩白的双孢菇放到筐里。

在双孢菇车间的工人有60多人,都来自闽宁镇福宁村、木兰村和园艺村等周边村庄。因为采菇需要大量人力,产业的兴起也带动当地移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公司总经理何龙介绍,项目引进荷兰最先进栽培技术,采用一二次发酵工艺,智能化温控栽培,物联网生产管理,一年培育生产双孢菇六季。同时,该项目还带动周边村镇的农户,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采取“公司+农户”,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目前基地双孢菇平均日产量3吨,销售市场面向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地,年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吸纳劳动力65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至3000元。2020年公司双孢菇产品成功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消费扶贫产品名录,既提升了闽宁镇产业水平,又改善当地就业环境,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双提升。

地址:永宁县闽宁镇扶贫产业园 联系电话:15595079996

记者 孙楠 文/图

【责任编辑:付杨】

本文来自【银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