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种植木耳要多少成本(汪清“小”木耳 脱贫“大”产业)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1|点击次数: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老少边穷”“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现实情况和特殊地貌,使汪清县的农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2015年底,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全县共有贫困村74个,贫困人口多达22759人。

为了彻底摘掉“贫困”标签,汪清县利用县域内典型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高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菌包培育、菌质检测、菌类种植、菌袋回收…全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菌包培育,“鼓”起百姓的钱袋子

伴随着汪清县黑木耳产业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来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他们的出现,使汪清木耳的产业化发展加快了脚步,天桥岭镇桃源小木耳产业园负责人孙永芳便是其中一位。

自动上下架机、无人AJA叉车一台台机械化的设备,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排排现代化的菌房、一间间规范化的车间,整齐地坐落在孙永芳的黑木耳菌包培育产业园里。

“菌包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这可能不是普通农民可以做到的”,孙永芳向记者介绍。比起以前的“小弱散”的菌包培育,机械化、集中化生产不仅可以通过减少人工接触提高“菌宝宝”的质量,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致富种子”,还能为当地人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

汪清镇三河村的孙红梅就在这家工厂工作,每月将近三千的收入让她很是满意。“比起以前只靠种地,我现在的生活品质有了明显提高。”孙红梅说。

木耳种植,托起村民致富路

车行至天桥岭镇天桥岭村,一路上连片的青杠椴木上,朵朵身披“黑蓑衣”黑木耳沐浴在阳光中,焕发出无限生机。

汪清“小”木耳 脱贫“大”产业

汪清县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现场图。 人民网 张玫 摄

61岁的张廷贵是汪清县天桥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纪大,身体也不好,原先做瓦工的他不能再继续自己的事业。

穷则思变,张廷贵的亲家去年做了黑木耳订单农业种植,前期成本由订单商覆盖,收获的木耳直接由订单商售卖,“去掉成本亲家一年赚了七八万块。”张廷贵的羡慕地说。

这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张廷贵很是心动。他也开始了黑木耳种植。由于身体不好,张廷贵雇佣了七八个人进行木耳采摘。采摘晾干后不愁销路,付出人力的情况下,如果不出现自然灾害,这倒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今年雨水好,木耳挺丰收,我希望我这8万袋木耳能赚到七八万块钱。”张廷贵表达了朴实的愿望。

菌袋回收,让“垃圾”变成“香饽饽”

“汪清县有些村的黑木耳种植数量达到几百万袋。”汪清县木耳检测中心中心主任赵方平向人民网记者介绍。

以天桥岭镇口山为例,该村栽培户已达到60户,栽培量550万袋,产量55万斤,产值1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仅木耳一项就达到8300元。

然而,随木耳产业发展起来的还有成堆的废弃菌袋儿。为了防止废弃菌包中的杂菌对周边生态造成影响,避免燃烧形成的二次污染,2016年汪清县与上海环恳签订了总投资1.5亿元的汪清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项目通过生物降解技术杀灭木耳菌渣中的有害病菌,最终将其分解合成农事活动可以使用的有机肥料,彻底将废弃菌包“变废为宝”。仅这一个项目即可达到年处理200万吨木耳菌渣。

汪清“小”木耳 脱贫“大”产业

天桥岭村路旁种植的木耳。 人民网 张玫 摄

目前,汪清县全县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在木耳等脱贫产业带动下,2018年汪清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3%。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