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种植一朵云-95后小伙种不出菇网上求助获赞35万+,农科院专家上门指导,当事人:“打听式”创业,边问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28|点击次数:

“这就是视频中刘老师指导的那厢地。”王皝(huàng)指着面前的土地,向九派新闻回忆当时的情景。

几天前,他在网上问“有没有菌子方面的专家,帮我们分析一下为啥不出菇?”在网络上得知此事,湖北省宜昌市农科院食用菌种植专家刘世玲来到王皝的基地,给出现场指导。

王皝是来自内蒙古的95后,毕业于三峡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去年退伍后他开始创业,在湖北宜昌种菌菇。那条“网上求助如何出菇”的视频,让他短短几天内收获了3万多粉丝,视频最高获赞35.7万。

本月,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

在网络上,王皝呈现了一种示范,展现着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山上做一名懂网络的农民,是一种什么体验。

95后小伙种不出菇网上求助获赞35万+,农科院专家上门指导,当事人:“打听式”创业,边问边干

刘世玲查看菌丝生长情况。图/九派新闻 徐鸣

【1】种菌菇是靠天吃饭,试错成本以年为单位

初春正是出菇期,也是王皝焦虑的季节。离出菇的日子越近,他越焦虑。

他在渠沟里密切观察地里的温度计数据,时不时蹲下,摊开手掌试土的湿度。走出大棚,他又转动摇杆,卷起棚子的盖帘,让两边通风。这是他租的几亩地,种着大球盖菇和羊肚菌两种食用菌。这里也属于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是宜昌5543行动示范基地。

2月21日,九派新闻在王皝的大棚里见到了食用菌种植专家刘世玲。继上次指导走红后,她已三次到现场看出菇情况,“如果有需要,那我肯定要过来。”

她拨开土上的秸秆,一团虫瘿猛地跳了起来,她没理会,捏起泥土看菌丝情况。

“菌丝不白,颜色变黄说明菌退化了”“大球盖菇应该点播,而不是撒播”“这是生料栽培,加上菌种播种方式不对,没有让菌种占绝对的优势,所以就长了杂菌。”她干练地视察情况,指出一系列问题。

95后小伙种不出菇网上求助获赞35万+,农科院专家上门指导,当事人:“打听式”创业,边问边干

白色条状物为正在生长的菌丝。图/九派新闻 徐鸣

说完,她拿起钉耙,教王皝按什么样的厚度松土,让菌丝透透气。

刘世玲一边指导专业种植知识,一边替他操心收成和利润。“虽然王皝说做好了兜底的打算,但毕竟创业是有资金投入的,我还是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她告诉记者。

王皝与食用菌结缘早在2017年,当时他在三峡大学读书,跟着老师做有关大球盖菇的课题。当兵两年后,他和学弟闵齐峰合伙创业时,一致认为种植大球盖菇的门槛较低,可操作性强,比养殖木耳、竹荪、鸡枞菌简单。

他们之前在实验室研究过这种菌菇,也小面积试种过,收益可观,可达普通农作物的六七倍。王皝想,与上班攒钱相比,种食用菌更自在。调研后,他们发现市场对此也有需求。“前景好,收益高”,经过几番考虑,他们行动了。

闵齐峰正在三峡大学读生态学硕士。他告诉记者,自己投入培育食用菌的资金,是兼职攒下的,而王皝的资金也是退伍是攒的。“我们俩都不是会伸手找父母要钱的人,得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投入。”他说。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中要困难。两位年轻人没想到,从去年9月播下菌种开始,一系列意外状况接连发生。

95后小伙种不出菇网上求助获赞35万+,农科院专家上门指导,当事人:“打听式”创业,边问边干

王皝种食用菌的大棚。图/九派新闻 徐鸣

闵齐峰说,当初在实验室种植,一切都是可控的:光照不足,就把紫外线灯打开;气温不适应,就调到适宜的温度。可大自然不是这样,无法掌控,“农业就是看天吃饭”,几位农人都说出一样的观点。

王皝的一位“农二代”朋友说,自己种植了八年食用菌,前年投了35万,因为气候好,种植周期半年赚了45万。而去年气候不好,出菇少,投80万只回本了75万。边说着,他拿起手机查天气,“一天要看N次天气预报。”

闵齐峰还提到,去年菌种播下才一个月,就出现大面积的虫害,“一下就暴露了我们经验不足”。他分析,可能是试种时气候温和,补足了技术上的缺乏。

问题不断出现,成本也随之增加。每发现一个问题,就需要一笔人工费,雇村民干活,尽快把问题解决。如果出现没法补救的问题,恢复周期将不是十天半个月,那就只能等明年播种期,从头再来。

“做得稳一点,我还年轻,失败了吸取经验,还有机会再来。”王皝边说,边安排时间给自己“补习”,收看农业相关部门开设的“高素质农民”课程。

95后小伙种不出菇网上求助获赞35万+,农科院专家上门指导,当事人:“打听式”创业,边问边干

王皝种植的大球盖菇。图/九派新闻 徐鸣

【2】菌菇养殖是摸着石头过河,要耐得住寂寞

刘世玲告诉记者,大球盖菇和羊肚菌不是植物,而是真菌类。与大田的农作物不同,食用菌大部分不需要光合作用。并且,大多数品种的营养来源不是土壤,而是栽培的基质。

她形容食用菌是“环境友好型”产品。“它可以利用农作物的秸秆,还可以利用冬闲田,并且把这些秸秆转化了,就变废为宝成了生物肥。”她细数着食用菌的环保好处。

她也提到,食用菌是“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养殖难度高。她介绍,2010年左右,羊肚菌最初在四川推广开来。作为研究食用菌的科研人,捕捉到此信息后,她就和团队开展羊肚菌栽培技术科研攻关。“连续几个月,大家吃住在山里,每位成员轮流蹲守菇棚,每天早、中、晚仔细观测适宜菌丝生长的水分、温度等数据,记录出菇的详细过程。”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

刘世玲告诉九派新闻,“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次引种,我们连菌种都没有分离出来”。后来,团队又慢慢引种,搞栽培,从一个几平方米的小棚子,扩大栽培实验室。经过小试、中试,成功后开现场会来推广。

她说,一项技术的成熟,往往需要几年的付出。“搞农业的成千上万,育种人最辛苦的,有的人往往一辈子,都育不出来一个好种。”在她看来,从事农业的关键,“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与食用菌打交道这么多年,她也感叹菌类的神秘、奇特。“生命那么小一点点,孢子一飞,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它就成就出一大捧菇。”在地下,真菌穿梭于秸秆、土壤与矿物质之间,创造出一个庞大的菌丝网络,生长为鲜味浓郁的佳肴。

【3】确实不懂怎么养菇,网友成大棚“精神股东”

走红之后,网友们给王皝贴上了‘打听式创业’的标签,评论他“致富路上,全靠问答”。与热度同来的还有质疑,“感觉这人啥都会,故意装糊涂骗流量”,还有网友翻出他17年在学校做大球盖菌种植实验的照片。

他没有在视频中作出反驳或回应。他说,用积蓄种植,自己确实为不出菇焦虑。实验种植与实际种植千差万别,他不知道会出现各种问题,没有在装糊涂。

王皝的账号保持着一种逗趣、幽默的风格。每天更新一条视频,成了他日常的一部分。在朋友的基地看羊肚菌的出菇情况,他掏出手机对着自己录了一段,又翻转镜头对着地里的菇拍了一段,总共耗时不过三分钟。剪辑视频也不复杂,拼接、加字幕,在等待吃晚饭的间隙,他用手机操作完成。

95后小伙种不出菇网上求助获赞35万+,农科院专家上门指导,当事人:“打听式”创业,边问边干

王皝在拍摄每日更新的短视频。图/九派新闻 徐鸣

关于未来的账号创作,他没有过多的规划,不过,他说每天看网友各种玩笑的评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网友评论想种什么,他就去找种子,种上一小盆。

王皝也成了中介,一些同样遇到种植难点的菇农,联系上他寻求刘世玲的联系方式。刘世玲夸赞他很有礼貌:“每次有人找王皝要我的电话时,他都先征求我的同意。”

最开始走红网络,刘世玲很担心网络暴力,她是个一辈子老实做技术的人,不想被误解,“视频最火的那天晚上,我好担心,诚惶诚恐。”好在农学专家的“接地气”被公众一致认同,评论称,与电视剧《山海情》的剧情梦幻联动,这样的专家,多来点。

网络之外,刘世玲过着和之前没什么差别的生活,常去合作社下乡,待在农科院搞科研。曾有人建议她借此机会,在网络上写专栏,或者录视频介绍食用菌科研中的成果,但她说暂时没有这样的打算,“年纪大了,精力也忙不赢”。

王皝则依旧住在基地边的小房间,在下地时穿着迷彩军大衣,踩着满是泥土的鞋子。清早,在山上的鸟叫虫鸣中醒来,吃着门前现摘的蔬菜、村里树上的橘子。

这次偶然的网络求助,他不仅得到专家的指导,还收获了一批“网络股东”,通过评论“云入股”他的大棚,远程种植想种的果蔬,等待丰收。他现在的账号简介是:“打听式”创业、“边问边干”云种植,我是一颗普普通通的菜。在他看来,很多人身处大城市却向往乡村生活,他很愿意把种植中有意思的场景分享给网友。

九派新闻记者 徐鸣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