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西华大王庄蚯蚓养殖(峄城区公共资源共享“深化版”拓宽农村集体增收路径)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自2019年来,枣庄市峄城区围绕“盘活”公共资源,按照“算好三笔账”“摸清四个数”“治理四个面”“管好三类地”四个步骤,聚焦四类治理重点,创新开展了公共资源共享行动,重塑了“资源姓公不姓私”的社会风气。2020年聚焦公共资源利用,探索打造了公共资源共享升级版,围绕14种增收类型,建立了77个升级项目的项目库,实现了产业发展特色化、集体增收持续化的目标,两年来,累计清理核查各类公共资源19.5万亩,增加集体收入2401万元,典型经验做法也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宣传报道;今年,为进一步巩固公共资源共享成果,助力集体经济“破十攀百”,以做好“土地”为核心,做好“收管用保”四篇文章,打造增收“六条路径”,实现“集体增收、农民增财、发展增速”的目标,为实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和“双十镇”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同时,峄城区开展公共资源共享行动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的做法也被市委书记陈平批示,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峄城区公共资源共享“深化版”拓宽农村集体增收路径

开展“清零行动”,做深“收”的文章

广泛动员宣传。借助村居广播、宣传单、微信群等方式大力宣传解读公共资源共享政策,以党委政府公平公正的行动“唤醒”沉默大多数,引导群众积极发声、主动发声,寻求最大公约数。

深入摸底排查。坚持党员干部带头,通过自查互查、群众检举等多种方式开展摸底工作,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建立四本台账。根据摸底排查情况,建立农村机动地、农村空闲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其他集体土地台账,并按照台账逐一对侵占公共资源行为进行清理整治,确保把资源“收”进来。

峄城区公共资源共享“深化版”拓宽农村集体增收路径

完善两个平台,做深“管”的文章

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平台。严格精准化录入,将清理出来的公共资源全部录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并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探索与农村产权交易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无缝衔接。

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立了1个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7个服务站、331个服务点,形成了区、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网络体系,创新设置功能分区,开展农村产权权属登记、交易、融资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

打造六条路径,做深“用”的文章

规模托管之路。支持经营能力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领办合作社等方式,采取“双一千斤”模式或“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实施规模托管;对田间地头沟渠路边的零星地块,采取互换、流转等方式合理调整,实现聚零为整,统一托管,今年对全区共4.8万亩土地进行规模托管。

集体发包之路。对收回的荒地、林地、坑塘、沟渠等农村土地资源,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发包。阴平镇小石泉村将村内承包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160余亩机动地统一收回,组织拍卖,最终拍得土地承包价每年1300元/亩,村集体仅此一项年增加收入20余万元。峄城区榴园镇围绕“增值、增财、增收”目标,将荒山、水库等资源进行整理开发,变零为整、变废为宝,招引了总投资2亿元的云深处飞行小镇项目。飞行小镇依托其独一无二的自然地形、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旅游资源和全国领先的飞行滑翔经验,致力于打造集山地飞行、陆上马术、水上帆板漂流为一体的超级航空飞行乐园和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建立集航空、体育、旅游、农业、扶贫于一体的航空体育特色田园综合体。一个项目激活全村资源,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近20万元的收入,带动了附近1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带火了周边采摘园、农家乐实现了项目方、村集体和老百姓的三方共赢。

边角经济之路。公共资源侵占攀比,邻里间建房不留滴水道、种地不留墒沟,极易造成村民矛盾。对房前屋后清理出来的零星地块,沿路、沿沟渠不易发包的狭窄地块,要通过村集体牵头、专人管理、社会参与的方式,实现分片利用、集中经营,发展林木经济、花卉经济,建设集体“绿色银行”,实现长效增值。例如,阴平镇种庄村借助公共资源共享,在沿路发展林木和花卉经济,建设集体“绿色银行”,通过收回荒滩地入股的方式与青禾苗木有限公司合作,种植苗木花树,年增加收入11万元。古邵镇大王庄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永益苗圃合作社,利用新整理出的四支沟两岸河滩地,大力发展绿色银行,打造红叶石楠苗木种植基地,使零散土地“活”起来。合作社吸收11户村民入股,村集体以30亩土地入股,按照村集体和入股社员4:6比例分成,可实现村集体收入20.8万元,年均增收约7万元;入股社员分红31.2万元,户均增收约2.8万元。

租赁入股之路。对收回的宅基地及废弃厂房、闲置学校等集体建设用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采取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满足农产品加工、物流等项目配套用地需求。阴平镇东金庄村对村内废弃小学拆倒重建,盘活土地10亩,整合扶贫资金、集体经济引导基金、冷库建设专项资金、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等1000余万元,投资建设了9500平方米的有机肥二期生产线、蔬菜恒温仓储库、高标准温室大棚和休闲观光采摘园,促进村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提档升级。底阁镇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清理原第五石膏矿项目等“僵尸企业”,置换闲置厂房,招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绿色环保的山东俊壕管道项目入驻。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盘活土地约50亩,建设生产厂房及配套设施2万平方米,项目将建成鲁南地区最大的装配式建筑产业生产基地。正式生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创利税1600万元,不仅解决了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也为循环经济产业园注入了新鲜血液,真正让闲置低效用地“活”起来。

入市交易之路。对收回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入市交易。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对符合增减挂钩规划的,交由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复垦,整理出土地指标统一经营。榴园镇充分利用褚庄村闲散土地,招引了三一华沃建材科技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1亿元,一期投资15亿元,由中国500强A股上市企业三一重工与华沃水泥合资共建,建成后纳税过亿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

开发整理之路。对沿河易涝地块、破损山体,积极争取土地整理或山体治理项目,实现土地增值。例如,阴平镇燕庄村对村南的10余亩荒地进行整理,成立合作社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古邵镇万年闸村针对沿运涝洼地开展土地整理,改善提升土地地力,集中统一发包,预计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0余万元。

健全五项机制,做深“保”的文章

峄城区公共资源共享“深化版”拓宽农村集体增收路径

坚持“应保尽保”,健全“公共资源精细化治理、执纪执法司法联动、资源利用和收益使用、公共资源长效管护、宣传引导和督导考核”五项制度,切实建立起深化公共资源共享、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的常态长效机制。开通公共资源共享案件“绿色通道”,建立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机制,办结案件46件,保障了公共资源及时收回、租金及时清欠、不公平合同及时纠正。

峄城公共资源共享经验启示

通过公共资源共享,进一步夯实基层战斗堡垒,让公平正义“树”起来。通过围绕“盘活”公共资源,聚焦农村闲散土地、“四荒”地等治理重点,创新开展公共资源共享行动,通过“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积极收回被侵占、霸占的资源资产,全面清理有失公平以及不够规范的出租合同,严厉打击拒不退出的侵占、霸占行为,使侵占公共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公平正义得到彰显,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号召力、凝聚力显著提升。

通过公共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宽村级增收渠道,让乡村产业“旺”起来。一方面,通过开展公共资源共享升级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将腾出的土地资源用于统筹规划“一村一品”,如榴园镇做足风景文化文章,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等旅游产业。另一方面,腾出的土地为招大引强、项目落户、人才引进营造了良好环境,鼓励各镇街围绕闲散土地整理、开发利用、合理流转等方面,探索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在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例如,阴平镇上郭村通过深化公共资源共享,以101.2亩土地入股,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金田园蔬菜种植合作社,村级年保底分红15万元,超出的收益部分村级分红30%,预计每年可增加村级收入约40万元,折合每亩土地年收益约4000元,是之前的20倍,极大拓宽了集体增收路径。

通过公共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乡风文明“美”起来。在开展公共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峄城区注重将资源清理同人居环境整治、镇域路域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五化”“七改”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和乡村文明程度。全区围绕冠世榴园、峨山核桃园、阴平枣园“三园”,大运河、底阁石膏塌陷地、仙人湖水库“三水”,206国道、旅游线、郯薛线“三线”沿线村庄,合理设置美丽乡村布点,推进集中连片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优美片区。

峄城区公共资源共享“深化版”拓宽农村集体增收路径

通过公共资源共享,进一步释放改革发展红利,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建立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峄城区将公共资源共享作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着力点,通过扶贫资金入股优质项目、提供扶贫公益岗等形式,为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分红、收入渠道,助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依托公共资源共享培育的产业优势,深入挖掘创造就业岗位,吸收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报道)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