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地龙的养殖技术(蚯蚓高效养殖管理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蚯蚓高效养殖管理技术

人工养殖蚯蚓,产量除受品种、饲料、养殖方式影响外,还与管理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发现,在同等养殖条件下,不同管理方式可使产量相差一倍多。

蚯蚓养殖的管理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分期养殖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

传统的数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不便区分成蚓的大小,致使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会白白浪费饲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蚯蚓又因采收过早而降低了产量,人工分拣又徒然增加劳动强度。
所以,人工养殖时必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薄饲勤除

不可一次性投料过厚,应每月给成蚓薄投饲料2次;每月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3~4次。每次投料厚度为15~20厘米,始终保持料新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蚯蚓高效养殖管理技术

适时采收

以往的资料推荐年收获3~5次。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带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并且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轮换更新

通过蚓种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可保证种群的旺盛,而且可避免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群而造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3~4个月更新1次

养殖管理技术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种蚓的管理

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2.5千克或1万~1.5万条;每隔6~7天清除蚓粪1次;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利于繁殖。

蚯蚓高效养殖管理技术

孵化床的管理

孵化基质要保持细碎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6万个;孵化基质每日用铁叉松动1~2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前期幼蚓的管理

待孵化基质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饲料中可适量添加一些腐烂水果;添加时应由少到多,逐渐加大用量,最多不可超过每平方米3千克。

后期幼蚓和成蚓的管理

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

当成蚓性成熟和进入繁殖期以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蚓种。

养殖密度

蚯蚓养殖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3.1千克或2万~2.1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

后期幼蚓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2.5千克或3万条为宜;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的核心是轮换更新和扩床养殖。

实践证明:人为调节和控制种群密度,充分利用幼蚓生长优势和养殖床位,实行适当的高密度养殖与适时扩床,采用薄饲、勤除,增加采收利用次数,是蚯蚓人工养殖中夺取高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